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明代家具结构合理耐看,在古朴的基调上艺术感十足。与不同的瓷器搭配,更生出一种和谐之美。那么,让我们来做一次设计师,看看明代不同时期的家具,是如何与瓷器碰撞出火花的。
明中期之前,两者并没有固定的搭配讲究;明中期后,由于家具样式越来越丰富,家具和瓷器摆放也越来越讲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瓷器与家具最佳的搭配方式慢慢呈现出来。整体而言,家具与瓷器搭配主要符合室内空间的环境和搭配的合理性,满足人们美好愿景,从而推动室内设计的发展。
清代朱琰在《陶说》中谈及文人用瓷有“砚屏、墨床、书滴、画轴、秘阁、镇纸司直各适其用”。从中可知一定的搭配模式将更好地发挥瓷器和家具的优越性。
黄地粉彩雕瓷太少狮砚屏
瓷镇纸
墨床
明中期前,宋朝的瓷器艺术在我国历史潮流中达到最高境界。《韩熙载夜宴图》、宋徽宗的《听琴图》、《文会图》等都有记载。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的是南唐巨宦韩熙载开宴行乐的场景,多数为实用器,各种承盘、茶盅、园钵、执壶等各种器物,通过这些器物去衬托韩熙载奢靡的生活,其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家具和瓷器搭配方式。
韩熙载夜宴图
《听琴图》——“正中主位上一缁衣尊者正危坐弹琴,尊者右侧置一方形黑漆高几,几上一白色花瓶当为定瓷”;“在弹琴尊者的对面下首,地面上置一叠石花几、几上摆放着一件外面为古铜青色,内面为“雨过天青”色的双直耳鼎状花盆,盆中植一株绿叶粉色艳放之异花”。
听琴图
其中描绘与瓷器相关联的家具,都和尊者息息相关,而这位尊者经考证史料便是宋徽宗赵佶。同时靳青万先生认为石花几上花盆可能是钧瓷,那么它的价值不言而喻。
古言“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十窑九不成”都是形容钧窑的稀贵。这么稀缺的瓷器当为皇帝所用,才能与其高贵的身份相符。
宋徽宗是中国艺术造就最高的皇帝,他对器物有着很高的见解与创新,同时宋朝的官窑更是制瓷业最高成就,必然会讲究其摆放的方式。
《文会图》——“画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但却雅而有致、繁而不乱,君臣各谋其思,侍者各司其事,景物器具各有其序,尽现当时徽宗生活之场景”。
文会图局部
文会图
也未提到器物的摆放方式,只是提及器物的一些具体用途。绘图中描绘了可数145件的瓷质器具,靳先生在定瓷辨析中一节都有详细描述,并没有提到瓷器摆放的最佳位置。这些文献都是明中期前记录有关瓷器最多且最有价值的凭证。
明朝时期,瓷器多用人物故事题材做装饰图案,常见苏武牧羊、对奕图等,还有些取材版画、历史小说的插曲故事,以及类似萱草和合欢树,寓意“加官进爵”、“连升三级”等吉祥图案。说明明中期以前,瓷器主要体现尊者的身份地位、态度、愿景。
明天崇青花仙人对弈图敞口盘
萱草纹
明中期以后,室内空间较小,只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随着明式家具式样的丰富,对其摆设越来越讲究。
例如明人小说《金瓶梅》中的厅堂上的摆放和《明史礼志》中“品官相见礼”相互印证。以及明代的绘画、刻本戏曲小说的插图可见。
例如明代第宅的大厅上都是正中一座屏风,地面上是空的,要根据用途灵活调动桌椅及其他使用器物。
品官相见,品近者相立,东西对坐。尊者为上,卑者为下。
公聚则椅子摆成八字形行列,各依品级序坐。大厅上随时调动的家具,就连明代最流行交椅,案形的酒具,也是随着用途进行移动,只有大件家具才会作为固定陈设——这就说明了当时家具摆放还不固定,怎么可能会注意到更小器物的摆设呢,总不会本末倒置吧。
关于内室、书斋、卧室等处的陈设,《遵生八笺》记载“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
《长物志》记载“小室其中建筑是表,陈设是里,只有表里如一,才是完美的整体。”根据明式家具的结构特点,它在室内空间的摆设应该注重格局,然而人们为了方便摆设,适应空间的大小,摆放比较随意亲切。
一般情况书斋摆设清雅均衡,厅堂则应严谨对称些,然而在宫廷里就相对有一定的章法。《乾清宫现设档》、《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等都有详细记载,几乎每一件器物摆设都有记录在清代内务府的宫殿陈设档册。
如今,60年代的红木、70年代的欧式古典、80年代的板式、90年代的风格多样化……主要集中在紫檀配青花、雕件红木配粉彩、黄梨木配黑釉或香炉。
俗话说:“一寸紫檀一寸金”,此类家具端庄典雅,沉静而富有珠玉变化。
一般可以采用颜色对比的方法,典雅的青花和单色釉以及汝窑是主人最好的选择,彰显主人的内涵。
对于雕件家具而言,粉彩和珐琅彩上的图案装饰层次感比较丰富,粉彩瓷瓶一般采用玻璃白罩着它,同时珐琅采用掐丝铜填色的方法去制作,这两种的表现方法都是为了使其画面立体,搭配厚重的雕件红木家具,形式感相对和谐,彰显主人的高贵气质。
黄花梨的颜色则亮一点,黑盏和香炉相对稳重,将两者结合起来显出主人的清雅宁静,享受内心的清静。
优雅简朴的明式家具的形成,
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明式家具与瓷器的发展历史来看,
发现、研究、继承各个朝代的人文精神的精髓,
也许是我们发扬传统文化的根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