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之一:机构生产中的庙堂与江湖

2015-02-13 10:05

  “机构生产——广东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开幕现场

  导言:近日,广东美术馆带来了跨年大戏“机构生产——广东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这次展览从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入手,以抽样的形式,挑选了四个最能代表广州不同层面的艺术机构和群落——学院、黄边站、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和小洲村,通过机构、群落与艺术家的直接关系,勾勒出广州当代艺术的生态地图。被称为艺术庙堂的学院作为主要“生产”年青艺术家的途径,它的痕迹遍布这张层次丰富、形式各异的关系网。学院青年教师作为重要的成员,艺术创作是如何的?自然形成的聚集于学院周围的艺术群落又有怎样的特点?

  青年当代艺术生态

  在广州举办的许多大型重要展览中,广州本土艺术家作品曝光率并不高,青年艺术家几乎缺席,而此次围绕青年艺术的展览,尽管以抽样的形式呈现,几乎囊括了广州本土重要的青年艺术家。究竟是哪些方面吸引广东美术馆动用全部的展厅带来如此声势浩大的青年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其实一直在关注青年当代艺术的发展,但是如此大规模地以一个展览的形式来关注当代艺术,特别是关注青年当代艺术还是第一次。策展这次展览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想摸清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到底依托于哪些群体、哪些机构从事艺术创作,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找到了学院、小洲、红专厂和53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以及广东当代艺术中心,我们设想能否通过这些机构把艺术家链接起来,直接用一个展览来与他们对话,让观众了解广东当代艺术、青年当代艺术家的真实的艺术思考和创作状态。其次,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加强与各个机构的合作,广东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通过这次围绕青年艺术家的生态调查展览的大基础上我们怎么合作,形成民营美术馆跟公立美术馆之间的互补关系,通过这次展览,也彼此看到了对方的优势,这次合作是一个开头。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摸一摸广东到底目前有多少比较优秀的、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他们能否作为后备力量,进入下一届的广州三年展、亚洲双年展,也希望能大大地推动本土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说道。

  wx团队《广州当代艺术生态地图》综合材料

  “机构生产——广东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分为“学院超链接”、“黄边时间”、“在小洲:你想/你能干点啥?——2015小洲艺术生态抽样调查报告”、“转换”,以及“游走于虚实之间”五个单元,占据广东美术馆三层全部展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机构层面对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做一个系统梳理。

  WX团队策划的《光合作用生态项目》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来自第五单元的作品《光合作用生态项目》,148盘植物错落有致地安放在三层展厅高的墙上。在该单元的策展团队WX团队看来,艺术家的工作室就像是艺术家的创作生产工厂,他们将植物分发到艺术家的工作室去,在一段时间的培育过程中,由于每位艺术家的工作环境都不一样,植物的生长状态也不尽相同。一段时间后将这些艺术家工作室的植物回收,统一进入美术馆。“《光合作用生态项目》,主要的目的是要从侧面去了解艺术家的工作环境。通过这个项目构成了一个由复杂的光线、地理位置、艺术家个人习惯等组成的生态地图。”

  与前面的四个单元不同,第五单元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广州的当代艺术态势,“艺术生态地图”更是成为贯穿整个展览的线索,策展团队将广州境内当代艺术区罗列在广州地图上,同比缩小并投射于广东美术馆三层的地板,每个单元都相应地标识出艺术机构群体的地理位置,让这次展览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合理、序列性的依托。

  “机构生产——广东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展览现场

  学院之变,传承及变化

  回顾历史,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端的成名艺术家,抑或是新生代艺术家,大都出自于学院。在四个机构抽样中,学院无疑是最初级、最大基数的艺术家培育机构,“学院其中一个优势是把未来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通过系统的教学,让青年人进入思考的层面”。

  追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广州的美术院校乃至全国的美术学院体系里,“当代艺术”是一个隐晦及不被提及的词语,与既有体制之间是紧张甚至对抗的关系。但近年来,这种关系被重新梳理及定位:一方面,在当代艺术不是学院主流的情况下,学院自发性地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令学院成为一个思想交锋或者发散的场域;另一方面,他们既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内部催生的改革力量的影响,美术院校内部架构也发生了变化,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范勃表示,“教员的知识结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教学当中亦有体现,同时也推进了青年学生在面临当下的文化现状时,作出自己的应对和判断。”

  在本次展览中,“学院超链接”单元由胡斌策展,重点梳理学院内部的传承及发生的变化,及对当下青年艺术家生态产生的影响,以四个展厅呈现这样的脉络:一号厅侧重从图式绘画以及对于这个图式系统的反叛来展开;二号展厅侧重从时间感知的角度出发,以及由新媒体引发对环境和社会形态的认知;三号展厅集中从身体的体验和治疗角度出发,探讨人对生命轮回的思考;四号厅则集中在景观和叙事方面,作品多与景观有关,在看似平常的景象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时代的变迁。

