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缘 起
2007年,朝阳书画院成立,江源任院长。
江源是扬州人,四十开外的年龄。早年学习建筑,因酷爱绘画转而投身中国画。先后在中国美院学习山水技法,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人物技法,后师从中央美院花鸟写意大师张立辰。 2007年朝阳书画院作为政府支持下的区一级书画院正式成立,江源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同时还聘请到张立辰、沈鹏、王明明等书画名家为顾问。因此,朝阳书画院一开始就行走在较高的平台上。而作为院长的江源,则开始思考如何在资金不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体现书画院精良的人才支持和储备。
此时, 朝阳区文联提出一个想法:画朝阳,画当代的朝阳。
从渊源来说,“现代化的朝阳”在中国传统绘画里面也没表现过,如何用传统意味深远的中国画法表现现代化的城市,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而且是个难题。“就学术而言,我们在以往的绘画中很难找到以现代化的城市为角度的绘画。因此,如何在题材上找准新东西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江源说。
深入与上升,是江源思考的方向。半年以后,“城市风情画”的概念一跃而出。为了深入了解江源对现代生活与传统绘画的关系,理清“城市风情画”这一概念出炉的思想与心路历程,本刊与江源做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对 话
《美术向导》:从中国画的体系来看,“城市风情画”这个概念显然是一个新说法,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一绘画概念的现实意义和绘画思考?
江源:中国画从传统上有三个分科:山水、花鸟和人物,这三科各自发展得相当完备。但从现实的生活环境来看,这种分科方式不论从技法还是内容上都显得与我们当下能够感知的生活存在差异,山水渐渐淡出视野,人物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所能感受到更多的是现代建筑和交通编织的都市。这种状况利用任何一种单独的技法都无法展示现代生活的复杂、多样与生机。从专业角度来看确实是难题:现代的中国画都很难打破这三个格局的区分,因此显得面貌雷同。
观察近半个多世纪的绘画历史,你会发现政治的全面覆盖也是主导中国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半个多世纪以前,艺术跟随政治与国家的命运跌宕起伏,象徐悲鸿、傅抱石这些杰出的画家都有鲜明的民族与时代的印记。另外一部分画家包括黄宾虹、齐白石这批大师则更为强调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继承中国画的精神和状态,但他们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随着改革开放30年,政治力量的消减以及文化观念的多元与复归,对中国画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但也存在着冲突、混乱和失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寻找中国画在现实土壤中具有鲜明的生命力的表现手段和状态,“城市风情画”的概念应运而生。
《美术向导》:既然传统的分科不适应现代都市内容的表达,而现在中国画又不必强调政治功能,那对于当代的中国画的画家们来说,究竟什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探索方向?
江源:必须承认,时代的整个任务都发生了变化,而传统写意的不少基本理念与现代价值和理念的确存在冲突。可以这样讲,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绝大部分来讲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理念都较为陈旧。这个社会已经不再崇尚隐居生活了,结果不少画家总是画小房子、画古人、画战争,现代人看着确实没有感觉,因为我们不是这种生存状态,又不崇尚这种生存状态。更何况古人的山水画的精髓不在于一种表象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与美感。目前的效仿仅仅是隔靴搔痒皮毛工夫。
那么,什么是精髓?现在书画界的状态是有目共睹的,乱搭乱建、乱变形、乱搞,缺乏神采。回过头来反思,我们应该关注身边,为什么不画我们的城市?由于技法上的原因,表达身边真实的生活确实受到限制,但可以探索,方向和态度上这是当代画家的不二之选。说是写生一定要到陕北、一定要到山西、一定要到西藏、一定要到山区,这话很荒唐。过去有政治任务,需要反映老少边穷,但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向在城市。
《美术向导》:十多年前,也有一批画家提出城市山水。可见城市当中也可以表达山水的意蕴。
江源:的确,南京和广东的一批画家也确实有过城市山水的尝试,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山水画的分科。我们的概念是“城市风情画”,我们认为城市的主体是人,是人的生活、交往、存在与互动。画城市的核心与内在其实是在画人的行为、人的状况、人的思想,把人的风气、情感反映出来。
《美术向导》:以前也有画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画家,画的也是京城的风情。
江源:那是京城的老旧风情,他们画四合院,但我们是新时期的。这个“新”其实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能够反映现代人的心态、精神、社会风气,甚至流行元素。艺术总是反映生活的,要考虑我们的画让谁来看,其实就是市民。第二,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城市人将是一种常态,因此城市需要关怀。
“城市风情画”除了在表达内容上与传统中国画具有时空上的变化,在技法上也有这样一个理想和探索,就是突破过去山水、花鸟、人物这么一种单一格局的局限性。这种突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抛弃,而是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推进和探索,至少不要受制于这几种简单分类的禁锢。也许是融合,也许是超越。
《美术向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在我看来,“城市风情画”似乎要急切地表达中国画家眼中的中国都市,这里面既要冲破原有体裁和观念上的陈旧,又要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笔触去表达,那怎样理解你说的文化传统?
江源:顺应时代需求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精神,回归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远离当下混乱的表达,重返自我的文化脉络。而“风情”一词则是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的民间情怀的传统概念:反映老百姓的东西,反映社会生活具体的东西,以人为本,这是现实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而中国文化自身的能量和生命力是无需讨论的,这种自信伴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应该得到认可。我们只是需要去实践,在画纸上生动地呈现。面对传统需要继承,但也需要创新。关于继承与创新,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写意画的基本方法今天就不多说了,以后有机会再谈。 不过,有些人是掉在里面出不来,觉得老祖宗说的话一点不能改、不能变,那不行。
《美术向导》:我的理解是传统文化在整个“城市风情画”这个概念里更多的去作为传统技法去表达。
江源:我们想做的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创新,更是一种理念。表象是创新一个东西,本质是在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原理,以中国画为通道去了解文化的本质。只有对中国画所代表的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在概念的创新上找到源头和发展的方向。很多人说五四以后中国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但文化真的是那么容易被抛弃的吗?我看未必。中国现实的发展是个很好的证明。另外,我们文化目前所面临的处境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确是多元并存的格局。各个国家都在这种全球一体化中凸显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中国也不例外。但仅仅凭借历史文化遗产是无法参与竞争的,就中国画的发展而言,创新必不可少。而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一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相关性只有植入生活的土壤才可能生根发芽,“城市风情画”想做的就是这样一种与现实的接近。
《美术向导》:从理念上我们大概明白了您的想法,那么在实践当中是怎样的呢?“城市风情画”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的状态?
江源:其实城市风情涉及的面很大、很广,能够利用得太多了。我以前更多的是生活、工作在老家江苏扬州,我对那边的感受比较深。目前,按照这样的探索思路,我已经有一些作品在陆续出炉,带有一点城市气息的东西,还有老家园林城市特色的内容。从感觉上来讲,不说过去很传统的感觉,现代的元素和气息比较浓厚。其实,以朝阳书画院的画家为核心,有一批画家已经开始尝试这样一种创作的方向。我不敢说这一定会成功,但我认为这首先是一个方向。
《美术向导》:中国画最根本是以写意见长。
江源:没错。如何通过对城市的观察和表达,体现其中的“意”,这是一个需要琢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画家本身对城市的感觉,对城市的体验,对城市的认识。从创新的根本上来说,就是融合原来三科的绘画技法,以城市的体验为内容来作画。从传统上来说,《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一个非常典型的城市风情画:有树木,互动的人群以及风景。我们现在的创作应该更贴近现代的生活、现代的体验。
作者:边巍,维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