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观察】“声音艺术”的魅力是怎样炼成的?

2016-11-18 07:43

  编者按:从近期的一系列重要的艺术项目“征兆——邬建安新作展”、“不足为外人道也”(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及金杜艺术中心)、“35路声音美术馆”等等展览,所呈现的最有魅力的部分是“声音艺术”。就像“征兆——邬建安新作展”中静态的装置作品,在实验音乐人小河的演奏中似乎获得了一种力量,从沉寂中被召唤着苏醒,与无法言说的“声音”共同充溢美术馆巨大的空间中。“声音”在其间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

  而同时,“声音艺术”又是陌生的。何为声音艺术?“声音艺术”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如何?声音艺术在多种媒介中的优势是什么?“声音艺术”在公共艺术中介入的方式是怎样的?以这些问题作为线索,希望通过对展览以及策划者的追问,观察“声音艺术”存在的状态。(雅昌艺术网 裴刚)

“不足为外人道也”展览现场

  建立“声”跟“像”之间的关系

  最近的一次与声音艺术相关的展览是发生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的写字楼中。

  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的一楼大堂,各种草药以八卦图的方式陈列其中,两个煮中药的药灶热气腾腾,大厅内药香四溢,面着人面桃花妆的十余名药童子或演奏着各种与药材、粮食相关的“乐器”,或在音乐声中众人慢慢将汤药注入浴缸里。一位衣冠楚楚西装男子闻香而至。依次将帽子、公文包、手机扔进浴缸,然并不除衣,穿着西装泡进了浴缸里。

  男子在汤药里慢慢脱去西装,至仅剩一条内裤,众人离去,男子出浴、消失。救世、救市、救命、救魂、仁义汤,又名“玉女金童煎”制成。

  以上场景绝非异域文化的仪式,而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展中行为表演的片段。现场弥漫的中药气味是此次展览的线索之一。“不足为外人道也”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讲师、著名声音艺术家张梓倩联合策划。

  这个现场的展览场地是金杜艺术中心,而源头来自2016年6月同一组艺术家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同题表演。

  这个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艺术家张梓倩,毕业于英国伦敦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 Drama,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音响设计师。对不同声音材料的新组织方式和当代剧场的戏剧构作和声音设计颇有建树。她认为展览中出现的声音艺术,是尝试要建立“声”跟“像”之间关系的实验。

  展览“不足为外人道也”中有明显为展览而创作的声音,也有一些比如黄豆在筛子里晃动产生的声音,听起来像海浪;或者影像作品中拓印碑刻的声音;或者喇叭中反复播放的人声等等,共同组成了声音的线索,并且和气味共同构成指向桃花源的线索。

  “特别害怕掉进媒介艺术这个词里面。”张梓倩希望声音艺术跳脱出以科技或技术为主要手段和审美的媒介框架,而拥有更多种的可能。因此,在这次展览中会听到一些关于不同方式制造和不同材料而产生的声音实验。

  在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她希望学生们首先搞清楚第一是music;第二是sound;第三是sound art;第四是the art of sound,然后还有the art abuot sound等等不同的概念。

  从对话中,获得一种印象,在声音艺术的发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作品只听见看不见的,或者听不见看得见的。只有听者身处某个场域之中的时候才会听见的声音,或者是某一些视觉作品所引发产生的幻听,这部分声音艺术将与科技相关联。

“不足为外人道也”策展人张梓倩(左立)与策展人邱志杰(右蹲)在布展现场

  何为声音艺术

  在对话中了解到,关于什么是声音艺术,这个问题在音乐史、艺术史中如何界定?直至今日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从古希腊开始,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特别重要的两个核心,首先是叙事性,讲故事;第二,要把故事讲清楚,得按线性时间发展;第三,看与听的关系是固定的。

  “但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自偶发艺术兴起以来,大量的作品在美术馆或者是一些相对的公共空间呈现的时候,你发现原来的‘叙事性’消失了。”实验音乐的重要作曲家的早期代表人物约翰·凯奇一生中最为石破天惊当然也是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当属《4分33秒》。《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

  “比如,一栋大楼的建筑内部和建筑外部的空间环境的声音就是不一样的。”张梓倩本人就有随身携带专业的数字录音机,随时随地采集声音的习惯。这样的专业录音机可以控制声音采集的方向和音量,把声音质感的差异记录下来。而这些声音可能并非大家平时容易辨识的“声音”,而是人们习以为常,但又无处不在的。

实验音乐人小河在“征兆——邬建安新作展”现场表演“兆”