  韩建宇《失控的边缘之二》 185X185cm 布面油画 2014年

  在这一单元的参展艺术家,“青年美术学院老师”是不容忽视的群体。韩建宇作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学生,现在任教于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从学生到老师,韩建宇一直“蜗居”在位于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不远的LOFT345,曾经他的工作室与起居室混为一起,“住在这里,有利也有弊。免去路途奔波之苦,让我拥有更多的创作时间,一天下来甚至可以画上十几个小时,但是生活与创作搅在一起也有烦恼的时候。”为此,前年,他租下楼下的另一间房子作为真正的起居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韩建宇用“越来越懂得生活”作为“以前”和“现在”的区别,“现在更懂得花时间去反思、反省,于是作品风格也随着自己的状态改变而发生变化”。一直沉迷于历史的他,在创作上以历史、社会、国家、政治等作为题材,毕业创作《同志系列》,大获好评也更坚定了他之后的探索方向。在2011年,他的创作转换了轨道,充满政治色彩的符号化的标志从画面中消失,开始了关于风景的创作。“现在的作品可以说渐入佳境,我不再受图式和技法的约束,这种形式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可表达任何东西。”“从早期的波普图像的形式,到现在的这种去政治化的风景创作,也是由前面的作品慢慢推进和建构起来的,暗示对当下的一种态度,这种转变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再到观念的过度。”韩建宇说道。

  吴超《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跨学科合作项目 混合媒材装置 2014年

  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美术学院的吴超,参展作品《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作为一个社会介入的项目,通过声音、文字、影像、照片,在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里带出浓烈的学科性意味。对于这件作品,吴超表示,是回到现实中来的创作,“看艺术和生命的相互关系,也会推动我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和发现,我的整个创作方向都是围绕生命本身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我有接触医院的医生,他们也有会来看我的展览,这个项目是在医学和科学的前提下创作的。”

  学院之外,艺术群落的延展

  “生态越复杂,越能够看出这些艺术家们的观念和他们创作的价值之所在。”无论是在广州美术学院老校区还是新校区,周围形成了艺术家的聚集点:南亭村、小洲村、LOFT345等。在广州的众多机构群落中,小洲村是与其它环节交叉点最为密集的一个区域,同时又是自发呈现出最复杂状态的一个区域,除了艺术家驻地创作之外,还有艺术空间、美术培训班等等,与相对成熟的系统机制相比,呈现出来的面貌和层次都更为复杂。据此,在这次展览中,小洲村被当成一个机构概念来进行研究。

  “小洲村艺术家个体的特性尤为明显。这些艺术家大多是从美院毕业,因为生活原因或者创作需要,选择驻留小洲村。至于与学院的联系,也是个人的选择,可能跟某位老师保持着联系;也有一些是把自己的视觉和这种触觉伸向社会,伸向学院以外更广阔领域中去,跟文学界、音乐界、舞蹈界有更多接触,通过这样的接触去丰富自身对当代艺术的认识。”胡震介绍道。

  柯荣华《走鬼武大郎》(局部)

  在这次展览的二楼的中央,整齐地排列着三百多个香气四溢的烧饼,这是长驻小洲村的柯荣华的作品《走鬼武大郎》。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柯荣华在2010年回到广州大学城,发现大学城里保留的群落也越来越商业化,增加了很多流动人口,从路边摊、小店、商业区……促进他希望用一种艺术探讨的方法思考这一公共话题,并引出社会的关注点。“我雇了两个助手在路边卖烧饼,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更接近社会常态里面的那些人,并把他们拿回来的资料变成一个艺术语言去探讨。并想反映在摆路边摊的心理反差是怎样的,这种矛盾的冲突会带来更深刻的思考。”目前为止,柯荣华和他的助手们已经坚持了将近三个月的摆摊生活,每天晚上8点到12点是他们的工作时间,这个项目预计进行1年的时间,“我们每天的情绪都有很大的波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很大,我们也会考虑到能坚持多久,靠烧饼赚来的钱有多少,亏了怎么办,赚了怎么办?设身处地地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

  “在小洲:你想/你能干点啥?——2015小洲艺术生态抽样调查报告”单元展览现场

  腾挪空间作为小洲村的标志性“机构”之一,诞生于2009年,由来自巴黎、广州、成都的几位年青实验艺术家组成。只有6平方米的空间采用封闭管理、橱窗式的展览方式,免费向艺术家开发。“这些自发的组织,代表了展览的制度和方式越来越程式化的当下,小洲村的艺术家们却能保持一种艺术上的自觉。这里的艺术家以及由艺术家自发的组织,资源大多来源于学院,但理念和方式又与学院不一样,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广州的艺术生态提供很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或者补充。”胡震说道。

  “他们在以一种更加诗意化的方式去对现实世界做回应”,胡震以此概括小洲村艺术家目前的创作状态,“他们在实操的过程中提出一些理念,既是对学院的补充,也是对学院既有理念的突破,给当代艺术的观念和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