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周慧珺的书法观念

中国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追求的艺术,它以有形的点线组成极具个性化的方块字,至简易也至灵动,至直接也至深邃,高度抽象地传达着无形的心灵世界和审美意趣,是书家功力、学养、性格、人生际遇等各种因素的外现,更是书家在观察自然、了解自我两方面表现出的相当自觉,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千百年来,无数书家一直在继承和创新中传递着这门艺术,周慧珺就是其中的一员,六十年书道苦旅,她不仅成为自出机杼的大家,也形成了自己的学书观念,影响着追随她脚步的人们,我学习周老师书法十多年来,个中精髓未敢称是,唯略作梳理,以期管中窥豹。

 

一、学书历程

周慧珺是在父亲营造的一室书香中长大的,父亲曾对年幼的小慧说:“做生意是肮脏的,搞书画是清白的。”这也许就是她书法观念形成的肇始。

在父亲的要求下,周慧珺的书法道路是从赵孟开始的,然而秀媚的赵字并不能引起她特别的兴趣,虽然断断续续写了几年,只是秉承父意而已。真正令她痴迷书法是始于米芾的《蜀素帖》,某日周慧珺在家中书柜搜觅字帖,无意间瞥见一本表皮残破但内容齐整的字帖,风樯阵马、痛快淋漓刷下来的字迹,顿时令她一见倾心,成为她心目中最理想的风范。《蜀素帖》有中华第一美帖之誉,是帖用笔多变、率意灵动、正侧藏露、回味无穷,董其昌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周慧珺视《蜀素帖》如至宝,从此以后,风声雨声,浸淫其中,四季昼夜,临习不辍。在学习米字的过程中,“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的观念深深影响了周慧珺。

1962年,周慧珺节临的《蜀素帖》被刊登在《新民晚报》上,这一机缘为周慧珺开启了正式迈入书法殿堂的大门,她决定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接受名师指点和规范化的训练,学习班云集了当时上海市最顶尖的书法师资队伍,沈尹默、白蕉、翁闿运、胡问遂、拱德邻等大名家的教授,使得周慧珺遍临诸帖,眼界拓展,书艺大进,尤其在用笔上,深谙“取法乎上”的道理。

1975年,周慧珺在翁闿运的引荐下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一名专职书法家,于是,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书法学习和创作中,开始了真正意义上对书法的探索,她每天大量临写各类名家碑帖,边临帖、边创作,她积累出“对于好的范本应手摹心悟,神应思彻,真正得妙道,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择善而从”的学书经验。

80年代后,周慧珺又被碑版书法吸引,她深入研习《嵩高灵庙碑》,把唐楷与汉魏碑版书法融合在一起,避免了楷书的呆板,以一种方圆并举、气势雄廓的用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帖形碑质”的风格特点,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之路,这正是得益于她“从正在演变中的字体中去汲取想要的东西,容易给自己发挥余地”的理解。

 

二、学书观念

1.临帖

临习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周慧非常重视选帖,她反复叮嘱学生们,在请教师长推荐一些帖目之后,不能一味听从老师的安排,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与自身个性相近的字帖来学,因为“只有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才会产生热情,肯下功夫去求索”。就像个性刚强的她当初会选择《蜀素帖》,这样的选择,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开始临帖时“一定要学得像”,以训练眼和手,眼睛要有发现不像的能力,竭力令手中的笔,写出的点画和帖中一模一样,通过对眼睛的严格要求,也会带动对手的训练,眼和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一笔一画比较,一字一句比较,不必担心气息不贯通,“一个刚学写字的人,没有精细的观察力,如果过分强调了字的气,很容易在用笔、结构处忽略了‘像’的要求,导致眼力训练上放松,临熟练以后,笔势气息自然发生”。临熟练以后,结体也会不再松散,转向稳定,继而于形似中求笔法。临帖要专心、要勤奋,纵观中国历史上历代书家,无论是池水尽墨,还是积笔成冢,无不是勤学苦练,多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一本帖子没有纯熟,切忌三心二意,常无定性,第一本帖基础打扎实了,再临其他就会容易得多了,“心不厌熟,手不厌精”的学习态度至少可以写得一手好字。

