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artnow | 米卡·罗滕贝格:诗意的喧嚣

本文由artnow by Noblesse 授权转载
采访 / 撰文:涵纳


Artist/艺术家
米卡·罗滕贝格(Mika Rottenberg)


罗滕贝格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虽然不是科学家,却频频从科学中汲取灵感,全球化资本迁移、环境危机、消费主义的狂欢等一切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种种荒诞不经,都在罗滕贝格的作品中幻化为一场诗意的喧嚣。


Mika Rottenberg, Spaghetti Blockchain, 2019

4K单频影像装置,7.1环绕立体声,彩色

18分15秒,尺寸可变

以及(前置的)天花板风扇组成,2016

综合媒介装置,尺寸可变

在芝加哥当代艺术馆(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个展“Mika Rottenberg: Easypieces”展览现场,2019-20

Photos: Nathan Keay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初识罗滕贝格的作品是在去年夏天,当时纽约新美术馆正在展出阿根廷女艺术家玛塔·米努金(Marta Minujín)的回顾展“无序重启”(Marta Minujín: Menesunda Reloaded),结果与罗滕贝格的个展不期而遇。巧的是她也是一位出生在阿根廷的艺术家,只不过还在婴儿时就随家人移民到了以色列,最近20年又生活在纽约,俨然是一位没有地理“国籍”的全球艺术家。

美术馆每个楼面的展厅根据作品的需要被隔成了几个独立的空间,有的用木头砌起了一截隧道,有的墙上钻出一个圆孔,一条栗色的马尾辫被风扇吹得起起落落,有的摆放着成袋的人工养殖珍珠,以及用珍珠串成的白兔,有的只有一个巨大的屏幕,放映着身着民族服装的歌手演唱低沉悠扬的歌曲。此外,多处屏幕上播放着色彩绚丽、不可思议的影像,视觉与听觉的体验都异常丰富。然而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相当消耗脑细胞的展览却有着一个充满了讽刺意味的主题――“简单物体”(Easypieces)。据说这个题目借鉴自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的名作《六个简单事物》(Six Easy Pieces,又译为“费曼的六堂物理课”)。

的确,这些看似喧嚣繁乱的作品和题材,内在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不管是视觉上的相似性还是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恰如理论物理学家想要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定理解释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Mika Rottenberg, Spaghetti Blockchain(video still), 2019

4K单频影像装置,7.1环绕立体声,彩色

18分15秒,尺寸可变

Photos: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artnow对话Mika Rottenberg



artnow:
去年夏天我在纽约新美术馆看过你的个展“简单物体”,一开始还以为是群展,因为作品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能告诉我你是如何驾驭如此多样的媒介、题材以及地理位置的吗?

Mika Rottenberg:
我的每件作品内部都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作品,比如我做的雕塑也是影像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你可以把我的每件作品当成一组作品。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作品可以在不同媒介之间游走,最终归结于影像这个门类之下的原因。至于作品的制作,很多时候靠运气,也有我自己做的研究。直觉也很重要!


Mika Rottenberg, Cosmic Generator(video still), 2017

单频影像装置,有声,彩色

26分36秒,尺寸可变

Photos: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Mika Rottenberg, Cosmic Generator(video still), 2017

单频影像装置,有声,彩色

26分36秒,尺寸可变

Photos: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artnow:
你最终完成的作品内容题材都不相同,你在创作时是从一个想法开始还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

Mika Rottenberg:
我一般一次只做一件作品。我很难同时做两件事。我经常沉迷于一个项目,就像是体验“隧道视觉”(tunnel vision),十分专注。每当我完成一个大项目,就会做一些小作品。我把它们叫做“剩余物资”。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发展成为一些关键的作品,比如那个马尾辫上下弹跳的作品还有煎锅的影像。它们本来是一些大项目的边角料素材,但最终有了自己的艺术生命。

artnow:
你作品中对一些时事题材:全球化、世界工厂、劳动力移民、环境问题等等的视角也很独特。能谈谈你是如何发现这些不同题材之间的联系的吗?

