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展览海报
编者按:70后新水墨艺术家中,杭春晖是不可绕过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成功地做到了“中西融合”:西方绘画传统中的“光感”与东方绘画传统中的“气韵”的面貌结合,实现了个人创作的视觉逻辑观看。但这还远远不够,始自2014年的绘画新变只是刚刚开始。
2002年录像作品《我爱你》
2015年《“关于真相的N次方”之一》156x52cm 纸本设色+数码版画
“绘事物语” 模糊“内容”与“形式”的原有边界
10月25日,新绎空间举办的“绘事物语——杭春晖个展”是艺术家杭春晖继9月在纽约举办同名个展后,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展览将从一件艺术家13年前的录像作品《我爱你》入手,呈现出杭春晖非常个人化的水墨创作思路。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不断的对图像和声音的进行重复录制,直到图像和声音消失在这样的重复之中…,而巧合的是,这样的逻辑也出现在杭春晖2015新作《关于真像的N次方》中,在看似无关的两种媒介中,却暗示出艺术家自身的成长轨迹。
将个展起名为“绘事物语”,从中文的角度来思考,所谓“绘事”无疑是指画画这件事情,而“物语”则是物质化的语言。英文翻译为“material and style”,是对“形式”和“物质”的思考。中国古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其实更多是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来阐述美的观点:“文”就是形式,而“质”则是内容。孔子认为,如果内容大于形式,就会显得粗野;而形式大于内容,就会显得浮华。所以,内容与形式要统一协调,才会是一种美的体现。
2014年《假亦真——凝视4》 纸本设色+数码微喷 128x50cm (实物图)
相对于抽象水墨舍弃“质”的实验,杭春晖似乎更感兴趣“文”与“质”之间的相互映证。在现成品与水墨绘画之间的往返实验中,他试图讨论“物”与“画”之间的关系,实现关于“文”与“质”的互换,“形式”不再是“内容”的唯一表现,也有意模糊“文”与“质”的边界。这种尝试也让他看到绘画更多的可能性,在纯粹形式主义美学之后,可以跳出语言层面重新观照绘画:一方面,这种努力无疑拓展了绘画在今天的艺术表达能力;而另一方面,也在日益观念化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也保留绘画所特有的手工温度。杭春晖说,“水墨绘画是我的起点,但绝对不是我的终点……毕竟,我的作品终究还是需要绘画和语言,虽然它们不再是作品的全部。我想“绘事物语”似乎要表达的就是这个观点。”
不安于现状 曲折变化中前行的艺术创作
玩具熊系列
从大学期间在北京服装学院学习装饰雕塑,到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习设计,画过巨幅广告,也曾在广告公司工作,这期间尝试过多种手段的创作(包括油画、装置和影像),最后博士期间师承田黎明,正式开始对水墨创作可能性的研究。杭春晖感言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把杭春晖的绘画风格标注为新工笔,因它不同于古人顺其自然的创作,更多是概念先行。从早期“玩具熊”系列以拟人化手法表达对生活中弱势群体的思考,到后期关注人物精神性的表达,杭春晖的水墨创作实现了个人突破,在生发演变过程中其内核与时代相连。
从早期“玩具熊”系列开始的个人化尝试
2005年至2006年,杭春晖在不断的否定中前进,每天临摹古画,画完就撕掉,这个阶段持续了三年之久。直至2008年,“玩具熊”系列诞生。这是杭春晖正式进入创作阶段选择的方式。一方面是他这代人的童年成长经历曾受到过卡通的影响,另一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早期的“玩具熊”系列是一种以图像为手段的创作尝试,杭春晖在这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将传统工笔画的视觉经验当代化,选择图像,这无疑是一种较为容易的方式。因为个人语言的建立在某种角度要难于图像的个体化表现。在最初的尝试中,他将具有抒情意味的色彩降到了单纯的黑白色,表现出一种更为简单的语言系统,从此对光的描绘便进入到其后的创作中。