临帖的进一步是博。大量的临习碑帖是非常重要的,把诸多经典碑帖所包涵的技法与内蕴都学过来丰富自己,一方面增长见闻、开拓眼界,另一方面积累踏入书法艺术殿堂所必需的“内功”。

有了广泛深入的临摹体验后,就要敢于突破、调整自己的临摹方法。周慧清醒地认识到:

要想前进一步,就必须摒弃所有的临摹定式,以前自己特别追求的临摹要求是像,最好是丝丝入扣、笔笔吻合,但这样的结果难免会写得呆板,不容易贯气,缺乏节奏感,有时候写字写到准备罢手时,信手再乱临几行,反而会出意外效果。在熟谙了用笔技法之后,要特别重视笔势气势、结体造型的有机结合,即便是临摹,也不能忽略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字写活,写出精气神来。

书法本是情感的外现,摆脱各种外力的束缚写自己,是一名真正学书人必须要跨出的一步。

2.笔法

书法艺术千变万化、代代相传,靠的就是一支毛笔的功夫,刘熙载《艺概·书概》曰:“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笔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和核心,相对来说,运笔的技巧,古人远在今人之上,今天的我们要懂得用笔的方法、原理,就要懂得“取法乎上”的道理,向古人学习。

周慧的用笔受沈尹默先生影响很大,沈先生对笔法一事有着深刻的理解:

笔法不是某一个先圣先贤根据自己天才的创见,凭空制定出来要后人遵守的。乃是本来就在字本身的一点一画间自在的存在着。由于人的手腕生理能够合理的动作并与工具能够相适应地发挥作用,两种条件相结合的原则下,才自然地形成,而在字体上生动的表现出来的。

先生还说:“笔法是不依赖个人的意愿存在的,只要你想成为一个书家,写好字,那就必须拿它当根本大法看待,一点也不能违反它。

历代传统的高难度、细致的用笔技巧就存在于字里行间,需要细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知才能了解并掌握,周慧的运笔多翻搅,而不是平动,写出的字结构硬朗,张五常先生最终决定选择周慧作为自己的书法老师,就是因为他认为:“周老师的用笔方法可能就真的是古人所说的那一套。”

周慧以为执笔可以无定法,但是一定要悬腕、悬肘,并且应该长时间熟悉毛笔,“只有高度熟练掌握好毛笔,才能自由地表现出各种形式的线条及线条之间的呼应与对比”。虞世南《笔髓论·释行》引王羲之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临习《嵩高灵庙碑》时,周慧使用回腕执笔法,不竖掌但必悬腕,使虎口上行,掌心向胸,指端执管,腕肘俱悬,则腕随己动,视线照顾到腕、肘的全部空间,这样总揽全局的姿态,写出的字浑然天成。

在周慧看来,每一点画,都分下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要使这三部分都顺畅,就要正确掌握提按,按以铺毫行笔,提以调整笔锋。写楷书,基本上都是中锋用笔,行至拐弯抹角处,提按用得恰当,就能使笔毫不发生扭转绞拢或弯曲不复挺直的现象,从而较好地保持中锋用笔,反之则势必致笔毫扭曲,形成败笔。但是任何法则不能死执,书法艺术尤是如此,所以周慧认为:

写字不必笔笔中锋,要妙于起倒,达到四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字的结构就是布白,字由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是艺术品。

3.结体

点画整齐、姿态端正的书法,能满足于实用的角度,但不能说是书法艺术,元代赵孟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结体应该是在正确的笔法基础上自然而然生成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法、气息相互映带的活水,自然流动出短长肥瘦、千姿百态的结体,如能深入理解这些涵义,就能够写出灵动的结体。

周慧把结字分“点画呼应”、“重心平稳”、“形态变化”三条。首先是“点画呼应”,当用笔熟练,挥洒自如时,便能在纵横往来的笔势运动中发生出恰当的结体,反之忽略了呼应,没有了内在关系,多么灵巧的安排写出的字也会不协调,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其次是“重心平稳”,对于行草书来说,某个字的重心可以不平稳,可以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侧补充来达到整体的稳重。最后是“形态变化”,是以点画呼应和重心平稳为前提下的千变万化,没有这点,也就失去了书法美的独创性。周慧书法总是大与小、粗与细、正与侧、长与短组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气势和力量,并追求整体的精神团聚和局部的奇正错落、浓淡枯润、疏密虚实的完美统一。

