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崔志安先生虽然出道很早,曾在全国各种类型的美术大展中获奖,为同道所赞赏。但我与他熟识却是2007年中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展的研讨会上,悉知他的花鸟作品又获得了金奖,相贺之际,对他的作品越发关注起来。
工笔花鸟乃是中国传统画的一种重要的体裁样式,自五代黄筌创立工笔花鸟的经典体格以来,直至当今中国画坛,从事工笔花鸟的画家可谓不胜枚举,成就蔚然可观。正因为如此,这就给一些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压力,专事此艺的画家要想丛中脱颖而出,恐非易事。而如今崔志安先生的工笔花鸟却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称道,应是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理由的。
与南方的一些画家相比,崔志安的工笔花鸟自有一种繁丽阔大的境界,如果说,南方的工笔花鸟多呈现迷离幽微的格调的话,那么崔志安的工笔花鸟则表现为弘量巨器的格局,换言之;如果说,南方的工笔花鸟常常徘徊于亦古亦今的意趣的话,那么崔志安的工笔花鸟则完全展示一派充满生机的现实品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得知,其花鸟形象多从写生得来,所以画面总是洋溢着一种与自然息息相通的气息,但崔志安并没有停留于对客观物象描摹的层面上,而是凝想形物,删拨大要,在写生的基础上重加提炼、概括——他着意的往往是花鸟对象主干、主枝、主叶,从而以极有份量的视觉语言构布画面、宽宽绰绰、蓬蓬勃勃、自由自在地簇拥在人们的眼前,不仅在某些方面突破了古人的成法,而且也确立一种与南方画风有别的北方工笔花鸟的风范。
应当说,崔志安的工笔花鸟不仅境界阔大,而且也不乏精微的刻画,尤其是对花瓣、花蕊的细钩巧绘,层层晕染,与其硕大的叶片形成意味的对比。因而崔志安的作品既给人一种雄阔的气象,又使人感受到一种繁丽的灵感。这种美感可能还源自他的色彩运用,从中国绘画色彩观念来看,崔志安工笔花鸟的色彩运用似乎不是“以色貌色”,而是谢赫所说的“随类赋彩”——既不着意于物象的微妙的色调变化和层次,而是抓住对象的主要色调加以概括地敷染,在这方面,画家似乎将“随类赋彩”的原则大大强化了、提升了,不同的物象类别皆以某种单纯的色调大面积地铺陈、展现,使色彩的表现力突现而出,进而促使画面的主体形象占据了视觉中心,你看他笔下那些或红、或绿、或蓝、或黄的荷叶、葵叶、棕树叶、芭蕉叶,给人的色彩美感是多么地鲜丽、强烈!这种色彩手法与其花鸟造型一样,也是有一种阔大的气派,这是单纯中见出的阔大,明丽中透出的宽博,是从客观色相中提取出来的、蕴涵着画家主观意趣的色彩世界。
当今花鸟画坛一些人在工笔创作中,有意淡化了用笔的重要性,还有的人只将工笔的线描仅仅作为色彩填敷的框架结构,而用笔的独立品格和韵味在色彩的笼罩下却稀薄了,依我看来,花鸟写意固然要强调笔墨(尤其是用笔)的品质,工笔花鸟也应注重笔墨的表现价值。但细究起来,两者似有不同,写意中的笔墨(主要见诸于线描)则往往将主观的意趣蓄含于有条不紊、丝丝入扣的描绘中。而笔墨之所以重视主观的渗透,或者说为什么中国画“写意”为学界所称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法问题,而是关乎到中国画的艺术本质的问题。笔墨只有渗透和灌注了主观的意趣,它才回洋溢出一种生命感,才会体现出生命应有的流动的生机。一句话,因主观而见出的笔墨才会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古代画论中讲了许多用笔之法,前言万语旨在说明和强调,笔墨不应板滞、僵死,而应当流动,应当“活”起来。只有由这种流动的、富有主观意趣的笔墨所营构起来的绘画作品,才会是“气韵生动”的。所以中国历代画家都极为重笔墨,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笔墨实际上可以作为中国画的代名词,这是因为笔墨是关乎到中国画生命本质的一个命脉。如此来看,较之于写意画,工笔花鸟在以笔墨来表现主观意趣、展示生命的流动生机方面,确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看到,崔志安的工笔花鸟在这方面却能不为工笔形态所拘,他在重视物象构造和色彩表现的同时,亦十分重视“笔”的语言表达。具体来看,他的作品能于“工”中见出“写意”,“工”使其用笔谨严而不佻达,而“写”则又使其用笔顿生“活”意。崔志安的用笔不是一般工笔花鸟那样细描宛然,畅而圆转,而是生拙、沉厚,时见顿挫,自有一种老硬的气骨存乎其间。在我看来,这可能与他吸收陈老莲的笔调有关。正是这样,崔志安的工笔花鸟,不仅有形有色,而且还有笔有骨,或者说不仅能呈现出阔大的气象,而且还透发出一种与生命本质相连的审美风范。
在画集中,我不仅看到了他的花鸟作品,而且还欣赏到他为数不多的人物画作品,其中有一幅题为《打工妹》的作品,就是一幅兼工带写的佳作,可见画家除了以“工”见长之外,在写意方面也是能手,同时表明了他在绘画上多方面的才能。
正值中年的崔志安先生,现已有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我深信他不会满足这一切,他心中应有更高的目标,我还深信,崔志安身置北方深厚的土地,面对雄奇的自然风光,良好的学术功底,不俗的艺术眼光,这都促使他会在以后的艺术征途中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惊奇。
樊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系主任)
戊子秋于南京
作者:樊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