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涛头烈马 笔底波澜——易洪斌水墨艺术随想

  两千年四月,画坛前辈蔡若虹先生援笔填词——寄调采桑子,题“洪斌画马”,其词云:

  借物抒情才子笔,造象无多;造意良多,独弄丹青唱牧歌。

  神在征途形在马,志气嵯峨;格调嵯峨,万里奔腾是米萝。

  米萝是易洪斌的笔名。今托德高望重的蔡若虹先生之笔推向画界同道。蔡老聊聊数十字,即概括出易洪斌水墨艺术的气局、境界、情怀和格调,实是一字千金。

  易洪斌原习文史,新闻界名人,长于美学文论及散文等文学创作,文风劲健,著述颇丰。也许是天性秉赋所致,他手中的文笔又早与画界结下机缘。同画史上许多文人画家的治艺路径一样,首先得益于自身文化素养的丰厚和悟性内质的聪慧,以文格带动画格,起点自高。特别在水墨写意一路,更具天赋的理解力和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他以鞍马、动物为题材,勤奋实践,精于探究,尤擅写神骏的激越飞扬之态,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止。近年作品更日臻成熟,画格境界宏大弥新,笔墨间释放着一种不可泯灭的艺术精神。

  中国的诗境有大江东去、雄浑、豪放的一路;亦有飘逸、典雅、含蓄、自然等①诸格,易洪斌兼得其益,并能赋予时代的新机。出于气质,无论为文为画,洪斌总是长于大作,善写鸿篇,崇尚阳刚雄健之美;雄健中饱注真情,生辣中亦含优美。展示他的一幅幅画作,最先抢眼的,还是这种构图庄严,笔墨重厚,生气逼人的大作品,如《诞生》、《波神留我看斜阳》、《大漠那边红一角》,等等。这些画卷波澜壮阔,气势雄壮,水墨气韵淋漓四溢……,一种冲决画面的,近距离的视觉效应令人怦然心动。这种第一视觉冲击带来的震撼,魔力般地留住观者的脚步和视线,同时也拨动着人们共鸣的思弦……。

  《诞生》一画,贵在对生命的阔笔写意,贵在寓意和象征。在这里,洪斌一展情怀,以诗笔入画,为新世纪的诞生而赋、比、兴。晨光、朝阳、烈驹、奔马,长风与铁流,借物抒情,立象取意,写大象大美于笔端。以喷薄而出的朝阳和晨光示“诞生”,如同自然规律的运行那样不可逆转……。晨,做为一天之际的开端,总是蕴涵着无限生机,万千气象。笔者曾注意到新诗家曾用十二个单字,把晨光太阳升起的一瞬,写得那样生动含蓄,美感独特溢于言表,它们是:晨、曦、静、谧、蕴、育、萌、动、蓬、勃、升、腾。如此空间寥廓而又充实可感!我们可从这种特殊的美感中感觉到它的必然性指向。洪斌《诞生》一画,含其义迹经而用之,揭示了生命的律动,讴歌了生之欲!

  品鉴应重画外之旨。洪斌作品的一大优长,是意深思远,画中三昧均有所到。《波神留我看斜阳》,一种万马奔腾、纵横排 的拔山之势;一种涛声、风声、马嘶声的海天回响,实有掀天揭地之感。不禁让人产生联想,宋词中所描述的“观潮”的壮观景象:“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②真切恢宏,仿佛观者置身实境。但此词要旨不在写景,而是借景写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③健儿弄潮,向来是人们赞颂的一种吞吐大荒的精神和意志。同时也是人们驾驭自然规律获得的大自由。洪斌笔端流出的万般景象,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涛头烈马乘风踏浪,沧浪之水澎湃奔涌,这种嵯峨伟岸的精神境界,正是人们颂扬礼赞的龙马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气象和境界,是时下画坛甚为缺少的精神品格。它远离中性,屏弃不温不火或摸楞两可,更与无病呻吟绝缘;非大才力大手笔不能为之、非真情实感不能得之。伟岸崇高,令人肃然起敬。反过来说,正是从这种不凡的画境中,我们才透视到画者的胸臆和情怀。洪斌虚怀若谷,大巧若拙,“质有而趣灵”。④他的精神、内质与浩然之气,由内养而外化,落笔有神,“真气远出”。

