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张升化:“动”仅仅是一种技法 与泥塑等技术并无二致

回想起自己刚开始创作机构类运动雕塑作品的时候,张升化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感性和随机的方式,例如从一个或某几个主要机构开始,逐渐“搭接”其它附加结构,使作品最终“弥漫”成一种复杂的形态,由于缺失设计阶段的某些验证,作品会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张升化浅尝辄止,后来就果断采取了工业产品的设计规范与加工流程。

《闻风》是张升化参加第二届东湖国际双年展的作品,作品具有复杂的机械结构,能够迎风而动,具有一种机械的美感。

RBKumlFZMKX7XoQNsZP7yNb99NQs4eEN37V39Phm.jpg

张升化讲,这件作品的创作经过方案、建模、分析仿真、工程图、材料加工等步骤,设计阶段小心求证,整个制作过程比较严谨仔细,加上较高质量的机构装配,这些都保证了作品最终的运动效果。他做过不止一件具有类似结构的作品,确实期望它们能够尽可能灵敏地对风力进行感知,但受限于作品的多级传动、质量分布等等物理特征,也受限于个人能力,目前看来,在单位时间内风力稳定的情况下,作品只可以被二级及其以上的风力驱动,经验告诉他这是一个不错的状态,但张升化想可能还会有优化的空间。

“不断挑战材料和机构所能达到的功能极限也是我特别热衷的地方。”张升化说。

同时,他还讲到,《闻风》所包含的造型语言、工艺方法等等与雕塑艺术相关的因素,对学艺术出身的自己来说,也意味着极大的快乐。张升化也希望《闻风》的创作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解决相似的问题。能够做一点贡献,这也可以算是他的一个小理想。

hQBYJTQxHPnMvZYpTd3aPWx4TDMx5mfkeLztmPGk.jpg

张升化:1987年生于山东青岛。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至瑞典皇家美术学院交换学习;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雕塑的动态表现研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获奖并被收藏。

对话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参与到此次展览的?参与此次展览您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第一届双年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持续进行了关注,后来第二届展览征集的时候,组委会通知我发几件作品,我就因此参与了,也非常荣幸能够入选。

w3lbtcQP0Nn2w5p9dg0hZiC2IvvLn15mnP1FAIaI.jpg

 张升化《闻风》/动态雕塑/不锈钢、综合材料/80x35x120cm/2020

张升化:“百分百”是一个全方位的展览,雕塑,影像、装置、新媒体艺术共同将“生态”这一概念诠释得饱满、丰富;新理念、新手段、新表现深刻反映了时代进步特征。展览的研讨会也令人印象深刻,经验的总结、理论的前瞻都颇有建设性。参加这次展览,我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思考过程。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的主题为“百分百”,对于这一主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张升化:我所理解的“百分百”,是一种全力以赴、力求完美的态度,也是一种排除万难后应得的褒扬。我知道展览筹备事实上早于两年前就已开始,期间经历了疫情的冲击,组委会的老师与朋友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展览的策划组织、统筹安排,每一位参展的艺术家都能够感受得到这种热情。坚决的态度促成完美的结果与反馈,“百分百”实至名归。

雅昌艺术网:展览聚焦“生态雕塑”,关于“生态雕塑”这一概念您是如何理解的?

张升化:提到“生态雕塑”,可能首先基于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以往的雕塑对社会、资源、环境难称友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下,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某些变化也确实在悄然发生,例如在泥稿制作环节,三维雕刻技术与传统泥塑的结合等等。

CdDQ2ktuUdyYiatcivG0HnvjFpjzpZsM7J1F0GKb.jpg

《闻风》局部

​与工业革命时期褒扬大机器生产、能源的广泛使用、社会的高负荷运转,被看作进步的显著标志一样,当前“生态”首先以“自然生态”为出发点,延伸到社会、人文生态,显然是基于我们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而定义的。而“雕塑”在当前也需要重新看待,大量的实践案例已经表明,继续以以往媒介、工艺的维度去定义雕塑,显得越来越缺乏说服力,雕塑似乎已经跳出学科约束,扩大为现象、事件乃至行为。

我认为“生态雕塑”也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设计制作、空间展示、人文关系等等方面,至少应涉及以下几个关键词:低耗能、低资源占有、高经济效益、低污染、可持续、高交互频率、和谐、互利互惠等等。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您的参展作品为《闻风》,能否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参与展览?