  声音艺术在多种媒介中的优势

  艺术家邬建安在最新的个展“征兆”中首次把装置作品与实验音乐融合在一起。与声音艺术结合的是展览中的九件动物装置作品,大象(长四颗长牙)、犀牛、九头虎、马(诡异的长条花纹)、黑山羊(长着如关公长髯般的胡须)、独眼绵羊、梅花鹿(面部无眼,双眼长在臀部)、鹅(脖颈长度超过正常2、3倍)、公鸡(身长木棍),这九种显现异象的动物穿插在黄铜材质的《白日梦树林》中,它们的身影同时投射映照在镜面般黄铜树身上。“这就只动物就像《山海经》中记述的动物征兆,它们因为身体的异常而承载了窥见未来的神秘信息。” 邬建安所表达的神秘信息由声音创作团队的介入而达到了展览现场体验的高峰。

  这九种动物仿真标本更是经过邬建安与实验音乐人小河(何国锋)团队的合作改造,变身为一件件动物乐器。展览中由小河主创的音乐表演《兆》,在开幕式后随即开始实施。

  “这次展览,单纯的装置和有了声音艺术这部分的介入,完全是不一样的。” 邬建安认为“声音”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现场实验音乐与人声共同构成充溢空间,撞击每个在场观众的强烈气场。实验音乐的蛮荒意象与动物标本,闪亮发光的金属树共同构成了穿越时空的现代版祭祀场景,仿佛“征兆”所预示的未来事件即将降临。

  最早吸引邬建安的是重金属摇滚乐中那些具有实验性的声音。他觉得好玩,有意思。

实验音乐人小河在“征兆——邬建安新作展”现场表演“兆”

  “我受谭盾老师的影响很大。”激发邬建安以声音艺术介入自己的创作是他去音乐家谭盾的水乐堂听实验音乐的经验。

  音乐家谭盾的水乐堂在上海朱家角,由一座老粮仓改造而成。整个建筑也相当于一件乐器,房顶上是漏斗形状的结构,顶上能滴下来水,下面全是水池子,人坐在水岸上听水滴落下的声音,逐渐的和演奏各种现成品、乐器发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整体成为完整的音乐作品。之后邬建安和谭盾进行了第一次关于自己的装置作品与声音艺术如何结合的交流。

  在此次“征兆”展中,邬建安希望获得一种类似于动物的叫声,但又不能是写实的, “编”出来声音因不能有过分人为的秩序感,而是一种模糊的边界。

  邬建安认为声音艺术的关键在语言层面上,以声音进行具象的叙事是有瓶颈的,这是它的短板,但“声音”的优势是丰富的声音类型,不同的声音发音机制。

实验音乐人小河的创作团队在“征兆——邬建安新作展”现场表演“兆”

  邬建安介绍展览的声音艺术部分时,理解小河的创作团队把声音是分成了三个层,第一个层次他命名为“抽象的声音”。这种抽象的声音主要是吹奏乐形成,老虎、黑山羊、鹿、马这几个装置演奏发出声音。这种抽象的声音是带有一种不像乐器,又不像动物的叫声,但又像一个旋律,的电子合成音效,有一种类似渲染出画面背景的效果。

  第二层声音是材料的声音,有石头、木头、铁、塑料什么东西,他有这样一些声音,这些声音可能更物质化,不是有旋律渲染的气氛,如同绘画的笔触,有很强的质感。

  第三层声音是接近乐器的声音,很专业的音乐创作,是专业的乐器演奏出的声音。“精致控制的,有层、有音阶的声音,这种声音给我感觉有点儿像轮廓线,大概像绘画中的线条,有背景、有质地的笔触。小河音乐团队跟我讲到这一层之后我就完全能理解了,具体如何操作就完全交给他们了。因为这个逻辑跟我们的工作很像,只要有这个逻辑做的最后感觉是什么样,那是小河老师他们如何控制的事情。”邬建安说这个展览的装置与声音部分的创作是一边布展一边排练同时进行的。

实验音乐人小河的创作团队在“征兆——邬建安新作展”现场表演“兆”

  邬建安认为“声音”最厉害的核心,是直接击中听者的感觉,不需要叙述,也不需要理念的梳理。声音本身也像装置的材料一样,是带着故事来的。

  这些声音从种种物体中来,可能是马的腿骨发出来的声音,也可能是其他的动物,不是一种单纯的声音。这些领域的工作,如何跟音乐层面能够结合;跟旋律;跟一个完整的有时间线的演出序列怎么结合?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会跟视觉艺术的创作经验相互借鉴,其中的各种可能性,非常有魅力。