  画意、赖于形象和笔迹,画面的构成处理自是一大课题。大气象,一定要靠开张的章法布局去支撑,靠富有生气的笔墨去充实。笔者另从《大漠那边红一角》的画面中获取几点启示。

  其一,对于力的大笔抒写。此幅开卷直取“奔腾大势”。⑤在大势的视觉后面,内含着不可征服的万钧之力。大布局自上而下,像雪崩、像洪水决提那样不可阻挡。构图外形,用起伏跌宕的不规则几何形构成。黑白转化,动感强烈。画下方的横边处,从右至左长长一行题字,形成视觉上横贯通幅的一条长线。这条长线承担着双向作用。即让画面横向展开,阔大宽宏,又能收住元气,使全画更加充实稳定;且与上面的不规则外形相对映,一放一收,动中有静,在对比互补中相得益彰。

  其二,此幅大笔大墨的形象把握和气氛烘托似可用“大象无形”⑥与“真体内充”⑦概言之。凡是大的东西,都具有边际不清、界限蒙胧的属性。老子言道之大不可名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⑧;又言“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⑨。大,并不虚妄、不虚无。大而充实:“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⑩莫大之象,难于言表,却真实存在。以即精、且真、可感可信的实体(真体)去充实。让人们在意识感悟中体味到一种有象无形、“有限无界”⑾、却又真实可感的大气象。这种大象,就是大美。回到画面,一种云雷滚动般的生气;一种水墨翁染水晕墨彰的大效应,又何尝不是如此!收视返听:若隐若现的千军万马,有形无形的笔迹墨痕,笼罩在似是来自天界的隆隆轰鸣氛围中。虽有象限,却看不真切。清楚模糊虚实互动中充满变数,我们无法确知它的边界日程外沿……。综上,《大漠那边红一角》一画因暗合大道而呈其开张大气的画境——雄浑。为了解题,此处小作词解:雄浑,雄者,积健为雄。兽之特群者为雄,即雄强劲健。浑者,浑即浊。边界不清,混沌一体,容量广大。如大地大海,能容则见其大……。以此诗品境界赞誉本幅鸿篇之作,应是物有所值。它的容量与度量,乃为雄、浑、重、厚、拙、大——画坛雄风,久违久矣,今得一见!画格之归属,全系画人素质所致,“发于天然,非由述作”。⑿否则,反向为之,画面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形色彩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⒀则是时尚中的小家气。表面技术精进,实是艺术低糜。上不了品极,甚或是艺术的萎缩与矮化。

  其三,无论多大幅面,象、物总要一笔一笔画出。这需要画者居高临下,驾驭水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弁证统一。洪斌本篇已显操作之自由:先出重笔浓墨布置全画大局;大笔点垛,重墨一次到位;笔挺力健,充满自信;续以中墨铺陈,笔触对接,泼墨翁水,一气而成……。凡作水墨画者,皆对水墨写意之过程感慨良多,要义是把握决断力与“时间差”两大契机。生纸对水墨,敏锐敏感,只要接触,便留痕迹。而且只能加、不能减。故必须用笔决断、游刃自信。若迟疑柔弱,则会流失水墨元气、效果枯萎、以至迹不逮意。把握“时间差”则另是一种难度。水墨铺到纸面,飘移流动,眼前就是一片墨海。如何导引水墨的走向,保证在笔触对接中物象的浑然天成,这需要在“时间差”的把握中展示应变能力。也就是在动态和变数中把握对象的能力。其下还有一项重要本事,即反用老子“知白守黑”⒁的精义,在一片墨海中守住几个亮点“口子”。这几个口子,必须是留出的、亮地儿的白纸,非此莫属。若然这几处口子守不住,而赖后用白粉盖出,则水墨写意的旨趣骤然失色,万不可取。返观洪斌此幅大画面,几处活口,恰到好处。浑朴沉雄中又见空灵。空则灵气往来,活泼泼地,生机勃发,惬意畅神,正合了石涛所见:“笔锋下抉出生活,墨海中立定精神。”

