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乡归何处——王桂勇油画的时代置所

  消费时代的物质消费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只是人们对物质的消费,而是物质对人们生活与精神的极大占有;它以追逐物质消费的方式反而来支配人们的精神空间,进而完全奴役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为艺术家的王桂勇,在这种已被物质化生活所消费的时代,以自己切近民生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鲜活却又让我们颇感隐痛的底层民众生存状态。在这些画作里,画家很少去主观设定某种审美的样式,也不是去模仿美术史中既有的某种流派或风格,而是真切地直呈其所见所感。他的“目击”似不假思索的,但这种不假思索却意味着他不是戴着别人的眼镜去看待世界,也不以某种固有的成见来看待那些生存在城郊之间带着些许乡土气息并沾染上城市流风的营营众生。

  画作感染我们的,正是这些没有在已知绘画系统里的、尚未及被审美消化和矫饰了的粗朴与活态。其实,能够把这种“目击”真正画上画布的,并不只是技巧问题,而是心归何处,在哪里拯救我们这个时代?曾放言画自己眼睛所见的库尔贝开启了法国现实主义潮流,可见,真实尊重自己眼睛的画家并不多见。当然,这种画自己所见的真实,已意味着将心灵安放何处的命题。笔者相信,王桂勇的“目击”就包涵了他对这个被物质所消费了的时代的某种忧患与批判。

  富有意味的是,这些“目击”的真切并不像新闻照片似的写实,画家试图以简约、洗练的笔触与色彩去勾画那些映入视网膜的图像,在某种富有夸张、幽默、诙谐感的形象捕捉中,他以最快的笔法在亚麻布上留下了那些真实的笔痕。他既尊重那些人物结实的形体,也尊重他“目击”时获得的印象,更尊重他从这些印象中捕获的意象与错觉,甚至于尊重笔触接触到画布的瞬间所形成的某种快感与画意。

  他总是减省对对象的反复覆盖,薄薄的色层促使他尽显那些笔触的韵味。这正像中国人物画在面部与衣着的块面塑造上总是力求以最少的用笔来显现“见笔”的风姿,而这种“见笔”又是如此严谨地要求画家以少代多、以简驭繁;或许说,这种“见笔”也决定了桂勇的油画色层是薄透却不薄轻、是响亮却不火爆。其实“见笔”的笔性,早已成为这些形象“形”与“色”的魂灵,“见笔”之间的空隙既很自然地衔接了色与色之间的关系,也使得形象塑造显得异常的活脱与流畅。

  他的这种油画或可称作简笔写意,或减色写意。因为,他总是力求以简笔来捕捉那些众生的朴实、以减色来涵盖那些本来驳杂繁复的色相。他对油画当代写意性的追求,显然具有图像因素和漫画成分,而这两者都是绘画当代性必备的视觉修辞。

  其实,王桂勇对于那些游离于被物质消费了的城郊生活的描写,不仅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精神生存的探寻,而且这种精神生存也导引了他以怎样的绘画去表达这种存在感。“目击”在此化作精神的写意。

2018年5月17日于北京22院街艺术区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美术》主编、博导 尚辉

作者:尚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