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刁德谦回顾展海报
2015年9月18日,刁德谦首次大规模回顾展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作为20世纪后半叶观念绘画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次回顾展旨在记述和阐释贯穿这位生活在纽约的华裔艺术家在过去50年间全部创作的主题线索。展览将呈现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多家公共和私人收藏的逾115件作品,作品跨越刁德谦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旨在完整呈现艺术家创作中从视觉到场域的关联,从中显现出多义的、意想不到的联想。
刁德谦 《双龙》183×396.5cm 布面丙烯、丝网印刷 1999 私人收藏
【115件作品呈现刁德谦50年创作之路】
本次展览展出的115件作品跨越了刁德谦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其中包括刁德谦早年创作的属于Clement Greenberg理论中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作品;70年代面向抽象表现主义与形式主义纷争的复杂绘画;90年代关于巴尼特·纽曼的作品和创作生涯的持续性研究;以及对自我身价、职业生涯、身份政治、男性气概等复杂问题的批判;还有艺术家专门为本展完成的一系列关于他在1950年代初期避难香港的绘画。当然还有关于艺术家与自己业已拆除的童年住所——成都大亨里老房的深层关联。
刁德谦 《树》 213.5×213.5cm 布面丙烯 1988 私人收藏
《十字架圣像》,1985,刁德谦
另外,在展览开幕的第二天上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将举办关于刁德谦的系列讲座,此次讲座UCCA邀请到对刁德谦作品比较熟悉的皮力(策展人)、克里斯蒂安·比约内(作家、设计师)和赵刚(艺术家)一起讨论刁德谦作品中由现代主义和欧、美、俄革命政治学交织形成的复杂历史:包括身份政治、男性气概及作品中探讨美籍华人身份与职业生涯潜在缺陷所流露的体制批判之间的关系。
《七种可能》,1976,刁德谦
《完美的布局》 布上油画 2005 刁德谦
刁德谦在包豪斯 德国德绍 2009年10月
【如何描绘和记录生命是刁德谦一直追寻的问题】
如何描绘和记录生命是刁德谦一直追寻的问题,刁德谦回顾展也可以说是艺术家50年个人经历的再现,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艺术家的经历、时代脉络及美术史。
早期作品为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刁德谦,《国富论》,1972年,布面丙烯,213.5×335.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刁德谦 《调色板》1972 布面丙烯 216×168 cm
早期刁德谦的作品为抽象表现主义风格,没有具体物象,强调无意识,自发性。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区别于用刷子常规作画,是艺术家用SoHo街上被丢弃的硬纸筒刮出来的。“我将一个电子导管放到纸筒里,将长的一块留在外面当把手,这样就能够控制一个将近五尺的硬纸筒了。这样在整个画布上,就是刮颜料,一层层卷或拖,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80年代早期转向了观念绘画
刁德谦,《签印热心》,1987,布面丙烯,213.5×213.5厘米。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刁德谦,《滑移》,1984,布面丙烯,178×254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到了80年代早期,他从基于过程的抽象绘画转向了更为观念化的工作方式,结合文本、图像学等元素去处理一系列复杂主题,包括现代主义的动荡史、乌托邦政治运动遗产、种族性身份政治和充满辛酸的家族往事。同时对以马列维奇代表的至上主义、俄国构成主义、风格派等进行研究,并体现在画作里。
90年代开始巴奈特·纽曼研究
刁德谦,《巴内特·纽曼创作年表(蓝)》,1991,布面丙烯、乙烯,198×33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在90年代的作品中,文字和叙述性成为刁德谦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尽管他的重点不在于创作文字作品,他那些以几何图形表现文字的画作,却为绘画和文字之间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另外,巴奈特·纽曼作为刁德谦的偶像,艺术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阐释该大师抽象绘画理念的作品,同时也将自身的创作历程作出比拟,其内含的自述性可谓艺术家阶段性创作年表的总梳理,也是刁德谦90年代系列创作的代表。
90年代中期讨论华裔身份
