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张肇达:绘者的本我之问

  2016年6月18日,张肇达先生的画展在798开幕,他为这次的画展定名为“炁”。于我们今天而言,“炁”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字,他是随着中国文化渊源流传,在字典里避世静谧的一个字。但就是这个字,他是古人所认为的人体最初的先天能源,道家的“道炁长存”、“一炁化三清”,都代表着先天,是一切生命和事物的来源。

  张肇达先生的艺术,恰恰符合这样一个“炁”。张肇达先生的艺术涉猎广泛,他的身份多重而丰富。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他始终在以一种“本我”的态度去追求这一切的起源。去寻求艺术的“炁”。

  此次展览展出了张肇达先生经年之作,人物、山水无一不涉猎。了解张肇达先生的艺术已多年,每一次看其画展,观其作品。都有不同的体悟与心得。而艺术家本人也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深沉,他的作品,他的展览,他的艺术,都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内。他所传达的精神,所蕴含的内力都如同江海涛涛,蓄以力量,容以百川。

《爱因斯坦》 69.5×67cm  2012

《齐白石》 50×50cm 2013

《山水11》89×97.4cm  2010

 

《山水14》90.6×97cm  2007

《伊斯坦布尔》 234×53cm  2016

  张肇达先生的作品里,有一种深远的旷达,这种旷达尤其明显的表述在他的山水作品里。肇达先生的山水根据他的图像意识,可以极为明显的分为具象及抽象。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性的划分,在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对“笔墨”的理解不同,但艺术家们对其内涵的精神价值定位从无疑问。这一点也同样在张肇达先生的作品里体现出来。不管其笔墨如何表现,形式如何改变,但是肇达先生那种宏大的精神观念始终保留在其画面里。立足于传统,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张肇达先生的具象山水和抽象山水之间,存在一种共生。他用具象来表现他的画面,却用抽象来表现外物的灵魂。他的作品徘徊在似与非似,本我与非我之间。山川河流雄浑而伟岸,造化于自然,却又仿佛与我们所见,所知的自然有所不同。譬如他画《敦煌鸣沙山》,璀璨落色,大面积的蓝色和棕色交织成天地的轮廓,天山一色,如同是盘古劈天之前的世界,纯粹而自然。中间一座塔区分着天地的界限。他以色块构造山川,屹立之姿在颜色的世界里被具化,没有线条亦能支撑起的威仪。这是艺术家对色彩的把控,对环境的把控。这是一种具象,亦是一种非象。

  而在他的另一类山水作品里,则完全抛弃了具象的外形,用线条,色彩重新定义了山水画的理解。那是他心中的山水,亦是每一种山水的“本我”。这就回到了张肇达先生此次展览的命题之上,“炁”——一切事物的本源。山水也应该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我们常常理解为自然,那么自然的本源又是什么?在肇达先生的作品里,我看见了一种对本源的解读,他的抽象山水,是每一种山水的痕迹,亦不是每一种山水的痕迹。他可以在此刻,亦可以在彼刻。他可以是万物,亦不是万物。

  山水画,是中国民族在渊源流传的千年历史中,不断凝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美学意识的综合反映。也造就了中国绘画绘画举世无双的地域特性和完整的体系,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这种意识也在张肇达先生的创作中同样得以继承,他仍旧保留着彻底的文人传统的核心——笔墨精神。超越技法本身,沉淀于历史之后,肇达先生的作品里始终保持着文人初心,也因此,肇达先生的作品虽然自由洒脱,却从不曾陷入一种漫无边际的茫然之中,他亦借由此,极好的把握住当代山水画的程度。

  他经历着一个由景入心,由心入画,由画入境的过程。所有的外物在肇达先生的心中自有一种意象,他将这种意象表现于图纸之上,他也许借由具象的外衣,表述着山河风格无限之美,也许借由抽象的理解,去追问山水的本源。而这一切都将观众带入到肇达先生所创造的一个境地里,这个境地是“炁”,或者不曾到达“炁”,而是一个不断追寻“炁”的过程,一个不断叩问,不断审视的过程。这是一种极为宏大的世界观,天地山川,江河湖海,它们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那是来自艺术家心底的旷达与明亮,所绘即为所见。

  张肇达先生此次展览展出了一组人物群像。肇达先生的人物形象向来保持着他独有的风格,人物肖像笔锋总是极为大胆,起落之间如同运用了表现山石脉络纹理的皴法,大气磅礴落于一人之格。用传统的山水方式来表现人物的肌理走势,这是肇达先生作品里的一大特色。肇达先生人物肖像的另一大特色,是他的色彩,对于色彩的运用,同样从不按常理出牌。这或许与其设计师的身份相关,在他的画面里,没有传统的明暗逻辑,他用丰富的色彩语言与大面积的留白,形成一种完全崭新的敷色方式。他的人物初看之下甚至分不清楚轮廓,细看之下却如此动人,那些藏在笔锋与色彩之后的神情入木三分,人物就在他的大胆与果敢之间鲜活而来。他用了山水画的表现方式来理解人物肖像,将他在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宏大世界观同样带入到了肖像画之中,因此,这种“宏大”本身的意义就更为宽泛。他不再是一个疆域,一个时空的概念。他是一种历史的概念,是一种人文的概念。这是一种东西方成长历程所带给肇达先生的感悟,仿佛顷刻间回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的顶峰,那些以人为本的理念犹如在他的人物肖像画中张开的巨大的网,慢慢地捕捉我们的思维。将一种更为伟大的逻辑,借由画面,传达给每一个观众。

  我看肇达先生的人物画,虽然只有面部部分,却常常觉得仿佛能透过画面看见画中人的全身像,看见他的姿态,衣着,甚至看见他行动的方式,看见他完整的人生。张肇达先生的作品中有伟人,亦有平凡人。他在借由画面讲话,讲每一种生活,每一种人格,每一种岁月。每一种,都是一种荡气回肠。

  不同于以往独幅绘画展览的形式,将肖像画界定为架上作品。张肇达先生此次的展览将他所有的肖像画合为两张巨大的尺幅,两张为黑白,一张为彩色。犹如两幅天幕般悬挂而下。如同是历史长河投射的影像,凡人或者伟人,都在这其中,活于岁月,亦活于他的笔墨之中。

  这种展览形式实在让人称绝,我极为欣赏。他借由展览本身,扩大了绘画创作的形式,我们甚至可以将其解读为一种装置。一种与观众互动的装置。而黑白与彩色本身,亦是对摄影艺术的一种象征,如同张肇达先生自身的多重身份一样,他的作品也在众多的元素之间“跨界”。走向当代的艺术再不能轻易的被归纳为某一种形式,他是所有载体的共生,是多种语言的诉求。

  张肇达先生的艺术语言,如同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描述着人类的许多问题,他试图以画面为载体,寻求万物最初的答案。他站在自己的山水里,看时光流逝,看光阴荏苒,看人类文明的过往与将来,他将这所有的一切都留在自己的心里,留在他的艺术里,他亦将成为,未来的答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作者:楚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