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学大师”罗丹的这句名言讲的是“艺术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而叶浅予先生的话“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要以开阔的胸襟看待生活”,谈的要如何看待生活。两位艺术家在谈及艺术与生活方面,既强调了艺术灵感,也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绘画,最重要的有三点:自然、眼睛、心灵,要用眼睛包容自然,要用心灵体味世界,这样自然的灵感冲击着眼睛、心灵,绘画也就自然而然地反映着画者对于世界认知与体悟。
我初学绘画时,就发现自己对什么都有兴趣,不管花鸟虫鱼、人物、风景,多方面有所涉猎。但随着日积月累,发现自己最喜爱最有感悟的还是画鱼。仿佛画鱼的次数越多,对于鱼之喜爱,也日益深厚,对鱼的理解,也不断深刻。鱼在中国,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同是以鱼为绘画题材,不同的画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笔法、不同的侧重,都会体现出不同的韵味。
少年时的我与鱼儿间的故事,到现在都有着清晰的记忆。8岁时,母亲带着我从老家到郑州去父亲单位,在那里我生平第一次吃到带鱼,感叹鱼的美味,梦想着能够养一条会生小鱼的带鱼,这样就每天都有带鱼吃了。由于家住平原地带,村里人偶尔弄条鱼回来,也是将美味的鱼头鱼尾扔掉,只吃中间一段。那时的我,不懂得淡水鱼、咸水鱼是怎么回事?更别提鱼类的生存、繁衍了。后来,我从军来到广州,眼界大开。时至今日,我不仅对繁多的鱼类习性了如指掌,对于养金鱼、孔雀鱼、龙鱼等也是驾轻就熟,多年的观察、了解,不仅没有消磨我的好奇心,反而让我更加了解鱼,喜爱鱼,与它们一同沉浸在鱼的世界。我在电视里时常会看到海洋世界鱼群的美妙,小溪河流里的鱼群舒展地游动着,优雅得像水中的精灵,一旦受到外界的侵袭瞬间会变化出一群群,一组组,一点点的绚丽色彩。创作《鱼韵》作品前,我专门跑到广州黄沙花鸟鱼虫市场,买了一批鲮鱼苗放入我的鱼缸中,常常呆坐在鱼缸前不忍离去,默默赏析碧波中鱼儿的表情和律动,看它们挥洒着流动的彩光,自由地倘徉在咫尺天地间,以至于有时老婆叫吃饭都不理不睬。
也许这就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作者:王文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