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伦敦奥运会隆重举行之际,著名画家赵准旺先生特意为伦敦奥运会创作的巨幅中国画《伦敦·北京·奥运情》用中国传统水墨重彩的绘画方式,突出了伦敦、北京两地的人文景观、标志性建筑,深刻展示了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的内在联系。
在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支持下,我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委托,为伦敦奥运会创作的长1000厘米、宽180厘米的巨幅中国画作品《伦敦·北京·奥运情》终于完成了。这件用中国传统水墨重彩的绘画方式创作的作品,突出了两地的人文景观、标志性建筑,尤其是精心描绘奥运建筑,希望以图像展示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的联系。
伦敦是我喜爱的城市,大英博物馆、特拉法加广场、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教堂、还有泰晤士河两岸的美丽景色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它昔日强盛、富足、高傲的气息仍旧存留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来到伦敦、马不停蹄地穿梭在我渴求一见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胜之间时,被那些精美的建筑和众多的艺术精品深深感动。每到这时,我总想起北京,想起那座我同样喜爱的、从小就在那里成长的城市,坦率地说,北京和伦敦的韵致,有本质的不同,某些方面,北京与伦敦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时间带给这两座城市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那时我还不知道2012年的第30届奥运会要在伦敦举办,但我有种感觉,觉得我会获得一个契机,将伦敦与北京联系在一起。我当时能想到的,就是以伦敦为题材,创作一组伦敦风情的作品。2012年3月, 2012 (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织委员会邀请我担任该组委会顾问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唤醒了十几年前在伦敦时的感觉,明白了将伦敦与北京联系在一起的契机,原来就是2012年的伦敦奥运。所以《伦敦·北京·奥运情》这幅作品的创作,对我来说就不单单是接受一个委托,而是去完成一个十几年前就存在的心愿,完成一件冥冥中被感召的、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我明白了这件作品不能单单画一个场景、或者一个城市,我要在一个属于空间表达的艺术形式中传达时间流转的意味,就像奥林匹克的精神,它存在的方式不仅仅是在文字中,重要的是在人们的行为中流布和传承。因此我在这幅作品中,用传统的意象、传统的水墨重彩表现主题,我不顾伦敦、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客观事实,忽视真实的空间距离,用大量的云、海将伦敦、北京联系在一幅作品里,两地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奥运建筑更是精心描绘。
《伦敦·北京·奥运情》的构思阶段,我准备用西方油画的创作方式完成这件创作。当时觉得作品将来要在伦敦展出,用西方人熟悉的材料、图式,也许更能引起参观者的共鸣。当时画了一批草图,重点的部分还做了色彩小稿,多次尝试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之所以仍旧采用传统的水墨重彩方式,主要在于作品的构成、视角、观念完全是意象化的,是一种俯瞰的、以大观小的创作方式。一种带有浪漫意味的构思,当然还是使用带有浪漫情调的水墨语言表达最为合适。在过去的艺术实践中,我曾经尝试过各种绘画技法和材料,我觉得没有哪一种能比中国的水墨更能传达浪漫的、梦幻般的情调了。我不在乎别人说这样的作品“一味意造” ,齐白石写过一副对联:“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诗有味君莫传” ,“此诗有味”才是最重要的。初唐诗人王勃有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形象地表明只要精神相通,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咫尺。雄阔的气象、崇高的精神,是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的,是带有永恒意味的。中国绘画重“境”更重“意” ,重“景”更重“情” ,为了传情达意,以云、海为桥,天堑变通途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与4年前我画北京奥运时的创作不同,那时我看到的是奥运带给北京的新鲜感,看到的是北京的日新月异和深刻变化,以及奥运给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对伦敦来说,奥运会已举办过两届,新鲜感已经是次要的了,基于这样的考虑,这次我没有像北京奥运那样,用系列绘画的方式展示伦敦奥运的方方面面,而是以一幅巨大的作品,宏观地展示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的联系,让人们不仅感受伦敦、北京这两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更能在两座城市美丽繁复的构建中,感受人类的自我挑战精神和自我完善精神,以此暗合奥林匹克超越自我、公正友谊的崇高的竞技宗旨。
我无法预见伦敦的观众怎样评判我的作品,也无法预见我的创作理念是否原汁原味地在作品中表达了出来,但有一点可以预见,那就是2012年的奥运圣火,会在“伦敦之碗”慢慢熄灭;不久的将来,又会在一个地方重新点燃。这一息一燃,就像人类的生命,在死与生的交替轮回中,与时间为伴,抵达永恒。我觉得,能把这些理念传达给面对我作品的观众,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赵准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