刁德谦,《袁将军的苦茶》,1994,布面丙烯、丝网印刷,190.5×117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刁德谦,《打扰一下,您的东方情调流露出来了》,1993,布面丙烯、乙烯,152.5×183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90年代,刁德谦也开始在艺术中讨论自己的身份,作为一个华裔身份在纽约艺术界,刁德谦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位置,而在年代他以此为灵感创作了相关的画作,同时也批判了自身身份在职业生涯的潜在缺陷。1993年在拜访Catherine David时,Catherine认为“他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艺术家”,由此他做了一个作品叫做《打扰一下,您的东方情调流露出来了》。
2000年之后关注建筑和记忆
刁德谦,《濒危物种3》,2004,布面丙烯、丝网印刷、乙烯,200.5×292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2000年之后,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关于建筑和记忆的作品,因为他的父亲是位建筑工程师,受其影响艺术家也对现代建筑有了很深刻的研究。例如《濒危物种》这幅作品中,艺术家将迦南城康涅狄格州里的现代建筑图放于画作中,图中红色代表已经被拆建筑,黄色代表即将被拆建筑。
2007年探讨与家园的联系
刁德谦 《开放:投降和哀悼》
刁德谦 《开放/投降》,2009年,布面丙烯,91.5 x 198 厘米
2007年,“移民”艺术家刁德谦开始在艺术中探讨自己与家园之间的情感联系。记忆中成都大亨里老房屋的网球场则成为这一时期的创作重点。他凭着网球场这个线索,开始逐渐破解这栋房子过去的密码,并尽自己所能来还原当年的情景。而此次在中国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办回顾展,刁德谦又为此系列的画更新了一些画作部分。
2011年至2014年间以香港避难题材进行创作
刁德谦,《她是个老街坊》,2014,布面丙烯、纸,223.5×172.5厘米。由艺术家和纽约Postmasters画廊提供。
2011年至2014年间,为此次回顾展,刁德谦以1949-1955年间香港避难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画作。《她是个老街坊》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艺术家刚到香港,他的邻居正好是香港当红明星李丽华,一面是颠沛流离、住在还没装修好房子里的他,另一面是每天宫廷华贵,穿着统一制服的仆人侍奉的名流明星,所以他的一幅作品《她是个老街坊》中,画了一副香港九龙的地图,地图上左边的小男孩是他小时候,右边的女人是李丽华。
【对于此次回顾展的态度 “爱恨交织”】
UCCA馆长、策展人田霏宇
对于此次个展,UCCA馆长、策展人田霏宇早在去年就开始筹备。之所以选择刁德谦,是因为“这位艺术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很活跃,是早期去纽约之后被艺术界承认的两位华人艺术家之一,另一位是谢德庆,他两都是特别重要的华人观念艺术家。他还进入了格林伯格后的绘画讨论,从抽象开始对表面的处理,再到对内容的处理,对信息的再现,以及对身份、政治的讨论。他的创作持续了四十多年,但是却始终都未得到肯定。最近几年,他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视野,早在2005年广州三年展上,刁德谦的作品已与中国有了初次接触;2008年,他做了一组他小时候的家 ——“大亨里”的绘画最近又被M+收藏;还参加了上届威尼斯双年展。我认为这样的人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2008年刁德谦创作 在一张毛笔字帖上反复写“没有受过中文教育的中国人”
埃德·拉斯查《I Don't Want No Retro Spective》(1979) 图片:© Sotheby's Images
对于刁德谦本人来讲,此次个展可以说是艺术家对人生和绘画意义的思考。2008年刁德谦创作了一件作品,在一张毛笔字帖上反复写“没有受过中文教育的中国人”,也许这正是艺术家对自己的一种冷幽默式的评价。作为20世纪后半叶观念绘画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到了这个年纪他也开始思考绘画的意义,以及自己“说成功不算太成功,说失败不算特别失败”的人生,并在这种思考当中终于迎来他首次大规模回顾展。对于此次展览,“艺术家既想要通过新作品向前发展,同时,你也希望别人了解你以前做过什么,所以是矛盾的。我很高兴这次回顾展能展示我在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埃德·拉斯查(Ed Ruscha)在加州做过一个回顾展,展名是‘我不想再做回顾展了’(I Don't Want No Retrospective: The Works of Ed Ruscha),这个名字很好地解释了艺术家对于回顾展的态度,爱恨交织。”
就像艺术评论家薇薇安·齐赫尔说的那样,展览向我们展现出了刁德谦坚持绘画的那份诚恳,而这份诚恳的核心是人类欢愉的真理。另外,刁德谦因为在幽默、愉悦和个人经历中的各种偶然因素加入了人的尺度,也使得他的创作保持了在绘画领域内部的批判性。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晓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