Mika Rottenberg:
在我看来,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比如“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就很有意思。归根结底我们都被数不清的关系网络所连接,这些关系也成为我们给自己讲的故事、科技、宇宙的平衡,能量不一而足。我们都是一个系统中的一分子。我作品中的不同事物通常有两个以上的联系或者原因。比如,中国东部沿海的建筑跟珍珠之间的联系。我乘了8个小时的火车前往浙江诸暨的珍珠加工厂,沿途看到大量的建筑工地,我问同行的朋友为什么会造这么多的房子,她回答说,这是房地产泡沫。于是“泡沫”这一母题就不断地出现在我的作品当中,包括圆圆的珍珠,以及作品中的巨大肥皂泡。另一个例子是人工养殖珍珠(将微小异物插入珍珠蚌中)的过程和花粉过敏打喷嚏的过程具有的相似性。其他一些情况下则是视觉上的关联,比如在《意大利面区块链》(Spaghetti Blockchain)中重复不断出现的颜色,从对一个鸡蛋黄的近距离拍摄到欧洲核研究组织的一个大型对撞机,再到一个表演传统图瓦喉音演唱的女人,她衣服上的颜色与对撞机上的颜色一模一样。


Mika Rottenberg,

Dough(video still), 2005-06

单频影像有声装置,5分53秒,尺寸可变

Photos: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Mika Rottenberg, Spaghetti Blockchain(video still), 2019

4K单频影像装置,7.1环绕立体声,彩色

18分15秒,尺寸可变

Photos: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Mika Rottenberg, Untitled Ceiling Projection(video still), 2018.

单频影像有声装置,彩色

6分07秒,尺寸可变

Photos: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artnow:
能具体谈谈你的作品的制作过程吗?你有一个摄制团队吗?拍摄时有剧本吗?

Mika Rottenberg:
是团队合作。我有一个很棒的团队。我跟同一个特效工作室合作了很长时间,卡特琳·艾尔特坎普(Katrin Altekamp)工作室,最近的作品则是由大卫·霍兰德(David Hollander)拍摄和制片的。我正在与马赫亚德·图西(Mahyad Tousi)合作一件作品,他曾经是我的摄影师,但是我们现在要合作一部剧情片!我过去的作品是没有剧本的,但是拍摄前会做大量的计划和准备工作。每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不尽相同。有时候(想法)来自完全不同的地方,比如在《意大利面区块链》中,灵感就来源于一本书《新唯物主义:本体论,代理和政治》(New Materialisms: Ontology, Agency, and Politics)中的文章《新唯物主义》(New Materialisms)。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人与物质之间的不同关系。

artnow:
你创作的资金来源于何处?

Mika Rottenberg:
我很荣幸地得到很多艺术机构的支持,比如美术馆。豪瑟沃斯画廊也是我很重要的支持者。

artnow:
科学贯穿了你的思考和创作,能不能谈谈你对于科学的兴趣,以及它如何与你的艺术结合在一起?

Mika Rottenberg:
我认为这是一种诗意化的兴趣,可能就是一种诗意的灵感吧。我没什么科学头脑,有的只是一种对造物魔力的感触。大到整个世界、宇宙,小到粒子,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我觉得科学就是一种观察方式。观察这些奇妙的物质,试图稍稍了解它们,扎根于对事实的观察。所以艺术也是一种科学,假如你把事实这一成分去除掉的话,因为艺术也是基于观察的。科学关注事物、事实,并且回应它们。所以,你可以说科学是我的灵感来源。大自然、物质世界,以及组成它的原子,我们生活的这个无法言说的世界,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件“艺术作品”了。


Mika Rottenberg, Spaghetti Blockchain, 2019

4K单频影像装置,7.1环绕立体声,彩色

18分15秒,尺寸可变

Mika Rottenberg在芝加哥当代艺术馆(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个展“Mika Rottenberg: Easypieces”展览现场,2019-20

Photos: Nathan Keay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artnow:
你的作品中有幽默甚至黑色幽默的元素,你也戏谑着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荒诞与不可思议之处,这些反映到你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但有些时候你的视觉元素有点让人不适,比如那些比例失调的物体、过于肥胖的人体等。是什么给了你这样特殊的品位,让你从这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发现美?

Mika Rottenberg:
我不同意认为这些东西很美就会引起争议。或者说它们不是美,而是视觉上的丰富,或者说深刻、复杂。我就是被这样一种视觉的复杂性所吸引。幽默对我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我喜欢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和幽默的方式去探讨宏大的话题,也许这有助于表达一些十分沉闷和沉重的话题。

artnow:
你的某些作品,比如《面团》(Dough),让人想起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Cremaster”系列。你的艺术受到他的影响吗?

Mika Rottenberg:
当马修·巴尼的影像作品发表的时候,我还在以色列。那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是个绘画专业的学生,这些作品把我震晕了。我的天哪,之前根本想不到还可以这样做作品,就是被震撼的感觉。我认为他最了不起的就是改变了影像艺术这一媒介,把雕塑运用到影片当中,如此一来,(影像)就不再是关于时间而是关于空间的了。尽管我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想到巴尼的艺术,但他的确打开了我的眼界。


Mika Rottenberg, Cosmic Generator(video still), 2017

单频影像有声装置,彩色

26分36秒,尺寸可变

Photos: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artnow:
那么有没有其他艺术家影响了你的创作呢?

