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30 09:33
宋 李成 王晓《读碑窠石图》
中国山水画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至唐末五代逐渐完善和成熟,到北宋更是名家辈出,各具风貌,形成了“宋人格法”。北宋初年,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山水画家,继承荆浩水墨为主的山水画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被称为“三家鼎跱,百代标程”的大家。其中李成所画“寒林”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图式之一。
李成(?-967)字咸熙,其先人为唐宗室,唐末五代之际祖父李鼎避乱迁居营丘,后世遂称李成为“李营丘”。据《宣和画谱》记述,他有文学之才,气调不凡,但因生于世变之时,郁郁不得志,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以自娱。李成多作平远寒林,笔法简练,善用淡墨,所谓“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卷云皴”“蟹爪树”的平远寒林也成为李成的标志。李成的画名在五代末、北宋初就非常显著,“于时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其作品为画史称赞,《图画见闻志》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之评,也很早就为宫廷和官府收藏,仅《宣和画谱》著录内府所藏李成作品有一百五十九幅之多。正因如此,李成的作品在民间留存很少,连刻意收集的北宋著名画家、收藏家米芾也没看到几件真迹,反而见过各种伪迹三百多件。李成对后世绘画影响巨大,有“宋人画山水例宗李成笔法”的说法,其中有名者如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等。
现存有不少李成名下的《寒林图》,大多是后人伪作。最能体现李成画风的当属辽宁省博物馆藏《茂林远岫图》《小寒林图》和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读碑窠石图》(与王晓合作)等。其中《读碑窠石图》以典型的平远寒林为世人宝重。
《读碑窠石图》,双幅拼绢,设色,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图绘荒寒贫瘠的土地上树立着一块古石碑,一位骑者路过而驻足仰观。石碑周围有几株老树,虬曲盘结,枯枝败叶。石坡勾勒三四层,笔势纵横;坡上林木欹斜,有空旷之致。碑高尺许,趺坐龟首极为精致。古碑侧有两行款字,“王晓人物,李成树石”,故知人物是另一位画家王晓所作,而作为背景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则是李成所画。平远构图,“卷云皴”画山石,“蟹爪”绘树木,树木、碑石复以淡墨晕染,整个画面被渲染的萧疏阴沉、荒凉清旷,或谓是李成内心的写照。此作风格和技法都与李成最为吻合,因此学界多认为是李成真迹。倘若要追溯文献源流,《宣和画谱》著录有李成《读碑窠石图》二件,宋末元初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了他当时见过的《读碑窠石图》,《珊瑚木难》誊录了元代柯九思跋《读碑窠石图》和陆修正等人的诗咏数首,清人吴升《大观录》有详细的叙述。据周密记载,当时“止有一幅,其人物一幅则不可见”,人物是一位叫“王崇”的画家所画。这段记述似乎说明右半幅在周密时代就已经不见了,也成为后人怀疑本图年代的原因之一。但从画作本身来看,左幅的风格和水平都是典型的李成特点,而右幅的碑石、人物略嫌僵硬,亦有学者认为左右拼幅是后世所为,左幅是李成作品,右幅是元代李、郭派的摹本。此图有“吉泰和杨士奇图书记”,曾是明初杨士奇(1366-1444)藏品,明末清初为孙承泽、安岐、梁清标等收藏,后入清内府,钤有乾隆诸玺。
李成作为北宋山水画的开山者之一,影响巨大,继承者或得其气,或得其形,或得其风,亦成一代名家。今观《读碑窠石图》的“寒林”图式和清旷的意境,依然让人遥想起千余年前那位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却又生不逢时、寓兴于诗酒的画家内心的苦闷与坚韧。
(撰稿:逸 斋 / 《古代书画史话》栏目主持:金晓明)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逸,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