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28 23:49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
请注意查收
看到这条信息,我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想知道国宝给我的留言是什么?继续听下去,原来每一件国宝有那么多想告诉我的事情,可是他却只有五分钟的讲述时间。五分钟能够讲些什么呢?随意挑出一件国宝来,都是有上千年历史的,五分钟的时间来讲述国宝的故事,真的是太少了。但是,没有通融,没有宽限,每一件国宝有且只有五分钟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结果,有目共睹,每一件国宝都完美的完成了任务,用细腻柔情的语言,以轻松活泼的风格,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语汇,讲述了千万年前文物之美和工匠之心。尤其是其精彩的文案收获了观众的好评。
本期内容,我们对话曾参与制作《如果国宝会说话》百集纪录片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毕业生王磊,来谈一谈“国宝说的话”是怎么撰稿的。
Q:您是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下参与制作《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呢?
A:我是“暇扯”的老粉丝。学院中参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毕业生有好几位。究其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几年美术史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变得紧密了,北京各高校、各学科青年学人之间的互动增加了。
起初,北大的朋友介绍我和纪录片的导演们认识,当时还有考古学、历史学专业的年轻人在场。我们一起讨论片子的选题和立意,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谈了对于诠释文物的想法。交流中,我非常赞同总导演徐欢老师以文物为中心、“不讲故事”的思路。100集的片子要从史前讲起,如何呈现陶器的美是个挑战。我建议用美术史的形式分析方法,大家接受了,于是我参与了第一集的撰稿。
Q:您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制作中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呢?有遇到什么特别的困难吗?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参与制作文物类综艺跟做学术研究最大的区别在哪吗?
A:主要是撰稿,此外也参加了几次大的讨论。困难当然有,同时也乐在其中。首先一个困难就是如何把细碎、深入的学术语言转换成适合大众的纪录片语言,而且要压缩进五分钟的时间里。突出文物的核心价值和闪光点,讲出新意,是写稿子的出发点。
片子名字叫《如果国宝会说话》,其实文物本不会说话,是我们通过观察和研究,代替它们来发声。怎样用公允的、轻松的方式讲好文物本体的内涵,并不容易。这一点也就显得这部片子比以往的作品更难得。要说和学术写作的差别,首先它们是有联系的,其次它们的不同主要反映在刚才所说的那些方面。
Q:《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叙述是怎么样达到专业跟通俗之间的平衡的呢?
A:平衡非常难。实际上我们看到,每一集的叙述风格甚至节奏都不完全一样。我想的是,最终制片组想把多种可能性都容纳进去。
我对第一季的第一集最熟悉,举个例子的话,从这说起。这一集谈人头壶,有一句旁白大约是“世界上各大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看起来普通,其实蕴含了思考。
这句话有些夸大其词,但是配合画面给出的实物图像,把我们对人头壶在中国艺术史上代表的人类智慧界定出来了。它反映了人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模仿。也是因为这样,它“打败”了很多知名的彩陶国宝,被选为第一集主角。另外,重视文案的美感既为我们赢得了很多点赞,也遭受了一些非议。其实,我们是花了力气打磨辞藻里面的底子的。
六千年
仿佛刹那间
村落成了国
符号成了诗
呼唤成了歌
——《如果国宝会说话》人头壶:最初的凝望
Q:均是文物类的综艺,您觉得《如果国宝会说话》相比于《国家宝藏》的优劣何在?
A:《国家宝藏》收视率很高,但我看得不多,不敢做具体的评价。《如果国宝会说话》同样是央视的产品,它非常重视网络平台,重视年轻人的心理,所以反响大。
在B站接收观众弹幕留言是主创们闲暇时的乐趣,毕竟导演、文案和策划组的很多人也是年轻人。有一点可能是这个片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把文物放在很核心的位置。
Q:除了回答我们的问题之外,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A:很高兴认识制片组的朋友们。把不同的专业和理想结合在一起,呈现为作品,从过程到结果都很愉快。也谢谢朋友们和观众对片子的喜爱。我只参与了这个庞大工程的一小部分,知道不多,也谈不好。敬请期待后续75集吧,我们还在努力中。
编者按
我们不缺少文物,我们的文物也不缺少故事。《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给很多年轻观众的第一印象,还是“萌”。这样的“萌”,不仅体现在影片的拍摄与剪辑,更体现在文字与语言的细腻与抒情。五分钟的时间中没有长篇大论,而是有所侧重、简洁扼要把一件国宝的故事讲述完毕。
《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吸引什么样的人观看?年轻人!而年轻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改变了,纪录片得让他们觉得有趣好玩,他们才愿意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国宝与流行文化联系在了一起,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述,降低了国宝欣赏的门槛,让年轻人比较容易地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大美。
博物馆是高雅之堂,但却不应高高在上。文物应当被尊重,但却不能让观众敬而远之。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来沟通博物馆与公众,让国宝被观众所认识,《如果国宝会说话》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与探索。但博物馆还需继续探索更多的新颖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与文物融入生活之中。
招聘进校园活动已启动
用人单位正在招募
详情请猛戳图片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 王逊美术史论坛
采访人:赖雅芊
原文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OP-D#City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