  易洪斌大作恢宏、小幅灵动。大作如千军万马、如严整的军阵;小幅则如出奇制胜的轻骑,厉炼精干,更见功力底蕴。《天啸》《霜风劲》《天地此回眸》以及《思入水云中》等画幅,皆为中篇短篇的方幅佳构。它们在形式构成、画意点题上,折射着时尚与新意。笔墨运用上,敢于分解使用点、线、块的形式元素。有的重在用墨,有的突出用笔,强化了不同技法元素在美感表述中的独立性。《霜风劲》以没骨法出之。垛笔横抹,线块并置。马之外形方挺昂起,由笔触合成,大气而扑茂;《天地此回眸》,笔速迅疾闪动,湿笔重墨过后,时见干笔飞白,润泽与生辣对比生辉;《天啸》则是大笔横出的双马,墨饱笔酣,神采飞动,“如龙欲向空”,“洪斌一挥”,一吐为快。它是作者心态、手感、笔性协调融一的结晶。此数者,皆借重于墨的功能与效验。墨以团块的面貌展现于画面,充实、稳定、厚重,且又层次丰富,长于变化,为水墨写意的表现空间增加了繁复性与广大性;用墨之妙,在于用水。水令墨色千变万化,外溢成韵。韵及韵味,皆为难得之物。系从笔中墨中随意流出,不得人工巧作。笔、墨、水、韵,是写意画体的表率性语言。无论突出用笔,还是重在用墨,无韵则难称意笔。

  此处另出洪斌几幅高调子的画面,格调耳目一新。从《雪儿》《思入水云中》,到《照野弥弥浅浪》《红雨随心》……,它们的情思、境界,都与前述画面迥然不同。前者用墨如潮,后者惜墨如金;前者求动,后者取静;前者,画家情怀浩荡、思绪飞扬,而后者,那炽热的情感,似已幻化为静态的火焰,以微动为度,徜徉于画面,拨动着人的心弦……。这几帧新面孔,用笔简约而用意赅备。诗思幽远,引人入胜。笔者从中首先看到冼炼:《思入水云中》乃神来之笔。只写马背、不见马首。仅寥寥数笔,白驹形神俱足,盎然意态咄咄逼人……。充分展示出作画者笔线取神的高度概括力。作写意,必须懂得提炼、取舍与概括。如选矿炼金,如为文敲字,必得一字高求传号角之效。画面处理亦然:净化色彩、精炼笔墨、取舍形象,经过“损之又损“的过程,回归到语言的精干——笔线取神、笔线造型。意笔笔线的语言系统有着特殊魅力:线型的宽窄变化,线的疏密节奏与线速,线群与墨块的对比,以及笔线的结体方式,等等。它与工笔的用线是一体两枝,同宗不同道。提炼取舍之要,前人已做出科学的、富有哲理的经验,如“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是讲取;“心不在焉,视而不见”,⒂,是讲舍。取其扼要,舍其当舍,直至简化为空区,空白处反有画意。以此为据,表现时,实处转松、位置紧而笔墨松;结构隐于内,感觉见于外,扼要处笔墨点到即止,绝不重复累赘……。其次,笔者又从中看到了真情实感:以拟人化笔调写出的“雪儿”等画面,是情感的浇铸。灵动与疏朗的笔线、画境之外,马的形象也英俊潇洒,有情有神,可亲可感。旁及《嘤其鸣矣》《闻道》《两小无猜》《空谷足音》等等,亦跃动着人的性情色彩,保持着与人对话的情与意……。情感联着秉性,与生俱来,具有原初的生发性。付诸笔端,则会折射出情感的生命活力。所谓有感而发,以情作画,即情感是从笔下流出来、冒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做出来的。“真画一划,见其生气”。⒃一任自然之态,意到笔随,“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于是,避不开的议题,是用笔。“洪斌用笔”四字题在如斯画面,不仅仅表明画者对此帧的钟爱的满意度,更表明他已深悟写意奥意、深明用笔要旨。可以说,是否懂得用笔,是检验一个中国画家成熟与否的尺度。技巧层面的笔、墨、水、韵,审美思维的境、意、趣,最终都将集成于笔端,成为物化的精神载体。另所谓书法用笔,实即一次性用笔,以写代描、以轻运重、以少胜多……。中国画的写意精髓,无论传统或现代,堂奥都在用笔。笔的形态,笔的情致,以及笔势、笔格、笔意等等。王羲之论书写用笔的精义有言:“必得书意。转深点划之间皆有意。”书道如此,绘画亦然。

