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韩国榛,1944年生。1959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受蒋兆和、叶浅予指导,1980年毕业,获叶浅予奖学金并留校任教。曾为该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画艺术创作和专业教学向现代化起步与转型的改革探索中,卢沉先生是一位勇敢的实践者和开拓者。韩国榛先生对卢沉先生的教学思想理解颇深。在《和而不同通变则久——卢沉的艺术观与学术观》一文中,韩国榛先生说:“卢沉先生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对传统,对民族遗产,只强调继承是不够的,这多少带点守住家业的意味。我们要提倡创业精神。’‘伟大的民族传统,靠创造产生,也只有靠创造来丰富、发展。’吞吐古今涉猎中外的深厚学术底蕴,使他与时代精神合拍,他的思辨精神,是‘和而不同’与‘通变则久’的中国传统哲理的体现。”韩国榛先生接下来说:
他(卢沉先生)在《关键是思路的突破》一文中写道:“中国画的现代化,创造新的富有现代感的民族风格,是个艰巨而伟大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在1990年出版的《卢沉论水墨画》中,他精辟地指出:“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无数创造的环连成传统的链。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就是将来的传统。传统的代表是一大群伟大的革新者,而不是因循守旧者。”“创造,离不开传统。创造不能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只有傻瓜才拒绝向传统学习。学习就是继承,但不能说学习是为了继承,继承本身不是目的。学习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造。”“首先要吃透传统”,“要找到民族灵魂”。“继承什么呢?能继承的只能是创造精神,以及在今天还富有生命力的审美理想。”同时,他认为水墨艺术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应把目光投向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在审美内涵与语言表现力方面的优势传统,也是绝不能忽视的。“对传统绘画本身,对水墨画的艺术语言,要有科学的分析研究。不能流于低层次的模仿、复制式的临摹。”“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宝库,在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审美趣味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它的地位好比是人的心脏,极其重要,可以说不懂书法就无法欣赏中国画。”书法入画“最富有民族特色”。又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向来注意构成”,“非常重视形式法则、笔墨效应的研究,凡大师都有很强的构成意识。”他的这些观点,为传统艺术教育打开了新思路。
正是基于对卢沉先生艺术思想的如是理解,韩国榛才在他的绘画实践中,一贯坚持使自己的中国画艺术,在“写心”的艺术道路上长驱发展。韩国榛说:“西方油画是‘状物’的,追求的是‘像不像’;而中国画则是‘写心’的。在这种审美理想追求下,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或是写书法,实际上表现的都是作者本身的人格状态与魅力。2000年前汉代美学家杨雄曾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声画形,君子与小人现已。’特别是到了唐宋,王维、苏东坡、米芾等大家更提出‘水墨为上’、‘水墨写意’的文人画观点,使这种‘写心’的艺术成为中国画审美理想主流。西画的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状物’上。古希腊美学追求的是再现,它强调状物的科学态度。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等艺术家为了更好地状物,发展了解剖、透视、色彩等美术科学。所以,西方古典油画画得跟真的似的。当然,中国的一些艺术家,为了特殊的表现,也在‘像不像’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著名的《流民图》的作者蒋兆和先生,由于悲剧的美学追求要求他必须要把人物画‘像’了,否则达不到悲剧的艺术效果。蒋兆和、徐悲鸿这一代艺术家在水墨人物画上引进了西方科学解剖的表现,将中国的水墨人物画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去,但他们并没有忘记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强调的是它所体现的更具人格魅力的笔墨语言。”
作为卢沉先生的学生,韩国榛先生对卢沉先生的“在现代基础上发展”是有着与时俱进的深刻理解的。例如对“与国际化接轨”的观点,韩国榛先生说:“与国际的接轨,应是互动的,是东西方互补并存的一种人类理想化模式,然而却有不少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西方的就是现代的、先进的,东方的、传统的就是落后的,甚至把现代与西方画等号,现代与传统是什么关系?现代就是未来的传统;而传统就是过去的现代,两者不能割裂。在传统文化中,那些越是不可替代的方面就越是先进与现代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立的品格,无论从审美追求,表现形式到画材、画具等,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因此,仅为‘接轨’而盲目地改造它是不妥的。”
总之,韩国榛先生是一个没有功利心的人,他像农民关心天气、季节,勤劳耕作,与土地、庄稼对话;此外,他还一贯重视将继承与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坚持认为一个号的艺术家应该是能够站在巨人肩上的。他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文化底蕴丰厚、情感世界丰富,在改革开放中,他不仅重视认识世界,同时更因重新认识了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使他犹如一个好的厨子,只有自己先尝百味之后,才能做出美味佳肴。他的作品,譬如早期的《人民歌手李有源》、《画家蒋兆和像》,嗣后的《古哲老聃》、《白发学童览胜图》、《惊雷》、《鲁迅先生小像》等作品,都是以如是的精神使他的作品进入到了一种令人振奋的朴素的真、善、美的境界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