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如今社会上常出现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怪现象,云里来雾里去,黑白颠倒而不知可耻,玷污着艺术净土,毁坏着文化的声誉,笔者真有不说几句不爽不快的强烈感受。于是随笔赘言记之,也仅供书界同道共讨。
笔者曾见一“仁兄”,名片上印着“中国中央书画院院长、书画大师”等头衔,自称与美国总统交往甚密,常常往来于美国及欧洲各地交流书画艺术,其往来费用均由比尔·盖茨主动承担。当然,他说的这些都无从考证也无需去证实,但“书画大师”的“活儿”怎么样呢?出手一看:退休者初学水准而已。这种例子很多,在当今社会上,很多同道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不过泡沫就是泡沫,到时候必然自灭,无法生存,“忽悠”得再大也是一场空。
我赞赏那些真正有文化、有学识、有修养的思想者,在有了深厚的功力基础后,终有大成。当他们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常人时,他们取得的定是突破性的成就,而在长期的积累中创造出的一点一滴的结晶,都会成为永恒而载入史册,同时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人民的称颂。相反,如果没有任何付出却想得到赞许,谈何容易。为什么?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感叹,现在是一个大师匮乏的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经济迅猛增长,不等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而文化成果的取得,艺术事业的繁荣,与经济发展一样,需要有硬性的条件作为支撑和过人的成就显现。否则,人民群众是不会认可的。古语道:投以木桃,报以琼瑶。不种桃李,哪会有满庭的花香呢?在渴望大师、巨匠级的人物出现的时候,任何人都切莫心血来潮而不知深浅,也不要沽名钓誉,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要不负责任地浮夸和虚假地恶搞,因为历史是不留情面的。在我们书画界,这类人和事虽非普遍,但虚假现象还是存在的。我们常能看到、接触到那些自封的“王”、假装的“侠”,外行加封了“大师”,混淆了视听。他们为何如此自吹自擂呢?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招摇撞骗。而他们的行径,或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骗一个算一个。当他们骗得一些不懂行或一些极为浅薄、甚至另有所图的人顶礼膜拜时,留下的是糟粕,甚至是让社会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历史本来自有公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金子就是金子,沙子就是沙子。黑的白不了,白的也黑不了。历史不存在侥幸。
自小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有人打开手电,这时一束强光直射天空,有人便言:顺着光柱往上爬吧,你很快能登天。不过,谁都不会去爬的,因为这是一个陷阱,如果爬了上去,人家把手电开关轻轻一关,你就会爬得越高,摔得就越狠。这只是个笑话,被相声大师侯宝林用作包袱的笑料,但是这样的笑话却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谁又能说自己没有碰到过呢?
无论何时,名人、名家之所以成名、成气,或多或少都需要一定的宣传,但任何宣传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出众的本领,学术成果、艺术作品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学术的验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否则就会变成一种炒作。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如果名不符实地瞎炒,那肯定要出问题。一旦“炒”糊了,就会昙花一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大浪淘沙,历史这个魔术师留下的一定是金子,绝不可能是沙子。如果没有真正的学术理论,没有公认的著作成果,没有令人信服的事业成就作为根基,任何的炒作到头来都只能是滑稽可笑的恶作剧。
如今,之所以“大师”、“巨匠”等一系列头衔泛滥成灾,其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观、客观各种因素都有,但主要有两点:一是许多当事人因为虚荣心膨胀而失去了理智;二是许多参与其中、摇旗助阵的人,素质太低,不分好坏,甚至别有用心。笔者认为,真正的学者、大师都是谦虚而淡泊名利的。曾有报纸、媒体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一代文宗”等桂冠戴在季羡林先生的头上,老人家总是风趣地说:“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在老人家心中,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是大师,自己生得晚,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再有我们熟知的李苦禅、李可染、启功等,无论艺、德,哪一位不是典范呢?我们为何不去学学他们,社会为何不去尊重推崇他们呢?
(中国书法学报 2009年3月3日第138期第一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