张升化:《闻风》是一件风力驱动的运动雕塑作品,在“自然生态”这个层面上与展览的主题一致,展览征集阶段,恰逢这件作品正在制作,我就自然地选择这件作品参展了。

00KRpGe7KENyJbLO2PpyiZ7q3T2WbHOMEgdpRJeL.jpg

《闻风》局部

雅昌艺术网:这是一件非常精密的作品,能否谈谈您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保证它能够闻风而动?

张升化:回想起我刚开始创作机构类运动雕塑作品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比较感性和随机的方式,例如从一个或某几个主要机构开始,逐渐“搭接”其它附加结构,使作品最终“弥漫”成一种复杂的形态,由于缺失设计阶段的某些验证,作品会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浅尝辄止,后来就果断采取了工业产品的设计规范与加工流程。

《闻风》经过了方案、建模、分析仿真、工程图、材料加工等步骤,设计阶段小心求证,整个制作过程比较严谨仔细,加上较高质量的机构装配,这些都保证了作品最终的运动效果。我做过不止一件具有类似结构的作品,确实期望它们能够尽可能灵敏地对风力进行感知,但受限于作品的多级传动、质量分布等等物理特征,也受限于个人能力,目前看来,在单位时间内风力稳定的情况下,作品只可以被二级及其以上的风力驱动,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不错的状态,但我想可能还会有优化的空间,不断挑战材料和机构所能达到的功能极限也是我特别热衷的地方。

雅昌艺术网:让雕塑动起来,现在有很多的实践,您是如何看待“动”这个行为或者方式的?

张升化:得益于现在高效的信息交流,系统学习某些新知识的成本和门槛大幅降低,同时也得益于生产进步,各种材料媒介和技术越发易得,“动”在手段上有了更加广泛的选择,它强调针对不同材料、工艺、学科的整合能力,要求创作者掌握对应作品的不同的知识内容,且能够将这些内容较好地集成为一个系统。

N7FFiDEu4uViyWckDrsRW8LfjnbRT2tWfGfGQpbX.jpg

张升化《栖梧》/装置/木 /200x60x190cm/2015

XCpE7ipnfuFyfxxrYrmOluiIiUAY9Z6nwCvSUGEm.jpg

 张升化《虚宇未央》/装置/不锈钢/450x400x600cm/2016

9yGJvBcxwNSPEc10PwSrAZIUUuwcmZbFT4qLRmtW.jpg

张升化《天使望故乡》/装置/木/170x65x75cm/2017

“动”具备视觉优势,很多运动雕塑会着重利用这个特点。

在某些作品案例中,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运动之妙、美、奇、巧格外引人注目,“动”似乎是作为表现目的而存在。但在我看来,“动”仅仅是一种技法,本质上与泥塑技术、木雕石雕技术并无二致,都是作为实施路径服务于作品的表达,而作品的表达目的就因人而异了,其针对点可大可小,有时候体现普世价值,有时候关注个性特征。我们看到一些动起来的雕塑,视觉体验之余,可能还是要继续追问一下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会发现里面有时候有振聋发聩的呐喊、有时候有细腻婉转的情感、抑或有时候有朴素简单的很小的理想,而所有的这些,都隐藏在那看起来喧宾夺主了的“动”之中,需要我们不带偏见地、细心地挖掘。

雅昌艺术网:您最初在创作像《闻风》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或者是什么引发您想要创作这样的作品?

张升化:我做过很多机电一体化的作品,针对户外作品,我倾向采用纯机械构造的方式,它在稳定性和保养维护上的优势显而易见。

我曾经受邀设计了一件具有类似结构的风动雕塑作品,在项目会议的最后环节被取消,原因是组织方担心当地台风频发,会导致作品因高速运动而损坏。后来,很多朋友在做运动雕塑设计时,也跟我谈及类似的担忧。这促使我设计制作了一个机械阻尼器,它集成了减速机、自润滑系统、限速系统,其中限速系统借鉴了阿拉果转盘原理,能够以机械开环的方式实现强风的时候自动减缓机构运转速度,避免机构因为高转速而损坏,同时又能够在弱风环境下轻易启动的目的,解决了强风阻尼和弱风启动的矛盾,且自润滑易维护。

