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大师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如果你读懂了毕加索,他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读不懂博特罗,虽在我们身边,却离我们很远。
一位国内博士说:“老外用博特罗这样的画家蒙我们中国人,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也有人说毕加索就是瞎画!我无言以对。
我没有能力立即反驳或告诉他们大师哪里好或说你水平低,我只能选择沉默。
也有人说心目中的大师是列宾和苏里柯夫,当然我也不想说出这是二流或者三流画家,避免伤了和气或引发不会有答案的争论。
大师,不一定谁都能读懂,因为他们观念超前,可能超前50年,也可能超前100年,我们读不懂大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修养、观念落后50年或100年,或知识结构不同。喜欢列宾,崇拜苏里柯夫没有错,只要别把自己封闭起来,以开放学习的心态关注其他,或许随着修养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变化。
被美术史认定的大师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大浪淘沙,他们的贡献和独特的发现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天地和境界。
本来一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作为学术专题来说,却有高下之分,一个人的见识取决于接触东西的多少和周围的人文环境,如果第一口奶吃的是“苏派”“契斯恰柯夫体系”,认定列宾、苏里柯夫是大师也合情合理,或者隔壁王老师是我的偶像,我就认为他是天下最好的画家,谁也改变不了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偏爱,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怕的是认定第一口奶天下第一,再好的东西也不去吸收。
作为一个专业博士,不懂博特罗让我遗憾,说出以上的话甚至让我愤怒,博士怎么考上的?哪个学院的?谁是你的博导?
近来,大卫·霍克尼、博伊斯、毕加索、博特罗的作品纷纷在我们身边亮相,这些大师的到来,与我们近距离面对面,有些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他们的观念、表达方式与我们的文化环境和审美趣味相去甚远,用我们的尺度衡量这些大师并不符合我们的审美和性情,或和我们所受的美术教育相悖,所以我们的博士不懂博特罗、看不懂毕加索也就不足为奇了。
若想改变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已有的“见解”,敞开心扉,了解大师们的艺术轨迹,研读东西方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他们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对于已成为人类文化共同财富的大师们,作为专业人员我们应该读懂他们,不要什么都不做就先入为主地下断言,可以不喜欢,但如果不去学习和了解就排斥抵触,拿无知当理论,容易产生笑话,让人背后戳你脊梁骨。
中外交流越来越多,一些大师的各种风格流派,甚至“稀奇古怪”的东西会来到我们身边,这是难得的机遇,了解他们、学习他们、借鉴他们对当下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大有好处,否则,错过了近距离的观赏,将来一定会有遗憾。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送到我们家门口,我们弄不清好坏,想想真是吃亏又冤枉。
一般而言,读不懂大师说明自身修养还不够,“不喜欢”是块遮羞布。
最好别给自己找台阶,先把不懂的弄明白,免得自欺欺人。
作者:王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