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0-24 15:46
《西方艺术通史》 [美]劳丽·亚当斯 著 梁舒涵、罗洁、陈瑶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8月版
1998年上半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其间,卡内基·梅陇大学哲学系的大卫·卡里尔教授得知我应多尔·艾什顿教授之邀,要到纽约曼哈顿的柯柏联盟学院讲学,就建议我顺道拜访一下他的老友劳丽·亚当斯(1940—2015)教授。我事前就已听闻,劳丽·亚当斯教授不是闲人,是轻易不见客的。她在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任美术史教授,1984年起兼任《溯源:美术史笔记》杂志的主编。同时,也许是因为来自家庭影响的结果,她与其父亲一样,成了颇有知名度的心理分析专家,常常有人预约咨询,于是,一年到头忙忙碌碌,鲜有空暇。为此,我在电话里和她约定登门拜访的时间,就不免成了一桩难事。不过,当得知我此次在纽约只是极短暂的停留,她就很快设法匀出时间,约我去其府上做客。初次见面,我们竟一见如故地聊了数个小时。虽然原先听人说起过,劳丽·亚当斯教授是一位谈锋极其犀利的学者,可是,和她聊天还是有点意外之感,因为她识人至深,往往一句话就点出某位名流学者为人为学的特点。多少年过去后,她的点评竟无不应验,让我真正见识了心理分析的锐利与深度。当然,我个人当时更多地是向她请益有关美术史论方面的问题,尤其获益匪浅。
1999年,我有机会邀请她到我当时执教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讲学,她的课程颇受艺术学子的欢迎,其原因大概就是她讲内容总是以作品为本,娓娓道来,究及特定细节时,更有自己的独家心得,令人叹服不已。譬如,她对拉斐尔的画中画——“自画像”、毕加索的情人肖像画等的辨识与阐释,都有很见其功底的地方。
2000年,我调到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任教后,也曾邀请她来做过美术史系列讲座。她遇上北大学子,打心眼里就很喜欢,于是常常离开讲稿即兴发挥,越讲越兴奋,这恰合北大学子的胃口,因而,不仅大受追捧,后来听讲座的人越来越多,连过道都挤满了人,而且,讲座之后总被学生们团团围住,问个不停。她对所有提问者都一视同仁,极为认真地作答。事后,她还会私下里嘱咐我,刚才某某学生才气横溢,一定要多加栽培,而某某则似有心理疾患,务必小心引导,等等。令我不得不服气的是,她的观察尽管只是在一问一答间,却均明察秋毫,而且,事后都证明其所言不虚矣。
劳丽·亚当斯教授绝对是一位工作狂,平日里,她一边利用其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外语的优长,博览群书,一边以罕有的勤奋笔不停辍,有二十多种著作行世,其中有的还被译成了希腊文、法文、意大利文、中文和韩文等。前些年每有新著问世,她也总是记得要寄给我分享,令我有先睹为快的享受。
2012年和2013年,我因分别参加美国盖蒂基金会组织的西方美术史高级工作坊和美国高校艺术协会第101届年会,前后两次去曼哈顿,有机会一而再地拜访劳丽·亚当斯教授。有一次碰面谈话间,我偶尔与她提及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这该算是一个相对比较偏的艺术史话题了,不意她在其身后成排的书架上迅速取下四五本图录和专著,让我参考翻阅。后来才得知,虽然她的最爱常常是聚焦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上的,但是,对现当代的艺术同样也有特殊的关注和兴趣,因为她自身就是这方面的一藏家,其见识和眼力就非比寻常了。不过,当时我注意到她真的苍老了许多,甚至外出时已经需要拐杖在手了,而且,手有时抖得非常厉害。这也多少提醒了我,应该尽早为她主要著作的中文版译介做些什么了。恰好有出版社来约人翻译劳丽·亚当斯的大部头著作《穿越时间的艺术》(中译本改为《西方艺术通史》)一书,我就立即张罗,托付当时在读的博士研究生罗洁、梁舒涵、陈瑶、戴璐等来参与翻译。因为篇幅很大,翻译与编辑等又均非举手之劳,结果就拖了不少时日。我曾告诉作者,中国的读者群是世界上最大的。为此,她对中译本的出版一直心心念念。可惜,她最终未能亲眼见到如今装帧华美不亚于原版的中译本。
在这里,有必要向读者大略介绍一下劳丽·亚当斯教授的学术经历。
上世纪60年代早期,劳丽·亚当斯教授曾在巴黎索邦大学求学,70年代初,在伦敦读过书。她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分别获得了美术史与发展心理学的硕士学位。其中,美术史的学位论文题为《塞涅卡的影响与乔托的阿雷纳礼拜堂湿壁画的古典悲剧的兴起》;1967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答辩的博士论文题为《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在阿雷佐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描绘真十字架传奇的湿壁画图像志》,指导教师是霍华德·戴维斯(1918—1994)和鲁道夫·维特考尔(1901—1971)教授,两人均为国际知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研究专家,对劳丽·亚当斯有深刻的影响。她不忘师恩,其篇幅最大的《西方艺术通史》一书的扉页上就有给这两位学术大师的献辞。
劳丽·亚当斯的众多著述涉猎艺术品鉴定、艺术与法律、西方艺术史(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以及欧洲19世纪艺术等)、精神分析与人文学科、西方文明史、艺术欣赏、世界艺术等诸多领域,而《西方艺术通史》(1998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版,2006年第三版,2010年第4版)则尤为令人关注,因为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没有一本艺术史教材(包括H.W.詹森的著作)认真收入过女性艺术家,而劳丽·亚当斯则改变了这一格局,给历史上的女性艺术家以足够的篇幅加以阐释,虽然其本人并非女性主义者。而且,詹森的教材中有些章节过于驳杂,未必适合非专业的普通读者阅读,因而,她在写作与修改《穿越时间的艺术》时总是字斟句酌,并一一列出重要的知识点,以竭力提升全书的可读性。如今,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的是根据最后一版翻译的,相信中文读者当有会心的感触。
作者:丁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