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心灵映象

  八十年代末,张羽便追求以个性化的符号和强烈的情感表现来创建具有东方意象特点的水墨画。早期的方法是:借鉴西方表现主义和中国民间艺术的图式来改造传统水墨画,如早期的《扇面系列》;也曾借用米罗超现实的图式技巧和抽象的点、线的结合来突出画面的表现性,如1993画的《随想集》系列作品。

  可以看出,张羽早期的创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传统水墨进行现代图式的转换,并能与自己的文化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诚如张羽所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主要问题,而水墨的现代转型是水墨发展的至关重要的。” 在具体的方法论上,他说:“当重新审视精致完美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体系后,更觉得水墨的优势:在其本质内涵始终蕴含着一种处于原创状态的动力能量和自由。关键是我们既要保留作为中国身份的水墨的自我形象,又要把这种传统样式插入到当代社会中去。于是,我们从水墨自身的内在逻辑去参悟水墨的现代性,充分发挥水墨之性能;并经常唤醒自己主体意识的自觉,以那种充满生命意识的视觉和心理的巨大穿透力贯穿其中。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十分必要,但关键是在借鉴与互补的参照中找到融汇点并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中国水墨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外张力不足,强化水墨的内张力,使其形成一种由内向外的视觉冲击张力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在对传统水墨的拷问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参照中,张羽始终在寻找那种既有“原创状态”又“充满生命意识”的水墨语言。直到1994年《墨象笔记》的出现,张羽的图式和风格便趋于稳定,画面中的图像符号也不再是与现实世界有关的人与蝌蚪,而是一些“残圆”与“破方”。

  毫无疑问,《墨象笔记》成为了张羽创作的转折点。和早期作品的墨色大多依附于具像的形体不同,《墨象笔记》中由于没有了具体的物像,墨色反而被解放出来,具有了独立的表现性。同时,《墨象笔记》以一种极简、单纯的图式取代了早期那种复杂和充满动感的风格,相反作品因单纯和洗练而使其更具精神上的穿透力。

  1994年《灵光》系列的出现,表明张羽的艺术风格已日趋成熟:一是水墨的意象表现;一是极简的抽象图式,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和刘子建一样,在追求水墨的意象表现时,张羽将画面的制作性放在了首位。张羽的作品强调“做”与“写”的结合,在图式上有着明显的设计味,具体步骤是:1、以枯笔的皴法入手,墨随笔走,既要保持墨色的丰富性和细微的墨色变化,有要突出笔墨在宣纸上留下的肌理感。2、在写、画、做的创作中,不失时机的确立图式,然后逐渐加入重色,突出画面的空间感。3、在确立“残圆”和“破方”等符号后,再对符号周围的空间进行反复的喷染,使其产生对比,在黑白灰关系中产生光感,让“残圆”和“破方”在一种逆光下,形成一种被悬置、漂浮的状态。4、最后用皴擦法与积染法消除大面积的笔墨痕迹,只在“残圆”和“破方”的边缘处留下极少的用笔痕迹。显然,对于这种具有强烈个人性特征的复杂的创作程序,张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我的水墨制作程序:是一个看似极少主义,但制作却很繁琐和复杂的。我是把繁琐的制作过程通过程序中的操作,将繁琐的痕迹消解掉,进而追求单纯。当我把单一的墨块或残圆这一形态,划定在一个特殊的黑色空间场里时,并让它产生悬置、漂浮的态势,这是一个对话和发问的过程,与墨块或残圆、与空间、与环境、与人、与历史:这里包涵着体验颖悟和意识的把握。”

  正是在这精心的制作中,张羽巧妙地将“墨色”的表现力与抽象的水墨图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灵光》系列作品中,张羽把传统的水墨形式转化成抽象的水墨团块,让残缺的符号在逆光中运动,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于是,简单的符号和画面结构很容易便凝聚成一种极强的视觉力量,并在凝重、冷峻的氛围中形成一种悲剧性的精神空间,蕴藏着一种神秘的宗教感。可以看到,不管是在《灵光第5号•漂浮的残圆》(1995)或《灵光第38号•悬置的破方》(1996)中,他笔下的“残圆”、“破方”不仅仅是一种“心灵映象”的符号,更值得赞许的是,他能将它们与具体的笔墨较好地揉合在一起,“结果使他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内定、内省、内敛’和‘崇高、静穆’的特点”。

  当然,这种幽远、宁静的心灵空间源于张羽对“墨色”的表现。在传统绘画中,墨色不仅有着视觉外张力的表现性,而且是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表征。张羽的抽象水墨是在“空灵与繁密”、“有限与无限”的墨色表现与图式观念中互为转换的。这与传统的“以黑计白”和“以白计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是相通的。此时,墨色营建的既是视觉的空间,也是超验的精神空间。因为墨色具有的极端性正以其包容的无限之空灵为目的。不仅如此,这也“与东方式的老庄精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以及‘万物归一’的观念是同一的”。 于是,由于“意象表现”与“抽象图式”的完美结合,使得张羽的抽象水墨呈现出一种现代的、本土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作为喧嚣的物质世界的心灵象征,他的灵光系列总与当代现实之间有着某种间接的文化对应关系。可以说,张羽在水墨语言和哲理精神两个方面将其作品融入到当代的艺术语境之中。

  此后,张羽便将意象表现的精神之境作为他作品最重要的风格特征;同时,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他也是把这种感觉保持得最完整、最彻底的艺术家之一。

2006年11月23日于中央美院

  皮道坚主编:《九十年代中国实验水墨》,香港: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55页。

  2同上,第38页。

  3张羽:“我的水墨艺术”,《20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第1辑,天津:杨柳青书画社,1993年,第一版。

  4同上。

  5王璜生:“一生万、万归一——从张羽的“墨象”说起》,《美术观察》,1995年,第6期。

作者:何桂彦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