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诗意灵韵——从贝聿銘到马得

  丹桂飘香时节,我特地从上海赶去苏州,为的是第二天参观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据说它还是大师的封山之作),并领悟从贝聿铭到马得一脉相承的诗意灵韵。   马得前不久给我看了他拍摄的一组摄影图片,拍摄的对象正是这座新馆。这一组摄影图片像一位冷艳的绝色女子,让我莫名惊诧,心生怜意。为了探寻她的芳跡,我便鬼使神差般赶到了此地……   我能想像出,马得在构思和拍摄这组图片时,怀揣着的也一定是我此刻的心情。因而,在读解马得的这组图片前,必先读解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这座新馆。   但我基本不懂建筑,也就无法从纯建筑的角度来展开深入的讨论,只能是凭着我的直觉、感受和仅有的一点建筑学的常识来谈点浅见:贝聿铭原是苏州人,苏州的古典园林、民居,一定会深藏在他的记忆之中,并且成为他“乡愁”的物质寄托。走出国门以后,他又系统而完整地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谱系知识。正是依托于古典文脉和国际性的现、当代视野,使他在建筑领域内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他在中国内地有两件大手笔之作均为人们所称道,一件是北京的香山饭店,另一件便是眼前的这座苏州博物馆。质言之,这两件大手笔都是当今国际建筑领域内典型的“中国版本”,或者说是苏州古典园林、民居的“当代版本”。   有一个概念,在此不妨借用一下,叫做“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乃希腊学者仲尼斯与勒菲芙芮共同提出)。意思是既要让本民族、本地区的人们感到熟悉和亲切,产生一种似乎身临本民族、本地区的共同历史的幻觉——像是被催眠一般,同时又要让人们感到一份惊喜和陌生感,使人们坚信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全新的感觉。贝聿铭所设计的这两件大手笔之作,正是“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两个范例。所以它们既能勾魂拍魄地让我们在记忆中回味往日宁静、优雅的古典情怀,感受到了仿佛置身古典园林、民居之中的流连忘返,并尽情地释怀、陶醉。但几乎是在同时,我们如同大梦初醒一般,感受到了当代创造力所具有的刻骨铭心的震撼,以及那种简约、明快、敞亮、透彻的视觉风格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在此时此地的同一个时空中,我们不仅幸运地邂逅了一位乃至多位古人,也幸运地邂逅了一位杰出的今人——贝聿铭。   贝聿铭所创造的是一座“返乡”的精神家园,马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马得出身书香门第,并在苏州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他对苏州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也是耳闻目濡,心驰神往,加上家庭的影响,使他在心灵的深处,早就植下了“文人”的情结。不管他后来如何地浪迹天涯,也不管他多么地玩世不恭、时尚新潮,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他在骨子里依然保留着“文人”的一方净土,依然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传统一息尚存的“文脉”。于是他也会不时地表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人风流”。前不久,他在沪上向我展示的这组摄影图片,便是“文人风流”的一个例证。当他试探着问我:可不可以再这样拍下去?我便毫不含糊地答道:当然!   当然,这样的建筑,这样的地点,这样的“良辰美景奈何天”,无论谁都会产生“卡嚓”一下的冲动。   可是,却不是“无论谁”都能做出马得这等水准的优秀图片。   虽然都是一种阐释——对贝聿铭的阐释,也就是所谓的“二度创造”,但却会因为构思(立意)、视点、后期制作的哪怕是毫厘之差,而在审美效果上失之千里!   首重立意。对贝聿铭而言,意犹魂也。而对马得而言,意犹帅也。而此“意”(马得)与彼“意”(贝聿铭)之间,又必须相通,相融,相照,相应,而不可相隔,相离,相背,相分。由贝聿铭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如同是一个剧本,而由马得所拍摄的这组图片就只能是照“本”唱“戏”。剧本安排有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在戏中,“角色”可以分配到各个演员身上,由他们去分别完成。而在此处,马得却必须是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由他一个人来完成。“唱”、“念”、“做”、“打”,而且必须是“原汁原味”。值得庆幸的是,马得领悟到了贝聿铭“剧本”的神韵和灵魄,并借助于摄影机的“记实”功能,把它“再现”出来了。因而,从立“意”的角度审视这组摄影图片,每一种元素(光、影、面和建筑本身)都是那么地单纯、朴素,没有任何多余的附加物,没有俗套的影调,总的效果却是高度地统一、单纯、丰富、内敛。诗意灵韵,尽在其中。所以,当我们读着这组图片时,不仅仅是仿佛重又置身于苏州博物馆中,移步换影,精彩迭出,而且几乎就是在直面着建筑的“文心”,即是精神世界。在立“意”的层面上,马得做到了单刀直入的简洁、明了。这便是立“意”的成功,立“意”的痛快淋漓。   次重视点。在一个固定的视点上,三维的建筑空间便“变”成了一个二维画面,而且可能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二维画面。由于视点有意地放低或抬高,整个建筑物的各个局部,被马得重新创造成了具有冷抽象效果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二维画面。每个局部都是经过马得精心选择并组织的。在选择时,有意地排除了天空的变化(云彩、蓝天之类),而把视点对准了建筑的本身,只是偶而放进水面或地面效果,以增添画意。这样选取视点,等于是在做一次局部放大。所以,建筑物原有的几何趣味(硬边、直线、斜角、棱角、平行线、矩形、菱形,三角形等),也被同时在做一次“局部放大”。因而,整个画面都是几何元素的交响效果,有对比,有变化,有节奏,有旋律,且不会重复。而这一切潜在的变化又都被隐藏在静谧的表面之下!   最后必须提及的是后期制作。由贝聿铭所设计的这座建筑的主色调是白与灰。大师的灵感毫无疑问来源于江南民居和水墨画。这样的构思和立意,大大启发了马得。所以,这组摄影图片摒弃了彩色,而采取了传统的黑、白影像,并且做了一些刻意的强调。这样,这组摄影图片更显得质朴、素雅、宁静、淡泊。   这种质朴、素雅、宁静、淡泊,同时也就是一种人生境界。在眼下这个喧嚣、功利、纷繁、媚俗的环境中,更可反衬出这种境界的高傲和孤独。   摄影机在马得的手里,始终是一把利器,而不仅仅是一种阐释的工具。他的下一个目标又将在哪里? 2007.10.3完稿于 南京•草履书斋

作者:陈孝信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