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年《绘画雕塑——勇气》181x88cmx2 纸本设色
Y:恭喜杭老师刚刚获得丹麦雅各布森肖像奖今年的国际评审奖,能谈谈这个奖项的情况吗?
杭春晖:这个奖项是由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发起的,是由嘉士伯基金会赞助,每两年一届。在我看来,这个奖项是从欧洲肖像绘画的传统视角上,来看待今天的艺术创作,奖励那些以肖像为创作基点的艺术家
Y:听上去是一种欧洲经典艺术的视角。
杭春晖:是的,因为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本身就是丹麦最重要的肖像绘画收藏机构,所以他有自身的文化基因和逻辑。其实西方社会在文化观念上也有经典和当代的划分,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人群。文化本身就应该是这样多元化的。
Y:是啊,在您去丹麦的同时,威尼斯还有一场当代艺术盛会。
杭春晖:威尼斯双年展其实就是欧洲对于文化的当代解读,但是,任何区域的文化形态都不是单一的,经典性的文化诉求在欧洲依然存在。
Y:在水墨为创作材料的绘画里,“经典”与“当代”、“西方”与“东方”一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您作为这次奖项获得者之一,是如何理解东方传统与西方当代的关系?
杭春晖:其实我参加今年“雅各布森肖像奖”的作品是2013年初画的,是我关于绘画语言研究阶段性的总结,当然,能被展览评委会认可并获奖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至少是在技术层面上的一种肯定,而且这种认同还是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之上,毕竟水墨作品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着天然的距离感,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个奖项至少肯定了我在绘画语言上中西融合的努力吧。
获奖作品 《仰光2》 78x84cm 纸本设色
俄罗斯“圣彼得堡基金会主席”米哈伊奥钦尼科夫的评审致词:“人物形象与光的交相辉映,是比尔.维奥拉(BillViola)喜爱的创作主题,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切艺术都试图以肉眼可见表现不可见’,杭春晖的肖像作品恰恰如此,在弥漫全身的光明之中,我们无法确定艺术家是在表现爱情、真理、还是信仰……,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一些超越形象的东西感动着我们。杭春晖将人物形象隐蔽在光芒之中,却在虚实处理上获得绘画笔触与形象的平衡,艺术家为观者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忠实地遵循着具象艺术的原则,表现出被描绘对象坚韧的性格……”
Y:是的,从欧洲肖像视角上来看待水墨作品,这里面需要“贯穿中西”的一种文化技巧。但是就我的了解,您的作品在近年里似乎并不是围绕着水墨经典视角展开的?那么,您是如何理解您的创作与此次展览关于“欧洲肖像经典”的诉求?
杭春晖:从我的角度来看,技术不是艺术的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所以,这个奖项对我而言,并不意味着我未来的创作方向,它仅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一种鼓励。在我看来,2013年是我创作的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前,我的工作核心是对中国工笔绘画语言的当代性实验。这个工作在2013年结束。从2014年开始,我基本是围绕着“观念”展开创作,所以技术在我现在的作品中不再是目的,当然,也包括“肖像”这一图像因素,我把它们看作是形成观念的一种手段而已。
Y:也可以这么说,您更加关注的是“肖像创作”新的可能性?
杭春晖:是的,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在我现在的作品中,“肖像”本身已经不再是作品的目的,这些肖像是作为“图像”存在于我作品中的。从这一点上看,这些人物图像与我其他作品中“太湖石”和“蝴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肖像”只是我实现某种动机的“形式”,“肖像”古典意义上的“人物属性”被我消弱了。
2015年《蝴蝶识别手册之二十二》 纸本绘画 蝴蝶标本 30×36cmx2
2014年《假亦真——凝视4》 纸本设色+数码微喷 128x50cm (实物图)
Y:也就是说,您的肖像不再是对人的精神性表现,而是一种图像运用?
杭春晖:可以这么理解,这点变化与2013年之前的作品(也就是这次获奖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可能在视觉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动机变了,在2013年之前,对人物的精神性表达是我所关注的,而绘画语言是为了实现这样的表达。2014年之后,我的创作目标变了,每一个形式(包括肖像)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才使用的。
Y:形式所对应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杭春晖:是的,中国传统里有“文”与“质”的说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的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实这也是欧洲肖像创作的古典逻辑,对象的精神性表达成为肖像艺术的目的,“再现”是这里面的关键词,而这也是我看到这届“雅各布森”肖像奖的主流价值观。但从个人角度来说,目前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用新的视角和观念来联系“文”与“质”!所以在肖像创作上,我也试图跳出对于人物精神的“再现”,转而研究图像生产的逻辑问题。
2015年《“关于真相的N次方”之一》156x52cm 纸本设色+数码版画
Y:从新的角度来面对图像生产的逻辑,这点听上去比较有意思
杭春晖: 是的,这两年我创作的兴奋点都是在寻找这样的新逻辑,无论是对数码复制品、还是现成品与绘画的综合使用,我都试图在寻找“文”与“质”互换的图像关联。也就是“文”既是“质”,“质”既是“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