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石介二先生联袂,四美齐观:一诗一书一画一赏析,即文人山水画一幅,石云先生读画诗一首,石云先生书法一幅,介子平先生赏析文一篇,总题为《江山行吟》。此系列在2017年曾在《山西老家》刊发三十一篇,今二位先生再度联手再推出二十九篇。
霍松林先生评价石先生曰:“其诗文情交融、雅静真淳,其书遒润平和,意趣洒脱。”介先生赏析语妙天下、笔健意浓、解读深入。二者结合有古意亦有今趣,书卷气、文人气弥漫字里行间,请诸君浸淫其中。
苍凉箫声溶溶月
读王谔《月下吹箫图》
箫管幽幽寂绝生
水波渺渺木舟横
且看月下嵯峨石
亘古萧然不动翁
王谔,字廷直,明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奉化人。主要活跃于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孝宗弘治元年以绘事供奉仁智殿。山水人物师同里萧风,凡奇山怪石、古木惊湍尽摹其精妙处,画树石多着烟雾之态,势如泼墨。正德元年,任锦衣千户,后以病乞归,年至八十余笔力仍劲拔。
《月下吹箫图》为其代表作之一,纸本设色。画面峰势壁立峻峭,楼阁临江,古木参天,“且看月下嵯峨石,亘古萧然不动翁”。月色朦胧,松影绰绰而回味无穷。近处山崖斜耸,长松偃仰,秋叶泛红。树石掩映下,高台楼阁半露,一长者坐于凳上,双手持箫,面对山崖,神情专注,旁若无人,意态悠闲轻松,将自己融入一派山色月光中,情景交融,俨然合成画中一景。身后两个童子静静地端坐一旁,一童合掌,眼望天边,似在为动听的箫声打着节拍;一童手指夜空,小声呢喃,似为箫声所醉,对天边的一轮明月充满了向往。亭阁之下,杂树丛生,枝叶婆娑,一株不见主干的倒松伸出遒劲的枝干,盘旋劲屈,浓墨重染,静穆中蕴藏着无限生机,渲染了画面的气氛。在此幽雅空旷中,苍凉箫声,悠远而出,伴随着风卷松涛的回响,由远及近。人物与楼阁相映,若身处世外桃源。画面简净爽朗,一派秋夜辽阔、萧声悠长的气象。笔力挺秀,树石皴多作斧劈皴。对亭阁的勾勒,笔法细致入微,则使用了精严缜密的界画技法,线条舒展,纤毫毕现。
构图上采用了马远、夏圭手法。大胆取舍剪裁,主景往往仅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且置于一隅。画面上让出大块空白以突显主景,与主景形成虚实相生之状,予人玩味无尽之趣。此即“马一角”风格,因而也被明孝宗称为“当朝马远”。月下高士吹箫之神态逼真,虽不作全景式构图,但取景简洁而明朗。
画境。
王谔善画山水,所绘山水奇峰异峦、怪石奇山、古木惊湍均气韵浑厚,极其精妙,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他笔下的树石摈弃了丛生疏密的传统技法,描绘仿若泼墨,漫生出一种烟霞云罩、暮霭四合的画境。
明代早中期,宫廷院体绘画作为当时绘画主流,雄踞画坛长达百年之久,影响极其深远。然元明清之后,一流的画家多在民间,多为布衣,这与院体画审美的式微及文人画趣味的兴起有关。宋时画院之作,求形似而代神似,其平和中庸之审美,在艺术上必造成片面精微之局面,这显然与文人情趣南阮北阮、大相径庭。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素有四:一曰人品,二曰学问,三曰才情,四曰思想。四要素中,通篇没有考究艺技之所在,丑怪为能、荒率之美的文人画,与宫廷的堂皇鲜丽,与画院的绳墨规矩,与官场的尘垢谲谩,抵牾龃龉,格格不入。文人宜散不宜聚,宜在野不宜在朝,画家亦然。
介子平简介
介子平 : 1964年生人,当代作家。出版有《青灯》《烟霏云敛》《少年文章》《消失的民艺》《褪色的记忆》《雕刻王家大院》《大韵书法》《风华丹青》《民国文事》《民国情事》《民国旧事》《苦酒微甘》《此间少年》《田园将芜》《画说山西古代壁画》《我是编辑》《晋九》等文集
石云简介
石云,原名任建国,别署易简、枣庐,1964年生,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先后师从董锦璋、梁归智、李元茂、金林观诸先生。著有《周鼎唐香清韵袅--古典文学赏会》《石云诗草》《石云诗书》《石云诗书合集》《江山行吟诗卷》等。其诗文散见于巜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草堂》《扬子江》《黄河》《诗潮》等刊。冯其庸评价曰“读石云先生诗,在晋唐之间。有古意而无今人俗笔,是为难得。夫诗者性灵之外宣也。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举世几人能到?今予得此古音,实称大喜,真空谷之也。”有“月满耕山”“春风无限意,一夜到君旁”“一丸凉月照空山”等诗句名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