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29 21:51
展览“转向“之后的副标题是"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题目大到让我禁言,连看展都小心翼翼。2000年,我还是十岁顽童,十年后才开始断断续续看展,趋势与脉络自然是理不清的,既然无法学术讲谈,索性就说说我的喜欢和不喜欢吧。
艺术、故事与社会
“2014年11月16日,听徐坦在旧金山一个社区做的《关键词学校》,理解了观念:艺术的出路,不只是在美术馆。”
《意识 · 膜——<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第二回展》 吴超
这是作品记录册中的一段文字,也表明了作品所带来的趋向,它将艺术向功能性推进了一大步。艺术家联合各类专家,跨界合作,为植物人定制影像作品,帮助唤醒病人。此时,艺术不再是传递生命阵痛的呐喊,而变成了一双手,搀扶起跌倒中的人。
当然,在这个渴望故事的年代里,好的艺术品如同好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我坐在蒲团上,安安静静读完了厚厚的记录册。它如同小说一样,一波三折,有细节与情绪,有过往与未来,有犹豫不前与灵光闪现,还有一份未知的结局。
艺术家介入其中一个陌生人的生命,通过影音帮助其寻找丢失的记忆,这故事中饱含对过往记忆的深度挖掘。除了唤醒大众的珍惜意识外,在比喻层面,在我的过度解读里,它更有深意。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渐渐丢失了许多记忆,麻木是多数人后天长成的个性。这城市的地铁里,不知运送着都市植物人,是否也需要包含过往温度影像去唤醒呢?
快速更新与网络语言
既然是趋势,那便是一种表现形式广度的展现,而非深度。但展览中有些绘画作品立意太浅,作品所属的艺术形式已经很成功,但他们的作品只有萌芽期的表现力。
《wuli颤抖的韬韬》苗颖
当然,它们只是平庸。我真正持怀疑态度的是带有网络特征的几件作品,如《wuli颤抖的韬韬》《霓虹灯下的哨兵》《表情宇宙》。它们带有当下最新鲜的气息,运用网络素材,打造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样的做法是讨巧的,借用网络原力与大众的熟悉度,轻而易举就能吸引人的眼球。但这些萌芽期的尝试之作,未来如何呢?
十年前,我们在qq上问,你是GG还是MM?十年后,说起这些流行词汇,总带有一股傻劲。网络的更新速度太快,我不知道,黄子韬的表情包还能流行多久,下一个洪荒少女是否将取而代之,我也不知审美水平低下的Gif广告是否会随传播渠道而消亡,emoji表情会被新的表意形式而改变。
我怕多年后,飞速发展的网络将会这一切都淹没,唯一吸引人的网感都没了,还谈什么表现力呢,难道只是作为一种过往别扭的纪念吗?
《双面菲克雷特》王海洋
《水位》陈友桐
在展览中看见自己
当资料不足或是无法感知艺术家的表达时,自我感受变成了展览唯一的乐趣,很高兴,在这些作品里看到了自己。
《勿忘我》王子 和 蔡阿七强势入镜
《勿忘我》充分唤起了我的童真,破旧的木椅被安置上八音盒,它们像异型风铃一样,悬挂在角落里。我放下大人的姿态,去扯线,释放一段段音符。在我的成长中,从未拥有过喜爱的玩具,也没有一个精巧的八音盒。在别人索然无味离开时,我还是那个没有玩具的孩子,痴痴看着橱窗里的精巧玩具。
《“凯旋”套装》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站在《“凯旋”套装》前,我想起了小妹的芭比娃娃。这如同我一样大的人像是否是我的另一种存在呢,身上的色彩似乎来源于那一条条彩管,是否象征改变我们的生命无常。我忽略掉对于文化语境的解读,只是一个人看着脑洞中的另一个我。
《直线》杨振中 蔡阿七爱好“歪”镜头
视频作品《直线》,我看了四五遍。我素来喜欢过程,一些无趣的过程,如看桌子上的水滴到地上,例如复制移动电脑文件,看进度条不断变化。这个作品就是这种无聊的过程,一个白发老人从远处,沿着人行道边缘,走向镜头,走出屏幕。
《步履不停》
《海街日记》
《如父如子》
三四遍的观影中,我想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几部电影,《步履不停》中母子两人去扫墓,两人沿山徐徐走,母亲袒露这些年对害死长子那人的怨恨;《海街日记》的最后,四姐妹海边散步,海象征着一种包容,四人放下心中微小的嫌隙,感恩遇见;最具象征意义的路来自《如父如子》,父子两人各自走在平行的路上,不断要求孩子完美的父亲说着自己的后悔,最终两条路交会,二人和解。种种影音记录中,路不再是路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蔡阿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