《蓝色》80x57cm-纸本设色-2011
杭春晖《往事5》
《先知之一》2013年作 85x155cm
2013年,白日梦之3,85x155cm
始于“太湖石”系列的绘画语言新尝试
2008年到2010年之间,杭春晖基本放弃了图像化的玩具熊,转而开始探索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他的重点转变到光与实物、虚与绘画的融合。这段时间里他画了一批太湖石,技术上用没骨的方式,放弃了线条,逐渐强化“虚”的意境。在杭春晖看来,东方审美有一个特别典型的特点就是“实中有虚”,在视觉上找到虚化的语言模式来进行绘画创作,这也是他2013年之前的工作。
这一时期,杭春晖强调绘画对象的个体精神价值,在绘画语言上,十分注重对于“虚境”的转换,在强化“虚光”所营造的视觉经验过程中,也在画面局部对象的塑造中有意识的通过留白所产生的造型暗示来对接东方文化中关于“虚境”的文化视角。这种做法汲取了西方的透视与构图,也如中国画虚实结合,颇具“造境”的意味。
2014年推进下一步 围绕“观念”展开变化
杭春晖 《绘画雕塑-勇气》 纸本设色 181x88cm 2014年
2013年之前,杭春晖给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绘画语言的探索,这也是他从读博士开始一直不可绕过的一个课题:如何形成属于自己视觉经验的绘画?他的工作核心是对中国工笔绘画语言的当代性实验,绘画语言怎样实现对人物的精神性的表达是其关注的。但在他看来这种对于绘画性的探索仅仅是他整个艺术创作线索的起点,从未把它视作终点。
当2013年杭春晖差不多已经完成这些工作的时候,他开始重新使用这样的视觉经验。2014年开始,杭春晖的创作目标变了:即每一个形式(包括肖像)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才使用的。创作基本围绕着“观念”展开,“技术”在他现在的作品中不再是目的。当然,也包括“肖像”这一图像因素,但它们仅是形成观念的一种手段而已。这两年杭春晖创作的兴奋点都是在寻找这样的新逻辑,无论是对数码复制品、还是现成品与绘画的综合使用,都试图在寻找“文”与“质”互换的图像关联。也就是“文”既是“质”,“质”既是“文”。
2015年《蝴蝶识别手册之二十二》 纸本绘画 蝴蝶标本 30×36cmx2
以作品《蝴蝶识别手册》为例,蝴蝶是使用真实标本介入到绘画里的:蝴蝶标本到底是绘画“形式”的一部分,还是绘画形式成为蝴蝶标本(物的属性)陈列的一部分?;原本文学性的题跋区域,却用楷书抄写关于蝴蝶的科学研究内容,在视觉上调用的是古代文人画的形式,但却做着科学主义关于“物“的陈设,你甚至可以理解这件作品是一个关于标本的展示柜。“内容”与“形式”的原有边界被他有意识的模糊了。此次展览中就可以体现出杭春晖的绘画新变。
融入当代语境的水墨绘画
杭春晖说:“我其实从来不想把自己限定为一个水墨艺术家,我只是把水墨作为创作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而已,并不排斥任何经验,直到今天我也并不试图去证明什么。重要的不是西方还是东方,而是自己的感受。现代水墨是我做视觉作品的一种手段。”他持续性的创作“随心而变”却不肆意妄为,形成了个人独有的视觉谱系。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何桂彦如此评价杭春晖:“杭春晖在绘画语言本身上的推进,在画面中对虚境、对意象化、空灵化的视觉表现方面都有很强的探索性。无疑是有价值的探索。实际上你也会注意到,他的探索既有大胆的一方面,同时也显得小心翼翼。他不是对过去的绘画体系进行彻底的批判、颠覆、否定,相反是在寻求一种可能性,这也是他基于对当代艺术的一种整体了解、认识之上所进行的改变。虽然他的作品在形式语言中仍然保留了部分工笔画的形式,但是在人物仪式性的处理和当代人精神性的呈现上,也与过去的审美趣味截然不同。也正是因为画面人物的这种仪式性的姿态会赋予作品某种象征性,而这种象征性恰巧能对应于当代个人生存所面临的某种焦虑、困惑…,这也使得他的水墨作品能融入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并显现出特有的价值。”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万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