Mika Rottenberg:
真正影响我的创作的是电影。某些原创性的经典作品可以长时间地给我养料。我受到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从不是某一件作品。我想我是那种“从来不看艺术”的艺术家。(笑)我太忙于自己的作品了。当然,艺术一直都存在于我的周围。我也听别的艺术家这样说过。除了艺术不是艺术,其他一切都是艺术!一点不错!

artnow:
你的创作涵盖了很多媒介,影像、装置、雕塑,以及剧场(表演)艺术。有没有一种媒介是你最喜爱的?

Mika Rottenberg:
绘画和影像是我最喜爱的媒介。影像装置作品可以展开又便于储藏,同时包含了我心仪的雕塑和绘画元素。我也很喜欢素描,其实素描大概是我最直接和常用的媒介,素描让一切回归到最基本的人类做标记的过程。我用素描草图来构思我的影像作品,所以它也是我创作的核心。

artnow:
影像艺术的市场如何?

Mika Rottenberg:
我认为自己能一直坚持做这类(影像)作品简直就是个奇迹。因为影像作品的市场毕竟与绘画作品的市场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今天的世界里,“价值”不再与(艺术作品的)材质有直接关系,所以任何媒介也都区别不大了。收藏影像艺术作品看重的是文化价值而非物理价值,也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价值,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Mika Rottenberg, No Nose Knows, 2015

单频影像有声装置,彩色

21分58秒,尺寸可变

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2015)展览现场

Photo: Fulvio Orsenigo and Alessandra Chemollo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Mika Rottenberg, Spaghetti Blockchain(video still), 2019

4K单频影像装置,7.1环绕立体声,彩色

18分15秒,尺寸可变

Photos: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artnow:
你在过去的访谈中多次提到社会超现实主义(social surrealism)。2020年的全球疫情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超现实了,新冠病毒影响下产生的新日常对你和你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Mika Rottenberg:
当这一切开始发生的时候,我正与前面提到的艺术家图西一起合作一件新作品。这是一个影像作品,可以作为一个网上的互动体验平台,或者是剧场影像作品。我们在整个疫情期间一直在构思和通信联络,都是通过远程方式来进行的。我对远程创作有着特殊的兴趣。在疫情发生以前,我就有这个想法――通过远程工作来拍摄作品,通过互联网与当地制作人员远程合作,减少碳排放。然后疫情就发生了,一切都得远程操作。

artnow:
你是怎样远程拍摄的?

Mika Rottenberg:
其实我也没有做很多远程拍摄的项目。我只远程拍摄过一回,就是西伯利亚的喉音歌手。我在网上找到一个莫斯科的制作团队,请他们去拍摄了之后再把素材寄给我进行编辑。

artnow:
你最喜欢的纽约艺术空间是哪里?

Mika Rottenberg:
我觉得就是在城市里漫步,比如从曼哈顿上城一直走到布鲁克林,沿路体验这个城市的各种风情,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艺术空间。


米卡·罗滕贝格(Mika Rottenberg)

1976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以色列度过了她个性形成的时期,后移居美国并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了学士学位和艺术硕士学位(2004)。罗滕贝格是2019年柯特·舒维特奖(Kurt Schwitters Prize)的得主,该奖项旨在表彰对当代艺术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她的许多作品被公共机构收藏,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罗滕贝格近年个展的举办地包括:贝斯当代艺术美术馆(The Bas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美国迈阿密(2017);东京宫(Palais de Tokyo),法国巴黎(2016);以色列博物馆(The Israel Museum),以色列耶路撒冷(2013)等。其最新个展“喷嚏”(Sneeze)于2020年10月23日至2021年1月17日在香港大馆当代艺术馆举行,展出包括《Spaghetti Blockchain》(2019),《Cosmic Generator(Loaded #3)》(2017),《No Nose Knows》(2015)以及《Sneeze》(2012)等作品。


米卡·罗滕贝格香港首场个展「乞嗤」(SNEEZE)现正于大馆展出,展期截至2021年3月31日。
相关阅读:H&W艺术家:米卡·罗滕贝格香港首场个展「乞嗤」现正于大馆展出
 米卡·罗滕贝格(Mika Rottenberg)个展「乞嗤」(SNEEZE)宣传海报 ©  米卡·罗滕贝格


松谷武判香港首场个展
「松谷武判」
于2020年10月29日至2021年2月11日展出
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豪瑟沃斯微信公众号
如欲获取更多资讯
请于hauserwirth.com 登记
(登陆后移至网站底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南华早报官网浏览详情
H


作者:HauserWirth画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