  洪斌画中真意,兴味勃勃“嘤其鸣矣”,是谓“求其友声”;“夫子闻道”,暗喻人禽共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大自然神交、神会,倾述物我齐一、天人合一的先贤哲理;还有,天地英雄气、龙种、厮磨、秋阳、大漠等等画面,皆呈深厚人文底蕴,写意畅神、雅人深致。没有“十年格物”⒄的专精治学,没有“一朝物格”⒅的透辟见地,怎么可能构画出如此醇厚的画境诗情!

  易洪斌的水墨艺术正在盛年升华的驼峰期。他有底蕴、有灵性,一旦进入门径,就能很快做得最好。我们应从对他创作成果的承认中,进入对他创作精神的认同和创作情感的挖掘。记意犹新的99年金秋,长春日报社主办了“易洪斌艺术研讨会”,驻长美术界专家名流群贤毕至,通过作品的赏析品鉴,共识性的看法,是易洪斌站在高的文化起点,具有艺术的灵悟和才气,具有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摆脱了旧文人画那种孤独、清高、陕隘和孤芳自赏热情地拥抱现实人生……,大轮廓不谓不确。数年过后,回溯与重温易洪斌的艺术造诣,令人颇有再发现的惊叹。“神在征途形在马,志气嵯峨,格调嵯峨”……。蔡老的用语,引领人们的视野进入艺术本体和人文精神的高境界。的确如此,易洪斌的艺术旨趣,并不重在愉悦耳目,而是重在提升心灵。他运用了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而弘扬的则是激越向上的奋进精神。

  文化的贫穷不会产生高格的艺术。文化的富有才会陶冶高尚的情感,养育高尚的艺术。这就是笔者为什么不从“个性”角度谈问题的原因所在。时下“个性、自我”已被一种思潮炒得过热,它的本意早已不纯。非旦不纯,而且其后还隐匿着许多非艺术、伪艺术、反审美;也有哗众取宠和歪理邪说……。从艺术史的经验看,一个艺术家的成材,往往是多因一果、一果多因。绝非一两个好看的“亮点”就能涵盖……。个性、自我,只有与人的全方位修养同行,与真善美结伴,才能最终进入艺术阆苑的高层。

  潘公凯这样说:“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必然丧失艺术的崇高性。艺术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能导引人类精神向上”。⒆

  注:

  ①⑦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②③《唐宋名家词选》潘阆《酒泉子》词。

  ④南朝、宗炳《画山水序》。

  ⑤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

  ⑥⑧⑨⑩《老子》第四十一、二十五、二十一章。

  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吕凤子画语录》。

  《美学向导》1982、金 叹引语。

  《新美术》1998.1 潘公凯《世纪传薪》序。

  2002.6.9

作者:吕士荣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