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43年黄胄在陕西汧阳(1964年后改称千阳)所作的二十余幅水墨写生,是已知黄胄存世年代最早的一组作品。其时黄胄18岁,在汧阳中学教国画与音乐课。授课之余,经常到当地的小酒馆、茶馆画速写。在这些写生作品中,有的画于荒郊,有的作于田头,也有的取自铁路沿线。画幅不大,一般都是20厘米×27厘米,创作年代集中在1943年春、夏之际。作品署名皆用黄胄。
那个时期,黄胄阅读过鲁迅、巴金、茅盾、老舍、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和文学理论著作,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他自己正处于社会底层, 汧阳写生作品画的都是他亲眼所见、为之感动、为之不平的现实生活。汧阳写生中有一幅题“卅二年于汧阳写河南灾民”,画中表现逃荒到陕西的河南灾民一家。其时离1938年黄河决口已五年之久,灾民依然过着流离失所的艰难生活。三年之后,黄胄两次去黄泛区写生,所见惨象更甚于汧阳写生所见。赴黄泛区写生的动机该是在汧阳写生之时已开始酝酿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写生作品画面大多相当完整,有明确的目的性,具有创作的成分。如《红叶晚萧萧》《荒坟旷野亦为家》《小店客旅》《铁路线上的难民》,或赋予作品一定的情调,或有一定的情节性。表明作者在观察、记录生活时,头脑中已经思考一定的主题,在写生过程,不仅捕捉住眼前事物变化的瞬间情景,而且把理解的、记住的东西也画了进去,将画面作了必要的组织、调整。用黄胄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在生活中起草稿,在生活中“排戏”。这些经验在他后来的创作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黄胄由速写到创作的重要特点。
这些早年的毛笔写生作品,用笔已很熟练,但与他后来成熟时期刚健雄强的画风迥不相同,而是很潇洒,很流畅的。人物的结构、动态已能相当准确。如树下仰卧歇晌的农民、收割粮食的动态等,其透视关系、动作都比较难写,而黄胄却是画得举重若轻。作品中的驴、羊等动物已画得很好。他的老师赵望云以善于画驴著称。但他对黄胄画的驴则赞誉有加,说:“黄胄画的驴能踢死人。”但画中的树木、麦田等还画得比较概念,人物动作的细节也交待得不够清楚。后来,黄胄非常认真和深入地观察生活,强调:“选好题材以后,把题材所需要的人物、环境、道具完全掌握,搞清楚,并很认真地把它画出来。”(《生活·创作·技巧》,1978年)这样便使得由写生转换为创作时有更充分的自由。
作者:李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