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美术馆高兴地与瑞典东方博物馆合作并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圣之艺术空间的支持下,主办《磨石——中国瑞典当代绘画联展》,这个展览将分别在北京和斯德哥尔摩举办,是21世纪中瑞两国艺术交流新的篇章。
中国和瑞典有着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但是,如何在当代艺术的层面上展开交流,形成相互间的文化补益,由此接续以往交流的历史,却是一个新的课题。当旅居瑞典的艺术家姜瑾女士前来北京与我和中国艺术家朋友们探讨这个展览的可能性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形成这个展览的特色,也即它不是一般意义上中瑞两国艺术的见面,也不谋求展览的大型规模,而是通过有选择的两国艺术家及其作品,提示当代艺术中被忽视但又具有文化急迫性的问题,与当下流行的艺术样式及趣味拉开距离。中瑞两国地理上相距遥远,但是,如果能在某个艺术的文化问题上形成关联,展示双方艺术家精神取向的一致性,这个展览就有了自己的性格。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极为活跃的发展态势,籍由全球化的迅速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风格样式也愈发多元,但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至少有两个问题是严重的,一个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表现为对已有艺术样式的追摹;另一个是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精神的肤浅。这就导致许多作品看上去是所谓来自现实的,但并非发自艺术家心灵的真实,它可能是所谓文化的,但却少了艺术家真正的文化敏感性,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语言上,都看不到真正的艺术家自我。超越艺术史样式和流行话语的影响,是摆在中国艺术界面前的急迫任务,这就需要艺术家具有清醒的文化认识,坚持自己的信念,沉入真正的创造境界。
在这方面,此次来华的瑞典四位艺术家的艺术状态和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他(她)们的作品形态都在抽象绘画的领域中,但是面貌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她)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的勇气与智慧。西方绘画中的抽象主义经过20世纪的积淀,已成为一种强大的传统,在这种传统基础上,他(她)们将抽象语言导入了当代。这个“当代”,就是艺术家的当下感受和自我的精神追求。例如,在约翰·松德魁斯特的作品中,“空”的成分不仅是视觉的,而且是哲学的;在玛瑞娅·哈的作品中,细微的色彩变化犹如大自然的呼吸;在豪勘·伍白瑞那里,被“刷洗”的画面留下了偶然的事件感;而姜瑾作品中那些延绵弥漫的形象,则可以视为一位女性情感与心绪的痕迹。她的画具有超现实主义与抽象主义结合的特点,在潜意识的展开中记录下自我的感受。很显然,他(她)们的抽象风格都超越了抽象主义的经典样式,成为当代人表现新感觉、开拓新领域的语言。
同样,本次展览中的四位中国艺术家也是超越型的,他们不满缺乏思想与精神深度的艺术,也不满受到商业文化与流行趣味侵蚀的艺术,而是坚持艺术中的精神性价值,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于思想质量的追求。在他们之中,尚扬是年长的一位,自1980年代以来,他一直努力在作品中表达自己专注的人文关怀,他的目光试图穿越世俗的生活表象,抵达精神的领地,他将不同的意象并置在一起,用松动而自由的描绘手法表达了自己容纳天地万物的宽阔心境。许江多年来试图从精神家园的“守望”和视觉方式的“凝望”两方面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望”在中国修辞中的意涵不仅是对世界视觉的“看”,而是包括了对世界精神的观照。他的作品就是观照世界、关切生命的结果,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意识。谭平的作品将对现实的感受与抽象绘画的语言结合起来,画出了有“内容”抽象绘画,更让人看到抽象语言后面具体的“动机”,可以说是一种“新抽象”。
在四位中国艺术家中,张方白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从在美术学院学习开始,就表现出不受陈规约束的倔强个性,沉潜于自我的世界。他内心的强烈情感——确切地说,是一种坚定的意志——流露在画面上,变成了一种种难以定型的团块。那些出没于混沌背景中的团块与其说是某种象征,不如说是他灵魂的化身,有一种男性的雄强的张力,也具有生命生生不息的意志。相比其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张方白的艺术似可称为表现性的抽象主义。对于他来说,表现是前提,是动力,表现精神的冲动在画布上成为精神的存在。
四位中国艺术家的共同特征就在于既努力超越已有的艺术史范式,又拒绝滑向浅薄与媚俗的流行趣味。回到精神的家园并执守这个家园,是他们共同的艺术信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与瑞典艺术家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他们的联展有着真正的对话与交流的意义。
展览的题目“磨石”是瑞典方面的朋友们提出的,形容石头之间的相互挤压、相互磨砺和相互的造就。我和中国艺术家们也喜欢这个题目,虽然它在意涵上有一些生辟,但却很有性格,很符合艺术家的感觉,它不是那种“文化性”的题目,而是包含了精神性的题目。石之相磨,是硬质材料的碰撞,就“碰撞”而言,中国当代艺术正遭遇着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全球之间剧烈的文化碰撞,瑞典的艺术大概也同样遇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文化之间的碰撞,这是当代艺术的基本语境。与此同时,“碰撞”还是艺术创造必然遭遇的命运,是每个艺术家自我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总有不断的碰撞。这种于碰撞中的磨滚、磨合、磨炼,是一个考验意志与毅力的过程,也将精炼出精神的力量。
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教授
2008年9月于北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