35路声音美术馆

  声音艺术的公共性介入

  另一个于声音艺术有关的跨媒介实验更深入的直接介入到城市的公共生活之中,在短短的100多天中制造了一个艺术介入城市生活的公共事件。一辆经过改装的公共汽车,在城市中穿行,每个人都可以上来体验,2015 • 中英文化交流年项目“35路声音美术馆”是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南京开展的首次音乐驻地项目,也是全国首个非营利巴士声音装置公共艺术活动。英国艺术家米拉•卡利克斯(Mira Calix)于2015年12月初驻地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为期一个月“M+大师工作坊”的课程中,73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录音艺术专业与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创作了22首四声道实验电子音乐作品,素材和灵感来自于Mira Calix提供的20多幅抽象绘画。

  米拉•卡利克斯(Mira Calix)说:“当你听到这些艺术品时,你便能看到一整个世界。 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启迪观众,也就是乘客们的想象力。这些作品能够挑战人们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评估这个在他们身边的小小世界,让大家去发现艺术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

  12月27日一辆由南京江南公交公司提供的公共汽车驶入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园,艺术家Mira Calix对车身内外部分的视觉装饰与音响系统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设计与制作改装。从2016年的1月7日开始为期3个月的时间内, 这辆改装后的35路公共汽车将在它的日常运营路线上行驶,同时通过安装在车内的6个独立的专业音箱循环播放由工作坊学生创作的22部声音作品。艺术家把一辆普通的公共汽车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声音美术馆。

  从这个项目中第一组作品《纟尃(vivification)》来看。在声音前期设计中,创作团队发现,提供的图画由大面积深绿色、小部分浅绿色、零星亮绿色构成。深绿色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压抑的女性。亮绿色暗示敢于抗争的女性。亮绿色代表我们声音创作者,而原画作者 Mary 则代表的是图中最亮的白色,宛如在黑暗时代里勇敢而又肆意律动的舞者,是整幅画中的亮点。

  他们录制了大量的女性的呻吟和低声细语以及呼吸和哭泣的声音。这些声音表达了女性压抑悲痛的情感。同时为了达到气氛的渲染和烘托,也录制了一些男性嘲笑和谩骂的声音。背景用混沌不安的小调表达了旧时代的黑暗和对女性的歧视。他们将这些小片段声音进行了变形、切面、拉伸、倒转、相位、失真以及EQ等处理方式,音色通过合成器的调制,使其抽象化。再把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拼凑方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

  第七组创作团队希望坐在色彩斑斓的35路艺术巴士上的人们,听着那些“画”时,会觉得思想和那些彩带一样缤纷绚丽。所以我觉得Mira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想法非常有意义,我觉得艺术融于生活将是一种必然,因为它源于生活。

  第八组创作团队用大提琴和小提琴勾勒出这幅画里长短不一的线条,并且赋予它们不同的音乐形象。两个弓弦乐器象征着两位武林高手。小提琴,音色轻巧,表现的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姑娘。大提琴,音色沉稳,表现的是一位气定神闲、深藏不露的男子。图案很简单,黑色、白色、红色。一些线条,一些圆块。用中国大鼓表现倒垂竹枝,左右两边的不平衡的动态,也彰显画面的气势。用电子合成器音色表现图案中醒目的红色椭圆。红色则是表现二人内心中的悸动。用弦乐表示线条,颗粒状的音型和节奏型表现不规则的黑色图块。音效来表现环境氛围。

  这辆移动的“声音美术馆”共行驶了93天。.项目总共历时124天。经德高巴士统计,在此期间共有22854人次登上了“35路声音美术馆”。此次非营利艺术项目的费用核算为人民币3154382元。

  这辆移动的“35 路声音美术馆”拓展了美术馆的概念,突破了美术馆的围墙,直接介入到公共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是悄无声息潜入生活中并与其融为一体的实践体。

  结语

  就像早期的声音艺术,一些艺术家是以去听美术馆、听空间,感知这个空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定要跟影像或者是类似的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所见即所听;也可以所见非所听;也可以所见完全听不到;也可以所听得到而完全看不见。

  在对声音艺术的了解过程中,感受到声音艺术重要的是个人选择怎么去表达这个对象的可能性,不一定在美院的学习,声音艺术作品就一定是可以观看的。在不停的实验过程中,把心里想表达的表达出来,而刚好选择的材料是跟“声音”有关的,这就是“声音艺术”。

  并且,声音艺术最好的欣赏方式莫过于“我坐在现场,看得见、摸得着、闻得见、听得到”。把“声音”装进耳朵里和心里。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