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二十四品新解】有所偏至必然有所未达,从绮丽到自然的升进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任何东西,假使不是浑然一体,就不会美。——狄德罗

绮丽和自然看起来似乎截然相对,但二者其实又是内在统一的。绮丽或伤之于雕琢,故需进之以自然,从绮丽向自然的演变既是一种内在的必然要求,其自身又为这种演变准备了必要条件。

一方面,有所偏至必然意味着有所未达,因为绮丽侧重于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是头脑风暴、苦思冥想;是突破陈规,标新立异的创意表达;是对整体散点式的突出刻画,如此种种,难免神气拘逼,思滞于物,留下刻意勉强的痕迹,使整个作品无法形成自然流畅的气韵,从而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故艺术中的绮丽实际上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需进一步向自然演变以达超脱浑然。

另一方面,在艺术中又几乎不存在天生的自然,这就像写文章,在草稿、初稿之时,人们所关心的是能不能将心中所思、所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关心的是这种表达是否新颖独特、不落俗套,而不会过于在意是否自然,因为自然是整体全局性的浑然,如果一开始便求之于小必将失之于大,雕塑到最后才会进行抛光打磨,写文章同样也是在主体内容确定之后再进行反复的修改以及最终的润色,修饬细节上的瑕疵缺漏,去掉生硬、刻意等不自然之处。我们常说的“返璞归真”,“熟后求生”等都需以绮丽作为必要的过渡环节。

如果将绮丽和自然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绮丽是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展开,自然则是形而下向着形而上的升进和提炼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和归旨,其往往以寻常至浅之物譬喻高妙至深之理。这样的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既包括技法上的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又包括理性认识上的博观约取,知宗用妙,故偏于一人一时之书法必难成于书法,以其管中窥豹,不见全貌。囿于书法又必不得大成于书法,因为书法的功夫既在字内又在字外,绘画、诗歌皆是如此。

绮丽是有心之得,自然是无心而得,人们对于道理的彻悟,其求之也有意,其得之却往往在无意之间(因为大道至微至显,须臾未离其身,未离其心),是“几处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然,这就涉及到接下来要讲的自然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二十四品新解」典雅中的雅俗之辨与以法破法

「二十四品新解之冲淡」临风静默,周遍十方,冲淡中的虚实动静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