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年10月26日,“史金淞个展”和“东湖:张诠个展”同时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开幕。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艺术家张诠(左)与史金淞(右)在张诠作品前合影
晚上7时30分,率先开幕的是“东湖:张诠个展”。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张诠继2009年“武汉”之后第二次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个展。展览以“东湖”为标题,借助“转换于水墨的媒介和观念的灰空间,糅合绘画语言和文字语言”,在历史和当下之间建构了一个悬置的景观,也是武汉标志性的景观“东湖”。
张诠《世纪》 730cm×500cm 纸本水墨 2016年
张诠《东湖一号》 直径80cm 纸本水墨 2018年,图片来自©滕德庆
展览主题“东湖”背后,不仅仅是因为东湖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而更多的是虚实之间的湖水映象也在某个层面影响其艺术气质。湖水的波影沉淀了记忆,又虚化了现实;而艺术家又通过其作品中反复叠加的水墨“一”关联了虚实。
左:张诠《竹影-16》 71×143cm 纸本水墨 2017年;右:张诠《竹影-15》 71×143cm 纸本水墨 2017年,图片来自©滕德庆
张诠《东湖一号》 直径80cm 纸本水墨 2018年,图片来自©滕德庆
“水墨是一个很难从东方语境中分离出来的话题。而艺术家张诠从来没有刻意在当代艺术中去回避这一媒介,反而在这样的传统媒介中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将传统意义的‘留白’转换为当代观念的负空间”。艺术家以水墨特有的灰,运用绘画语言和文字语言,将现代性极少平面杂糅成一个介于虚实之间的非理性灰空间。而以“一”作画的方式,正好体现了中国哲学中普遍秉持的“关联性宇宙观”。
张诠《塔》 51×144cm 纸本水墨 2017年
随后在晚上8时开始的是“史金淞个展”。本次展览为史金淞在武汉的首次个展,展览不仅展出艺术家的多个系列作品,同时,其作品《10.26》亦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首次面向观众展出。展览开幕适逢家人生日,亦是在武汉这座曾生活多年的城市,史金淞将其称为一场“非常私人的展览”。
嘉宾在史金淞作品《10.26》前合影,图片来自©滕德庆
进入展厅,观众看到的史金淞作品《10.26》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将艺术家在第二现场进行的创作投射在墙面,史金淞不断的用拳击打码放整齐的红色陶泥,直至最后精疲力竭。“身体本身就是生产与创造的本体,不是什么需要摆脱的束缚,也不是什么受压抑的外在,就是生产与创造本身”。
史金淞现场创作作品《10.26》,图片来自©滕德庆
谈到这件作品的创作时,史金淞表示:“在对身体的讨论中,通常都是摆脱身体的束缚、以身体作为自然的抵抗这样的方式,真正从身体作为生产力的角度、作为文化的基础来进行的探讨并不太多。这几年我慢慢回避用知识的方式去讨论现实,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知识,所以我就回到最基本的身体的角度。身体在面对物体的时候,会有它自己的反应,是什么反应我也不知道,所以这段时间我通过规训的方式将身体打开,通过被规训的泥和人之间,让很多潜藏在身体深处的一些东西自然流露,在现场表演的时候能够和泥巴发生一些什么,至于会发生什么,我也并不知道。”
“史金淞个展”现场,图片来自©滕德庆
而在展厅的整体结果上,则被布置成一个具有艺术家趣味性的精神场域。一进入展厅入口就可以看到的石头沙发,让这一部分形成了“客厅的园林”;而《金蝉脱壳》等系列作品被放在大展厅两侧的小展厅,并以常态化生活的厢房展示出来。
史金淞《卜算子 》122×38×29cm 树木、鹰爪 2008年,图片来自©滕德庆
史金淞《1200度摆件4号》 22.3×27×33.5cm 经过1200度烧融熔的建筑残骸、日常杂件等 2013年,图片来自©滕德庆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独处的精神场域,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在现代化时期,我们已经很难有一个露天的园子里了,所以我想在客厅里做一个客厅里的园林”。而两边的厢房式的展陈似乎成为史金淞更隐秘的精神场域。
对于这样的展陈构思,史金淞表示他更注重的是展览及作品的在地性:“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在其他地方,我做作品都会比较强调在地性。不同的地方一定会有不同的文化场域和情境,当我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就会形成新的作品,即使是之前的同一件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史金淞《金蝉脱壳》 尺寸不一 铜胎贴金箔(99.9%) 2014年,图片来自©滕德庆
史金淞《金蝉脱壳》 NO.14 40×60×11cm(一版) 电镀铜贴箔、亚克力、鱼钩、漆包线 2015年,图片来自©滕德庆
作者:洪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