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0-31 23:4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据说最早的雨伞是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相传,鲁班在野外劳作时经常被雨淋湿,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于是就形成了最原始的雨伞。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出现了在纸上刷桐油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会在上油之前题字绘画。后世,凡是制作油纸伞的作坊,都会供奉鲁班的神位,奉他为祖师爷。这种油与纸结合而成的雨伞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制作一把油纸伞需要20多种自制传统工具,其中有大小不同的驼砖、刨刀、弯刀、锯子、木墩、小刀、转架、铁背钩、剪刀、裁刀、排刷、钩针、弯针等。
两千年历史的油纸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据说最早的雨伞是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相传,鲁班在野外劳作时经常被雨淋湿,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于是就形成了最原始的雨伞。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出现了在纸上刷桐油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会在上油之前题字绘画。后世,凡是制作油纸伞的作坊,都会供奉鲁班的神位,奉他为祖师爷。这种油与纸结合而成的雨伞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然而,今日从事油纸伞制作的作坊或工厂仅不足10家,雨雪天气撑起油纸伞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少数几家厂商还在坚持生产,若水堂便是其中之一。
清光绪丙戌年,山西平遥人高丛希在北京珠市口大街开设若水堂油伞坊,当时这家作坊共有制伞伙计20余人、南北各派画师10余人。这里的油纸伞沿袭了传统制作工艺且画工精良,尤擅长制作工笔满铺牡丹油纸伞和北宋山水题材油纸伞。此作坊一时名噪京城,各地同业者也纷至沓来与之交流、切磋。这便是若水堂的前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尼龙钢架雨伞问世,伴随工业进步带来的冲击使传统的油纸伞生产商淡出了日用雨具的市场,若水堂也转为日本、台湾、东南亚等地区代工生产传统手工油纸伞。但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
制伞材料皆来自大自然
早在人们还普遍使用油纸伞的时候,若水堂的伞就要比寻常百姓家使用的伞更加繁琐、复杂。《天工开物·杀青篇》中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桐油覆之。”而事实上,要做出一把油纸伞共需要100多道工序,民间谚语中也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来形容油纸伞的复杂工艺。
据若水堂负责人介绍,油纸伞所用的材料均来自大自然,其制作骨架的竹子是来自皖、赣、浙三省交界的徽州山区的楠竹。这种竹子竹纹细腻、竹肉肥厚、柔韧性极强,工人使用自制的传统工具,手工将原竹削制成竹条并组合成骨架。削制好的竹条要反复用石灰水煮沸后再经烈日暴晒才能组合成油纸伞的基本骨架,通常一把伞要用32支或36支竹条,而且它们必须为同一根竹子上的同一部位。只有这样,才能让油纸伞开合自如,伞形端正坚固、严谨致密。
一把油纸伞绝不是只用一种竹子就可以制成的,骨架用楠竹,伞杆则用纤细而笔直的水竹或紫竹,这种材料也是天然的防雷电的绝缘竹木。伞杆内的开合机关称为伞键,它是用竹肉肥厚紧致的老竹制成。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利用伞键自身独特的形状与伞杆内壁的相互作用,设计出如此精巧又实用的机关来完成伞的收与放。一把油纸伞的小小柄把内也大有文章。油纸伞的柄把采用生长在竹林地下的罗汉竹鞭制成,经烟熏、上油等工序处理后才能有古朴雅致、浑然天成的效果。
制作油纸伞的伞面一般采用皮棉纸,这种纸手感细腻,不仅适合国画创作,而且适合与桐油相互渗透,增强伞面的强度与韧性。工人利用天然柿子油将一片片扇形的皮棉纸裱糊在伞架上,技艺最精湛的工人可以让伞面上看去毫无接痕、平整光滑。粘合用的柿子油黏度极高,伞面泡在水中也不会脱骨,这是纸伞不会被雨水打散的原因所在。
而纸伞不会被雨水打湿的原因则在于桐油。在古代,桐油被广泛用于木器制造、制棺、造船、建筑的防水与防腐,用桐油刷过的伞面可以起到防水和增强韧性的效果,使伞真正发挥遮风挡雨的作用。涂刷油纸伞的桐油是将油桐树果实经压榨、提炼、熬制后形成的植物油,工人将其手工均匀涂抹在纸伞上。一把上好的桐油伞要满足防水性好、强度高、韧性好和伞面光滑、通透等几大要求。
油纸伞并非仅是工艺品
2008年,若水堂扩大制作规模,从代工生产转为自主生产。伞面除传统的手绘花鸟、人物和山水题材外,还推陈出新,开发出唐伞、云伞及古法造纸镶嵌天然树叶的油纸伞。千百年过去了,这项古老的手工艺可以完整地传承下来,实属不易。
据若水堂负责人说,一些来过若水堂的客人看到油纸伞,大多都认为这些是苏杭的产物,好像只有苏州、杭州才应该有油纸伞。而实际上,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传统雨具。从前的油纸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到处可见。
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传统雨具的油纸伞因受折叠伞、钢架伞的冲击而无人问津。在杭州,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更是纷纷改行,从事现代雨伞的生产,造成杭州天堂伞等现代制伞工业发展迅速,而了解油纸伞制作的老艺人几乎绝迹。苏、杭二州已经越来越工业化、景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就不足,人们不愿意从事油纸伞这类辛苦而待遇不高的工作,所以它形成产业比较困难。
“若水堂之所以能够制作出历久弥新的油纸伞,是因为它一直采用分工序、分地区的生产模式,在保持原生态、传统技艺的前提下,发挥不同地区在不同材料和工序上的特有优势。”他说道。这里制作的油纸伞不是工艺品,“传统雨具尽量雨雪天使用”的纸条遍布店内,经营者希望顾客可以买回去用,而不是买回去摆放。只有重新撑起油纸伞,这一工艺才不会消失。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许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