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诌议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1年03月02日
很欣赏这伙人,说干就干,身体力行,有所作为。能够开辟一个年度性的中国当代艺术评选活动的舞台。一句老话说的很在理:“不患多,只患寡”。希望类似的评选活动越多越好,至少它对中国当代艺术家有刺激,更有砥砺。
作为一个非赢利的行为,它的意义远远大于评选活动的本身。这种行为由于没有学院派及官方的背景。这就传递了一个信号,它是一个独立思想的标志,虽说蹒跚起步。而且,这种行为对中国官方及学院体系相关的学者不学、不术、不作为的现象直接就是批判。
记得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评奖活动的形式就是国优、省优、部优,只要付钱就给,以致泛滥成灾。而后政府取缔了这些评选活动之后,这些活动籍着官方背景的各种行业协会烽烟四起。几经折腾之后,政府又对这些活动采取了取缔措施,总算使得评选活动渐趋正常。
但是国人好大喜功的行为并未得到收敛,而且,所有的奖项指向均为正面凸显被评者。从未有以否定的姿态,批判的精神面对被评者及其作品。而批判的精神及姿态更大的意义在于自信和睿智以及独立的价值观。这之于人就是人格,之于奖项就是奖格,即奖励的格调。
所以,“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其中的“金酸梅奖”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鲁迅对阿Q的评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同样适用于中国有些当代艺术家,“金酸梅奖”的宗旨指向就是如此。
而“金棕榈奖”则有明确的导向意义,组织者希望能够评选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中国当代艺术成果。
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非常难以协调,以下就是我的诌议。
诌议一:可否“舍得”?有舍才有得;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有点像大满贯似的,全盘通吃很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知道组织者是否想过,两者兼顾很难面面俱到。作为一个奖项,定位清晰是其发展的方向。或者干脆就成立两个评选委员会,两套班子,这样更合适。
诌议二:可否更当代?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当代艺术中心了;
在近三十年中国国门开放的时间内,中国当代艺术也疯疯癫癫并飙速地发展了三十年。尤其是网络化、全球化,中国的网络艺术家和观众已有4.5亿人之多。他们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贡献了更多样性、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而且呈现全面开花的潮流趋势,我们不能无视这种现状。
诌议三:可否更全面?因为当代艺术不局限在架上、雕塑、装置、视频;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活动我发现艺术类型范围有局限,仅限在架上、雕塑、装置、视频四部分,这令人有些遗憾。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学体裁作品也非常之多,而且精彩得很。而架上、雕塑、装置、视频四部分的作品评选或许因为市场的利益所在,容易引发经济利益的猜忌。所以,艺术品层面范围更广大,更体现组织者的用心。
诌议四:可否更开放?因为网络化,更因为评选活动的开放性;
建议一,评委的成员可否分专业人选与网络海选二大形式;
建议二,评选的作品可分推荐作品与海选作品二大形式;
建议三,评选的过程可否将各种不同意见的交锋表象化,使得这个过程更富有戏剧性;
诌议五:可否更专业?专业的精神将导致非议的减少,更凸显组织的规范性;
问题一,评委的评论不够精准;
问题二,评委推选的作品不能充分体现艺术的当代性时代意义;
问题三,评选的作品在其艺术的价值贡献意义不全面;
诌议六:可否更精深?精深的理念更具科学性;
范围一,评选的活动可否延伸至批评家的评论文章?
范围二,评选的活动可否延伸至策展人的策展理念?
范围三,评选的活动可否延伸至行业的经营行为?
范围四,评选的活动可否延伸至美学及艺术的教材?
范围五,评选的活动可否延伸至美术院校的招生体系?
范围六,评选的活动可否延伸至对某些艺术大腕的言行举止评判?
范围七,评选的活动可否延伸至其它的评选活动的意义评判?
范围八,评选的活动可否延伸至政府的文化艺术政策的评判?
任何活动都是如此,在其初期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组委会践行价值在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这种努力或许今天、明天不能立杆见效,但是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将会长期并持续着。相信这个活动会更大范围的赢得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其进步的意义。
是诌议,更是期待。
作者:韩妙第一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