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国务院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汉字书法”名列其中,正式成为“国家遗产”。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
乍一听,可能有许多人难以接受,因为在大家心里,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不用质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更是祖先们创造出来的珍贵财富,把它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遗产传交我辈。
“申遗”之事细细想来,的确刻不容缓,因为如果我们不申报,而让他人注册窃为己有,那无疑将是我们的悲哀,毕竟我们是书法的母国。再有,韩国人的文化“抢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过去的行为给我们敲起了警钟。如果由于我们的疏忽或不负责任,甚至是无知,而造成被动或丧失主权,那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不能不承认,我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一直有不够重视的态度,没有任何的保护意识,更没有“打文化保卫战”的战略计划。
我们不能否认:书法艺术在中国虽没有遭遇濒危的尴尬,但关注群体明显失衡,人数在逐渐减少。而从整个世界来看,更是不容乐观。翻开近日在北京推出的《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作品集》,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国书协举全会之力,在太庙大殿举办规模宏大的开幕仪式,但除我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外,世界各地也只有17个国家有作品前来参展。而且除日本、韩国外,其余国家大多还是华侨、华裔对此有兴趣,真正的西方人学书法的太少了。中国的传统书法就像一颗远古“化石”,只有中国人能欣赏,而至今还未能被各国人民所广泛接受。中国书法这一辉煌的民族艺术形式,至今没有验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至理名言。中国的文化艺术落后吗?我们肯定回答说:决不落后。那为什么人家不能接受呢?唯一的原因是人家不了解、不懂。过去我们穷,人家看不起你,更不会想到你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美妙的线条艺术。所以艺术的影响力,依托于国力的强弱。综合国力越强大,民族特色艺术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就会越大越深远。
书法艺术的黑、白、红三色,构成内涵深邃、境界高雅的艺术世界,每一点、线,都富有生命的活力。但如今社会上普遍存在混同毛笔写字与书法艺术创作,对二者难以正确区分的误区,爱好与创作混同难以界定的误区。传统书法艺术,虽然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的余事,但真正的书法不能等同于简单的用毛笔写几个字,那样充其量也只能是个写字匠,无艺术性可言。如今又有多少人在真正搞研究和创作呢?真正搞研究和创作的书法家又有多少能有实实在在的一席之地来发挥作用呢?
另外,“申遗”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从艺术品市场来看,在中国画、油画价格先后暴涨、市场可谓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国书法却总是处在一种“佳书不如孬画”的怪圈,而难以真正得到市场的广泛接受。人们“重画轻书”的收藏和投资意识总是难以改变。书法的内涵和意蕴自古以来虽没有失去其欣赏者,但自始至终没能像绘画那样受众广泛。在“官本位”的作用下,市场对书法价值的认知,很难有一个真实的格局。在市场上,官场习气和“磁场”作用对学术界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也是不可回避的,因为社会地位不应也不能取代学术地位。还有,绘画艺术都面临着各类媒体的挤压,书法艺术的前景也就更不容乐观。
当代书法艺术如何发展?应该承认,我们缺乏整体的思考、策划和论证,缺乏完善的发展计划和具体行之有效的措施,缺乏战略发展意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肯定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申遗,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耐心地等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路,中国书法的再度辉煌并走向世界,将指日可待。
(中国艺术报 中国书法学报2008年8月5日第131期一版)
作者:彭利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