3Ci2GFpmRRGDVStc8GmETBgErAcjsLmwKw4f0VbP.jpg

 张升化《旅者》/装置/木/ 85x40x185cm/2016

阻尼器制作出来之后,我就想干脆做一件作品验证一下吧,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促使我制作了《闻风》,阻尼器放置在作品螺旋桨之后。《闻风》所包含的造型语言、工艺方法等等与雕塑艺术相关的因素,对学艺术出身的我来说,也意味着极大的快乐。

y6FqjFeDQs0cW0FWhx3hkrEZkBnFM3Q3yyZ9Rtdb.jpg

张升化《墨甲——古音》/装置/ 综合材料/190x50x55cm/2019

阻尼器反映的是我做的一个集成工作,每次跟朋友谈到《闻风》这一系列作品的时候我都会提起它,设计原理等信息完全开放,希望它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解决相似的问题。能够做一点贡献,这也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小理想吧。

雅昌艺术网:《闻风》这件作品您想要传达的是什么?

张升化:《闻风》并没有什么观念性的表达,制作它的目的不在于此。至于包含在运动、造型、工艺等等内容中的趣味,我想也是比较个人化和小范围的。

e2bzAiKwvcSvZl8oOSG11o33us0BWzTJNRRDR7zU.jpg

张升化《行者无言》/动态雕塑/木/75x60x130cm/2017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又如何反映了“生态雕塑”这一理念的?

张升化:以自然能源如风能、水力、太阳能、重力势能等等驱动的运动雕塑,在能源利用上是可持续的。运动雕塑得益于独特的动态表现,能够产生相对传统静态雕塑更加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普通民众喜闻乐见,在介入公共空间的时候,它在物理、视觉、情感交互方面也更加具有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活跃度,与观者产生隐性的羁绊关系,引流效应明显,是一种强调相互关系的“生态”构建。

我作为实施者经历了作品的制作过程,了解这一过程是相当不环保的,我想大多数作品尤其是以金属材料制作的作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一事实挺难改变。另一个思路或许是,可以更加关注作品后期的效益转化,以营造和谐共生、互相促进的自然、社会、人文关系来对冲前期的资源消耗。

OGfWuv4D4e2UQlOBQKWW57z9qYniDQyEkvuuw3OR.jpg

 张升化《三十年》/动态雕塑/木头/ 142x52x208cm / 2016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还有新媒体作品,公共艺术的外延似乎在不断拓展,您是如何看待公共艺术在当下的发展的?或者在您看来当下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张升化:从整个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当下公共艺术的变化最显著地体现在媒介的拓展、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等表征方面,这也是最深刻反映当下时代特点的地方。很多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介、新表现都无法从历史中得到借鉴经验,完全是属于当下信息时代的产物,某些表现方式例如数字技术驱动的虚拟现实等等,正逐渐对媒介、空间等固有认知进行重新定义。我认为当下的公共艺术会加强某些细分特征,例如更加强调与环境空间、社会人文的在地匹配,在呈现表征上越发趋向于轻、快、灵等等。总的来说,一种综合的、跨界的趋势伴随社会需求增加,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介入艺术的意愿增强,会体现得越发显著。

雅昌艺术网: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升化:我想一座城市是由支撑它的人和事件来定义的,我所敬佩的很多老师、我的大学舍友以及很多朋友都来自武汉,他们深具智慧与人格魅力;武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带给我很多感动和泪水,使我对武汉这座城市肃然起敬。我来过三次武汉,体会过当地人们的热情,见了我想念的朋友,每一次都是美好的回忆。

GLbnYmQCBWVW9UiuMyI26eUJyJafnDbqKln3fO8K.jpg

张升化《Adoms》/装置/综合材料/45x35x95cm/2017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此次展览,在您看来,像“生态雕塑双年展”这样展览的举办对于城市或者公共艺术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张升化:“生态雕塑双年展”在两个方面具有拓荒的意义,首先展览提出的理念、执行的方式敏锐地捕捉到当下时代发展趋势,具有示范价值,可能会引领一个新的方向;其次,此类展览与传统的雕塑展览不同,作品形态丰富多样,且更加强调公共属性,能够以点带面,提高公众参与度,产生一定的社会美育功能。

作者:陈耀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