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价格:★★☆☆☆
市场潜力:★★★☆☆
装 饰 性:★★★★☆
收藏热度:★★★☆☆
文化价值:★★☆☆☆
李关关,1982年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在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跟朋友去了马场,看到低垂着眼帘的马,心灵陷入一片巨大的安宁,仿佛找到了栖息之所。从此马成了她作品最主要的物象,安静,温良,深情。
《二分之一NO.12》50x50cm
李关关的名字,是父亲取自《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长大成人的她,果然出落的亭亭玉立。可这个女孩身上,总有一种气质,逃避着跟外界的交流。可能世上就是有一种人,她们内心丰富,充满情感,却不善打开心门。她喜欢简单的生活,甚至享受有些寂寞的日子。更多时候表达自己的途径是一支笔,一匹绢。
一、安静与温柔
在学校期间,关关读的是人物专业。平日里写生、白描、线描、工笔、水与墨就是她的生活。日子过得安稳,也悠然自得。可是快到毕业了,当这些熟悉的事物都要被关在身后时,她才发现自己除了人物什么也不会画。尽管如此,还是幸运地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在中央戏曲学院教授中国画。她一边将已经熟稔于心的技巧教授给更年轻的学生,一边继续自己的创作。当那种毕业初的不安渐渐安抚下来时,她才开始反思这种决定的正确性。作为一个内向的姑娘,和人交往对她来说总是一件耗心的事。终于在一个想通的早上,她决定了离职。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
2011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李关关在朋友相邀下去了马场。像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当她看到这种温顺,又敏感的动物时,产生了一种特别的亲切。心里好像沉浸在一片安宁之中,找到了栖息之所。作为女性艺术家,她们或许在思考性上有天生的弱势,但是在感受上却无比发达。马给了她心灵的安慰,她也从此走进马的世界。看马、骑马、观察马的生活、了解马的习性,进行写生和艺术创作。这个高贵而沉默的动物,成为她花费数年去描绘的对象。
在关关的笔下,这些生灵不再是奔腾的傲然雄姿,而是安静与温柔。仿佛每个人都会在物象中看到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正如同是女性,在西方是肉欲的、饱满的,在东方是温婉而含蓄的;而同一个眼神有人看出忧郁,有人感到希望。艺术家在寻找内心认同的一部分,将它托出画面。李关关心里、笔下的马,不再用力量表现,而是安静的,柔顺的。像一场幻梦。
《启NO.3》30x40 cm
二、作品赏析
马是一种胆小的动物,它的心很敏感。李关关在作品中侧重描绘了马的头部,尤其是诉说它心事的眼睛。她说,“从它的眼里你能看到细腻,而那种神态和形状,能更大化地把我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些马首在处理的时候,运用的是传统工笔画技法,非常具象。每一根鬃毛,每一根睫毛,甚至马眼睑的小褶皱也清晰可见;极尽工笔画之“细”。画面中的马或低垂眼帘,或遥望远方,很少与观众平视,带着一种羞涩和向往。细微之处,都让人想到画家本人不善交流的一面。
无论是从马的形态还是眼神,关关笔下的马总是带着温柔的气息。在材质上,她放弃了传统的宣纸而选择了用绢来表达。通常在纸与布上画,呈现的是一种实在的东西;而绢的柔性、阴性却恰恰表现出一种迷蒙。这种看来有些伤感气息的背景,让她的画更显神秘。当顺着绢的纹理画出马毛的时候,那种物象与材质的细腻就找到了交点。在颜料上,她使用的更多是水色(即植物颜料较多)。这种颜料的色彩淡而薄,加之绢本身的特色,很容易造出淡雅的感觉。不足之处,是如果想画重彩和浓厚的效果,就必须一层一层晕染。有时,一道工序要重复几百次,考验着画家的耐心。在展示方式上,也没有遵循旧制,而是采用屏风的形式:利用两面透明的有机玻璃将绢画夹在其中,配以深色的木质底座。这种方式的优点很明显:不仅充分还原了绢的透明性和两面性,观者也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欣赏,形成一种当代艺术的剧场性。繁琐之处,是画家必须考虑到两面创作。有些需要重画的地方,若直接从正面染色则可能染色不匀,这时,背面托色就变得很重要。最浅淡与最浓厚的部分,都要在反面重新晕染。
《二分之一NO.10》50x50 cm
到今年,已经距离李关关毕业十年了。她辞了工作,成了自由艺术家,也当了母亲。内心却还是当年那个跟随自己节奏的女孩,每年只画十几幅作品,而不被市场左右。她说,被划分为“新工笔”还是“新水墨”都不重要;甚至题材、作品类型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找到那些和自己性格契合的可能性,去做。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As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