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安德生 并不暴力的破坏者

2016-10-04 00:00

  脸庞清秀的安德生蓄着长马尾,一丝不苟的扎在脑后,背着同一年前那次个展开幕时相同的帆布包。被介绍的时候没有怯弱也没有殷勤,坐定后收拾了桌上的茶具,为我泡了杯茶。腾腾热气和白茶若有若无的香气,随着谈话的慢慢展开,蔓延至作品,几盏之后是淡淡的回甘。

  2016年桥舍画廊“界限界线”展览现场

  2016年桥舍画廊“界限界线”展览现场

  不 安 分 与 偏 执

  刚刚在桥舍画廊个展开幕的安德生,虽然去年刚刚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但这已经不是他的首次个展。去年5月份在桥舍画廊的“此处别时”展览,是安德生学院之路的结束,同时也是他艺术家之路的启程。 虽然在艺术市场对年轻艺术家过度挖掘的当下,展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能够有画廊愿意为一个刚刚毕业、且非艺二代的学生买单,也可见对其作品的足够认可。而个中原因,除了安德生清华美院的学院教育、艺术家石冲的研究生这样良好的教育背景之外,更多来自于安德生在创作中不曾停止过的实验以及对细节近乎偏执的狂热。

  2015年桥舍画廊安德生个展“此处 别时” 展览现场

  2015年桥舍画廊安德生个展“此处 别时” 展览现场

  聊起自己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尝试的很多“不成熟小实验”,似乎从一开始,安德生在绘画中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而讲到这些作品的最终归宿,“自己觉得都不太满意,所以全部都撕毁了”,说出这些的的时候,一脸再自然不过的表情显然没有理解我的惊诧从何而来,而我也开始理解“艺术家都是偏执狂”这句话。而这种对画面和准确表达的偏执追求,从他那些自称“不成熟的小尝试”,一路发展而来,哪怕在现在已经颇为成熟的油画创作,只要有一点感觉上的不对,都会被艺术家偏执的“洗掉”,而渐渐的,不断“销毁、重建”的过程,几乎成为了安德生画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被安德生销毁的大量学生时期的作品中,唯一被保留下来的,是大一时候第一张近乎2米的人体创作。“现在看来,画的好差”,但讲到那些为了这件甚至称不上作品的作品连续熬夜的日子,安德生的眼睛闪烁着激情的光

  安德生在工作室的状态

  安德生在工作室的状态

  安德生在工作室的状态

  光 的 偶 遇

  除了油画,安德生对摄影也格外偏爱,“包里一只都放着胶片机,走到哪儿拍到哪儿。”细数自己学生时代参加的比赛,从BESETO美术节(东京展)到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再到2014年“关键—链接”国际当代艺术展,都是以摄影作品参展的。 对摄影的喜爱与创作,不仅偶然间激发了安德生油画作品的产生,也为他的油画作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014年安德生的系列作品“感光·手”中,艺术家用摄影中的一项传统艺术蓝晒法,为手——这个作为绘画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以及肢体语言的发言者留下了一系列迷人的身影。在制作的过程中,“手”的投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感光材料上留下确定或不确定的形象,抽象又具体,充满着无限想象的空间。

  《感光?手》27×20cm×100 蓝晒法 2014-2016

  “花系列” 黑白胶片 2014

  而正是这种物与时间和媒介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让艺术家深深着迷。正如其所言:“方式和媒介类似于一种一见钟情式的偶遇,一种在颤动的快感中体会其本身带有的无限可能性。”随后,艺术家也将这样的相遇方式运用在油画中,创作了其研究生毕业作品以及一直延续至最新展览“界限界线”中的“时间”系列。 对 写 实 的 “ 破 坏 ” 虽然师承石冲这样的著名写实绘画艺术家,但写实过于直白的呈现和观看方式,在安德生看来都略显乏味。而七年的写实基础训练中,写实严谨的结构和细腻的排笔,让安德生无论处于创作者还是观看者的角度都难以从中取得愉悦感。于是,大刀阔斧,开始了对写实具象绘画的“破坏”之路。

  《2016-2》 150x200cm 布面油画 2016

  《2016-3》 150x200cm 布面油画 2016

  《2016-5》 120x150cm 布面油画 2016

  “破坏”的前提是建立,在安德生的画面中,通常会以写实绘画起底,这些画面通常来自于艺术家的摄影作品,而对“光”这种不确定物质的偏爱,让这些写实基底看起来似似而非。随后在其上,艺术家用线条、数字、字母以及涂鸦将基底进行打破,这些阻挡了内部具象事物的元素,又有着流淌的外形和模糊的边界,甚至在一些被艺术家不断洗刷掉重新创作的画面上,书写和背景在白色的模糊空间中相融合。于是,画面的多层关系中形成了不确定的空间关系,当观者阅读画面的时候,直观感受背后,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点,慢慢深入,而对于艺术家来说,那些关于写实绘画的观看和思考,也被虚幻的气象拉着,向更深的宇宙黑洞般的未知维度流逝、弥散。 不 断 否 定 , 不 断 前 行 虽然在桥舍画廊的负责人看来,安德生的作品已经初具规模,且面貌相对齐整,有持续探索的方向,并且技术处理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但他却始终对自己的作品保持怀疑态度。“第一次个展结束的时候,我会觉得我的作品可能还不够完整,而这一次个展展出后,我又在想,是不是又过于完整了而缺少了可能的余地。”安德生就是在这样不断怀疑中,不断尝试着向前。

  《2015-21》 150x180cm 布面油画 2015

  《2015-22》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15

  《2016-1》 150x200cm 布面油画 2016

  而对于选择职业画家这条路,安德生认真地说到是因为自己太笨,做不了别的。接受艺术家坦诚的同时,我想到刚刚采访周春芽访谈他的十年艺术的时候说到了同样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没有太多选择,所以一根筋走到了现在的位置。所以正如那句,不是你选择了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你一样,选择艺术家的,正是这种“痴”。

来源:HI艺术人物 作者:刘霞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