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综观朱松发的艺术历程,朱松发出生于皖南,这里无论是自然人文、还是传统,都有丰厚的资源和底蕴,文人、画家辈出。这是朱松发的先天优势。而徽商的兴起,又为这片文化厚地打开了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的大门,那里的人往往都有很强的开拓、革新意识,这种思想也一直融入到了传统当中,成为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单从绘画方面来看,这里是“新安画派”的发源地,其中每一位画家都是立足传统而立志创变的,从梅清、弘仁到黄宾虹,莫不是如此。朱松发很好地传承了先贤们身上优良本质。扎根传统,立足当下,开拓进取,在中国画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就。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始终怀着一种近乎执拗的探索精神,不断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创变和革新,在形式和内容上杂糅了更丰富的绘画元素,使画作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特别是他的大写意作品,通过水墨、焦墨等艺术形式,构建了豪放恣肆的审美空间,一笔一墨如金戈铁马呼啸而过,颇有气吞万里的磅礴之势,显露出宏大的气象、格局和境界。
作为传统文化的追随者,朱松发十分注重对前代大家的笔墨研究,并有所取舍地为己所用。他不仅在宋代荆浩、关仝的大山大水中寻到了苍茫雄阔的博大气势,也从明清徐渭、八大的花鸟中发现了淋漓恣意的写意之风。他们的笔情墨意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朱松发的笔墨中,渐渐凝结为深入灵魂的精神滋养。画家将自己的作品植根于传统笔墨的沃土里,从根本上开掘出大写意的深厚意蕴。无论山水还是花鸟,皆在心象营构的基础上,完成了主观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与此同时,在徽派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朱松发,自然地受到新安画派的深刻影响,渐江、程邃、戴本孝等新安名家的作品,始终启迪着他的心智和思维,从而导致了画家在创作风格上的演进和蜕变。只不过这种文脉的传承,其间隐含着一定的偶然和必然,最终还是由画家本身所具备的素养而决定,但表现出来又是极其自然、毫无矫饰的,有着水到渠成般的合理性。
朱松发出生在黄山脚下的山村,常年浸润在皖南的灵山秀水中。他眼中的山峦、溪水、草木、云朵早已融入生命和血脉,生成一生挥之不去的故园情怀。直到现在,他笔下的山水之作依然以皖南山水为主体,从不同角度展现着家山家水的丰富样貌。但令人诧异的是,朱松发所描绘的皖南山水,不是人们常见的宁静秀逸,而是鲜为人知的粗犷浑厚,充斥着北方大山的阳刚之美、野逸之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审美视觉?若追根溯源,是与画家所受到的文化熏染有关。在他骨子当中,有“野”的一面,他具有超越常人的胆识和魅力,而在几十年的文化探寻中,朱松发一向钟情于汉唐文化的雄浑质朴,将其精髓纳入自己的笔墨,遂成开阔大气的审美之风。画中变幻的线条飞动着汉代的古风遗韵,酣畅的墨迹流淌着大唐的水墨晕章。它们宛若生命的湍流汇集在一起,形成不可遏制的力量和气韵。无论水墨、焦墨,画家在审美表现上,显然摆脱了形的约束,放笔直写一气呵成,达到了“不为法缚,意超象外”的自如境界。他秉承“绝圣弃智”的老子之道,凭着心性的自然流露,走向从有法到无法再到至法的超然之巅。技法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而笔墨是无限性的,可以依着心的方向无限地延展。其间的一笔一势,纳藏着画家的感悟、经验和创造,仅凭技法难以完全表达。另外,在他的许多巨幅山水中,皆突出了“大”的审美特征,博大恢弘的气象蕴涵了天地大美、大象无形、大璞不雕、大巧若拙的老庄思想,是“道”的精神的一种外化,充满中国古典哲学的精神意蕴,传达了生命的本体境界。
【山中无处不开怀】 2017年 68cm×68cm 纸本设色 朱松发作品
【耸翠】 2015年 178cm×96cm 纸本水墨 朱松发作品
山水以外,朱松发还涉足花卉和人物创作,在以梅花为主题的花鸟作品中,他多以枯笔焦墨的形式,取隋梅之风骨,尽现沧桑遒劲之姿,于枯朽中氤氲着生命的另一种生机。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君子的象征,具有圣洁高雅,傲霜斗雪的精神品格。这足以令他欢喜倾慕,并视为精神上的知己。因此,他乐于用大量的笔墨画梅,从鸿篇巨制到清雅小品均有涉猎。而且他笔下的梅花,大多褪去世间的颜色,徒留朴素清雅的模样,恰如宋代朱熹的诗所云:“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在各类梅花图中,朱松发充分发挥大写意的笔墨特性,笔中见墨,墨中见笔,苍劲老辣的笔墨穿梭在枝干和花蕊之间,写尽梅花的风韵和傲骨。同时,他的构图打破了传统花鸟的固有模式,常常是饱满的,甚至有着“密不透风”的感觉,蕴含着撼人身心的大气魄。只是这种“繁”在形式上更接近现代审美意味,是画家对“笔墨当随时代”的领悟和创造。
【远看山有色】 2016年 136cm×68cm 纸本设色 朱松发作品
【清凉世界】 2016年 48cm×60cm 纸本水墨 朱松发作品
朱松发在绘画的同时,从未放弃对书法的研习,行草隶篆均有涉猎,常以狂草入画,线条如金蛇狂舞极尽飞动之势。他擅于从行草书法、金石碑帖中提炼出中国书法的意蕴所在,并巧妙地用之于苍劲的笔墨间。那些跌宕起伏的墨线所传达的,俨然是自然生命的律动,满蕴书法的节奏和写意的趣味。恰如东汉书法家蔡邕所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有时候,他兴味所至将题诗、题字甚至碑帖置于画中,形成书法与绘画的相互映衬,洋溢着古雅沉郁的审美之风。在他的意识中,书法就是一种符号和载体,承载着内心的激情与能量,经过长时间的积蓄,随时都会喷涌而出,汇成笔墨的洪流恣意奔腾,使作品充满激越昂扬的气势。
朱松发的大写意作品不仅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充斥着现代审美旨趣,并在自我开拓和创新中彰显出鲜明的个性。在黑白交织的世界里,他的生命与笔墨共舞,经过激情的挥洒,不断释放着内心的笔情墨韵,最终升华为抽象性和符号性的审美图式。他的这种探索和尝试,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坚守和传承,亦显露出当代大写意的核心精神。
《中国画观察》79期封面 2017年7月
《中国画观察》79期封面 2017年7月
作者:刘丽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