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乡村小学套色木刻1964年

  “乡村小学”这一题材,不少画家都描绘过。徐匡的《乡村小学》不落陈套,其主要特色在于非常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在乡村小学}书孩子们的身份,因之使人觉得新鲜,觉得这一被别人描绘过的题材,却似乎未曾见过。

  鲜明突出地表现出这里的孩子们的身份,就表现“乡村小学”这一题材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能否深刻地揭示作品主题。

  这里的孩子们,是劳动者的后代一一是农民的后代。农村小学,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伟大作用,在于使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后代有了读书的机会。这对于劳动人民的子女来说,在旧社会是想也不敢想的事。高玉宝的<我要读书>,就是旧社会穷孩子不能读书的典型意义的血泪史。要通过“乡村小学”这题材反映出新社会的伟大,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键在于表现出在乡村小学里读书的是什么人。

  今天在乡村小学读书的,当然是农民的子女,但是通过一个画面表现出这里的孩子是农民的子女,不是说明性地,而是优美动人并具有典型意义地把这些主题人物本质特征表现出来,却并不是很容易的。

  欣赏《乡村小学》的人都会看出,画中的锄头和雨笠对于表明画中人物的身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如果没有这些“道具”,通过泥墙,草房顶,木墙子的“教室”形象,也能看出来这是一座乡村小学,进而能联想到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们的身份。但仅限于此,而把锄,笠舍去,重要的是,它可以表现出这些孩子是劳动的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接班人-这些孩子将是有文化的农民。

  锄头和雨笠处理在画面的前景,而且衬托在反射着璀璨的阳光的泥墙前面,显得特别鲜明突出。作者着意于此,目的显然是以强有力的形象语言告诉读者,在这里读书的不是一般的孩子。有的评论说这是“妙笔”,是有道理的。

  如果抛开人物,仅就锄头和雨笠的描绘来看,也可说是一幅很优美,很有意义的静物画。通过它们,不是也可以联想到它们的主人;可以联想到它们的主人的生活吗。但是,尽管这组静物如此突出,在画面上又占据那样大的篇幅。它们却并不“喧宾夺主”,并不妨碍读者首先把视线集中在主题形象——窗子里的孩子们的形象上。四个孩子的形象,刻画得也是甚为成功的。它们神情不同,性格也有差别的,但它们都是天真聪慧的,都是全神贯注地在听课的。

  作者描绘的,只是乡村小学的一角,而表现出得天地要比画面“大”得多。在孩子的向前注视的目光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老师;在这四个孩子的前后。还有许多孩子;画面右边露出的又一个窗子的一边,也使“教室”向前扩大了……

  亲爱的读者,当你走近这一幅画面时,你会感到精神振奋,感到由衷的喜悦;但是,请你放松脚步,否则会惊动了孩子们,破坏了教室的平静。

第三辑1964年10月出版 北京人美社 何溶

作者:何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