4.创作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在书法学养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而他的创作应该是按照自己的领悟进行的,是表现自己情感和境界的。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只有能够充分彰显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有感动力,才能令人心摇神荡、魂牵梦绕。周慧认为:

个性强烈的艺术家,风格的形成一定会早于一般人,用心搞艺术的人,必定会把自己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其作品里,形成特殊的风格,而风格会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而改变,然而,这种变化需要时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于戏剧中“变脸”,可以在瞬间中完成。

周慧纵横率意、节奏铿锵、充满生命张力的书法,正是她在屡受病魔摧残的时候,在命运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岁月中,凭借她顽强的意志和对书法的坚定信念,苦苦摸索四十余年后,才有所顿悟而形成的。

周慧主张“创新要始于临帖”,在艺术的王国里,鉴赏力和判断力是智慧的体现,眼界往往会决定艺术创作的格调和胆魄,如果一个学书者始终没有自己的怀疑和思考,没有自己的鉴赏力和判断力,而仅仅停留在摹古,那他就永远没有超越、没有创造了。在周慧心中:

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不被技法所约束,要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能力,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矣。依靠坚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运笔技法后,就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创造性,书家把个人的气质、学养等资源发掘出来,形成了个人的风格,这就是创造。书法创作不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应是以表现自己为最终的目的,周慧在体悟书法精神的实践中,不断地汲取和扬弃,使自己的书风稳步走向成熟,她劝诫学生们: 

头脑中的想象、构思,一般很难与实际创作求得一致。一旦将构思好的东西写于纸上,往往会变成与想象完全相背离的作品,今天,我们追求高深莫测的激发和无限的精神性,主观希望取得高雅的结果,而实际是很难做到的。 

天道酬勤,学习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深深踏下去地耕耘,则收获自在其中。

5.性情学养

人是艺术最终的目的,艺境即人境,刘熙载《艺概·书概》曰,“胸中具磅礴之气”,才能“腕间赡真实之力”,书家的情操和功力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周慧之所以强调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与自身个性相近的字帖来学,是因为她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决定他偏爱某种书风,凭借自身的气质特长有选择的“集各家之长”,就是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发扬自己,这既是理性的选择,也是感情的托付,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周慧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审美取向,当初选择学米字正是缘此,也正因为这个正确的选择,才形成她的含米字那种戢锐于内、振华于外的书法风格,将她的人格心境,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下。

身为海派书坛盟主,周慧身上可以看到浓重的自强不息、不甘人后的独立精神,每当看到她挟风雨雷霆之势、具神工鬼斧之奇的书法,我常常忘记书法的功力与技巧,而是感觉自己面对着一名战士,是以她豁达的心态、顽强的毅力、执着的追求一路战斗过来的,周慧曾这样描述她对生命的态度:

日本佛学大师松原泰道在他最后写的一本书《学习死亡》里这样说:“死亡就像不停行走的钟,每一秒都存在,也许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写不完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总是半途终结的,我们每一天只需尽力做好能做的事,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给苍天吧。”大师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至死方休!也许我并不具备大师的胸怀,但用他的精神勉励自己总是可以的,我是在写字过程中开始生活的,毫无疑问,我也要在写字的旅途中结束我的生命

如果你见到周慧的书法,你会为之倾倒,如果你了解周慧的人生,你将为之震撼。归根结底,“书为心画”,命运对周慧很苛刻,是书法解脱了她也成就了她,周慧用书法完成了灵魂的告白,她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轻盈。

能结缘书法直至以书法为业、以书法为命,我此生不悔!

最后用先生的话结束本文:

一个人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是快乐的,心情愉快了,就容易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做到更出色,这样的人生,自己既不会因为长期无聊而抑郁,又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快乐,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

 

(本文摘录自《周慧珺从艺六十周年书法学术研讨论文集》)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发仅为交流,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作者:言恭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