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深入考察周大成的篆刻艺术,特别是升入考察他最近一阶段的篆刻创作时,显然需要将其作品作一简单的罗列,尽管这是一种不入流的评论方法。
就篆刻而言,没有人规定在印面哪一个位置下刀,也没有规定在几厘米、几毫米处击边,同样,不存在哪一笔、哪一刀不对,而是如何在方寸之间布以万丈波澜或是千般柔情。于是,这里派生出来的阴、阳两个美学的基础问题,正是这样的基础问题的提出才更容易让我们梳理周大成的艺术创作。
周大成的篆刻创作时倾向于霸悍一路的,这近年来他入选全国几次重要展览中的展品可得以验证。他几乎没有刻过像上海刘一闻那样“阴气”十足的印章。而多以雄、博、新的面目出现。具体来说,雄是指浑厚中求气势夺人,字法上有展纵之姿;博指秦汉、封泥、砖铭兼融,甚至从印学界所不屑唐宋官印中汲取营养;新则无非指从他人不注意处注意。不过,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是独具阳刚之气的,他在努力把尽可能多的雄浑一类篆刻风格予以吸收和消化,架构一条通往广博之路的通道。
当然,任何一个艺术家都脱离不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文艺潮流的影响,换句话说,时代的烙印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而言总是或多或少得以显现。从一般意义上讲,大成有段时间作品过于接近流行印风,比如王镛的影子很重。但仔细看来亦不尽然,王镛篆刻的粗头乱服在这里表现为精神的借鉴,而不是一味的翻版。不尽然的另一个理由是,当代韩天衡、石开的篆刻风格也时常左右周大成的创作实践。有段时间,大成一出手不是像张三就是像李四,他很苦恼,怎么就没有一个自己?后来,南下北上,拜师访友,不知哪一天他得了一字诀:变。
尽管我们一致认为周大成不是传统最好的承继者,但是,他仍和很多成功者一样,在传统的大熔炉里也摸打滚爬了不少年头。中国传统艺术讲究顿悟,周大成先是秦汉印,后追摹时尚形成初期的“周家祥”是一变;后来专司于古印中雄浑一路印风,又一变;接着把官印(唐宋)来个拿来主义并不作不经意状,再一遍,这每一变似乎都是递进的关系,一种曲线上升的姿态。如果把这种关系和姿态看作顿悟,周大成非常理性地立足当代,并用传统的菁华不断削弱“当代”,他在反反复复地打磨着自己的风格,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那么,我们得出周大成创作实践亦或说其演变的理论根据——由自觉到觉悟,由觉悟到顿悟。
不知大成下一变该如何?
作者:谢海、宗绪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