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家 杭春晖
【编者按】2014年1月6日雅昌圆桌之“柒舍雅集 当代中国画研究”第六回来到了南京,此次柒舍雅集有幸邀请到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京新。前几回“柒舍雅集”从70后水墨艺术家群体的创作和思考中梳理出当代水墨发展在这一时期的“视觉证据”,以及与当下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每位艺术家个案逐一展开讨论,展现每个艺术家如何形成今天的绘画面貌,分析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便通过对每位艺术家个案,对70后的多元性和复杂特征进行解析;以“继承、融通、创新、拓展”为艺术宗旨,积极进行中国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开展学术性、专题性、研究性的展览和交流活动,在师承前辈中国画家艺术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国画艺术的演进、革新与发展,努力实现新时代中国画的文化梦;并从50年代、70年代艺术家各自的创作体验为线索,呈现“心像”对照“语言”,“历史”相对“地缘”等等对于当代艺术家水墨创作流变的体验,从每个人的创作实践出发交流、碰撞;此次“柒舍雅集”从水墨与笔墨之间的关系展开,从历史的纬度去观察何谓“水墨”、“笔墨”。
“柒舍雅集”当代中国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11月3日,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当代中国画学术团体,由从事中国画创作、评论与研究等方面的青年艺术家和批评家发起成立,包括:杜小同、秦修平、谭军、杭春晖、徐加存、刘琦、王煜、孙浩、张英剑等,以开展中国画创作与学术研究为主要活动宗旨。
主题:水墨@笔墨
时间:2014年1月6日18:00
地点:江苏省国画院
嘉宾: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京新
策展人:张英剑
柒舍成员:杜小同、秦修平、谭军、杭春晖、徐加存、刘琦、王煜、孙浩
主持人:雅昌艺术网报道部主编 裴刚
雅昌圆桌之“柒舍雅集 当代中国画研究”第六回现场合影
在与柒舍艺术家的交流中艺术家杭春晖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与介入现实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语境,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谈笔墨、水墨,包括怎样面对自己的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他讲到:“我可能在柒舍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我是画工笔的。可能还是有一些所谓的方法,不太一样。我只能从我的角度看问题,我在写论文的时候查过一个资料,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有一个朦胧体,有很长时间的讨论,讨论是没有线条之后日本画还是否有东方性的问题,大家知道朦胧体逐渐把线条给放弃了,工笔画的笔墨在于线条的使用上,还有一个技巧是渲染,所以我们就说当日本朦胧体把线条放弃了以后没有成为西画,甚至朦胧体在那个时代对日本画当时的推进是有价值的。
这个时候我们在今天来看,其实今天看线条,它不过是手段,渲染也是一种手段。我同意周老师刚才说的一句话,面对传统这些事情,我们是很自由的去选择,这种选择只要有你一个坚定的立场或者你自己知道你自我的所谓的自己是一个杯子或者什么?你内心的自我你能确定,面对笔墨也好、水墨也好,我觉得都是可以自己去选择的。真聊到线条,比如工笔画勾线的问题的时候,我经常想起我儿时看过的一部电影,我估计70一代都会看过叫《神鞭》最后一个结局我觉得印象特别深,他说你为什么把你的鞭子给剪了,后来神鞭拿着手枪,说辫去神留。
传统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呈现出来的某种具体的形态,其实是形态之下的一种文化态度,可能这种文化态度跟西方会有差异,中国人跟西方文化还是挺有差异的。比如形容姑娘漂亮,西方人肯定直接说You're very beautiful.中国人不这么说,中国人说羞花闭月,其实跟女人没有关系,中国文化有移情,或者在所有的地方要设计一个障碍,实际上一种虚境。今天如何来看待笔墨,如何看待传统,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从形式上或者从表面上去体会,也可以放开它,直接去体悟那些东西,这是我的感觉,传统也好,笔墨也好,不应该成为一种包袱。就像拉康说的,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自我的存在是被影射的,是环境影射的,环境是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今天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这样的时间性跟地域性都会打破。在这个时代就像刚才我说我比较喜欢意大利的里贝拉。他在那个时代也不是特别大的艺术家,但是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就是说我们能够很轻松的去看到更多的东西,包括博物馆,包括西方的、东方的。对于资讯的开放性,其实更应该自由的去把整个无论是东方也好、西方也好,所有的曾经产生过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这前提就是我们要有明确的自我的审视、自我的立场。
有了这个立场,一切都是手段,不应该成为目的。因为所有的这些东西一旦成为目的就会形成制约,就形成你自我个体的一种强大的部分。当我们对于线条我们认为只是一种手段的时候其实水墨甚至是更强大的,比如我们说的架上又何尝不是一种手段。在新的种种可能性下,能够把架上作为一种手段的时候,我觉得那种开放的可能性就会更多。至少我们今天文化所承接的某种基础性的东西大大的改变,今天我们跟古典主义的文化跟我现在这个文化的文化基础已经变了,因为那个时候看一个朋友要翻山越岭要很长时间,今天所有的行为,所有因为时间、空间都已经变小了,资讯也变得繁杂了,我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或者我们已经不再是古代时期的时代,今天来看所有的资源都应该比较没有包袱地放到那儿去做。”
相关链接: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