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28 23:52
开馆啦!开馆啦!开馆啦!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
“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
于2月1日正式跟大家见面啦!
饶有兴致的小编这就带着大家,
来到【两汉番禺广州】专区
看看有哪些“国家宝藏”你不容错过!
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岭南和中原的经济交流更加畅通无阻,中原地区人民南迁更是将先进的农业、畜牧、生产技术和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带到岭南,促进了岭南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其中,住所出行方面就有不少有着岭南地域特色的发明。
南越舟师的重大贡献:舵的发明和使用
两千多年前,岭南所在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四周河道密布,船成了当时人民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这只东汉陶船是一艘航行内河和浅海岸的客货两用船模型。船体分前、中、后三个船舱。船舱下面能装货,舱室可载客,船尾更设有瞭望楼。船前有系锚,船尾设有舵。船头两边各安插了三根桨架,舱内横架八条梁担,用来加强船体结构的牢固以及加深船只的吃水量。其中,架设在船尾的舵,称得上是南越舟师造船的重大贡献。
东汉陶船
船舵是用来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工具,一般位于船尾,又称船尾舵。舵是由桨演变而来。桨可以在作推进工具时,兼顾控制航向。但当众多桨手划船时,既要推进又要控制航向就显得相当困难,于是需要专设一名桨手控制航向。把掌舵人安排在船尾,是因为船尾距船的转动中心较远,在改变船的航向上最省力、快捷,同时他又与推进桨手互不干扰。后来随着船体加大,桨叶面积也随之增加,就逐渐产生了舵。舵的出现和使用加快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船尾舵日臻完善和成熟。古人还根据前人经验,在舵的技术上有所改进,设计出了更加省力的平衡舵,更有根据航道深浅调整舵入水的深度,舵降下可提高舵效,舵提起可得到保护。后来大型船舶增设了由滑车、绳索等组成的操舵装置,舵的使用更加高效。
广州汉墓出土的陶船说明了岭南交通“陆事寡而水事众”的特征,成为当时岭南地区造船和航运交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的反映,更能说明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居有其屋:因地制宜的岭南特色民居
陶屋,是反映古代人民居住情况的建筑明器。在广州众多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形制不一、造型精美的陶屋,据考证,陶屋可大致分为干栏式陶屋、曲尺式陶屋、三合式陶屋以及楼阁式陶屋和陶城堡等。
陈列在广州博物馆展柜里陶屋种类繁多,但观众们可能想象不到,一件形制朴素的干栏式陶屋却是众多陶屋的“鼻祖”。
干栏式建筑也称干栏、高栏、阁栏。它楼高二层,全屋用竹、木搭建而成,上层可住人,下层则饲养家禽。下面问题来了:
干栏式陶屋
Q:房屋上的装饰又是什么?
A:上层房屋的装饰为直棂窗,是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下层围栏上的是类人形的装饰,其中的间隙是供家禽出入,有的陶屋模型两侧还架设有专供家禽进出的斜梯呢。
Q:为什么楼房房顶呈“八”字形?
A:“八”字形房顶也称悬山顶,房顶用横梁支撑,檩伸出墙外,可以遮挡风雨,在南方更有利于防雨。
Q:为什么把楼房架空呢?
A:岭南地区地势低洼,河流众多,天气潮湿炎热,且常有虫蛇猛禽出没。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性能和提高安全性,于是把楼房架空。
但是由于人和动物共同居住难免会产生许多卫生问题,于是聪明的古人又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良,如我们看到的曲尺式房屋。
曲尺式房屋正屋的侧方用矮墙砌筑了篱笆,用于圈养家禽,卫生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外,出土的陶屋还体现了南越建筑受到了来自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如干栏式建筑与汉代砖瓦房的结合,斗拱建筑构件的出现和讲究中轴对称建筑布局的三合式房屋的出现等。
曲尺式陶屋
直到东汉时期,楼阁式建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以对称布局和木构架建筑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时期。陶屋再现了木构建筑的精妙绝伦,对日后的建筑形式、筑造技术和室内布局提供了实物参考的“技术支持”。为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而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砖瓦的应用使得房屋防水、防潮、防火,经久耐用,比之前用竹木等材料所筑的干栏式建筑有了很大进步。
楼阁式陶屋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实物证明,岭南文化基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务实、开放、兼容和创新的特点。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阮行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