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卢俊舟《壁》,270×586cm,2018年
8月18日至10月21日,“平行”卢俊舟个展现身苏州博物馆现代展厅,此次展览也是艺术家首场个展,现场展出了28件(组)近年作品。卢俊舟的作品强调了汉字的空间构成和书写的节奏韵律感,贯通连接未来与历史的“平行”之道。
为苏州而创作
如果用书法艺术来讨论他,我认为不确切、不全面。如果用绘画艺术来讨论他,似乎也不很确切。
——黄惇
“平行”卢俊舟个展展览现场
2018年8月18日,“平行”卢俊舟个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卢俊舟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平行”也是他的首次个展。对于一位成熟的艺术家而言,避免参与展览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卢俊舟却罕见地做到了这一点。
艺术家卢俊舟
谈及自己低调的处世哲学,卢俊舟表现得格外平静,他直言自己对于艺术有一种“精神洁癖”,如果创作中有任何违背初心的地方,他都会果断地放弃或重新开始。创作如此,展览更是如此,这也是他多年都未站到台前的原因。
卢俊舟《月似霜》,140×68cm,2012年
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会在恰当的时机被挖掘,提及这次展览的场地,卢俊舟有许多话要说:在他的心目中,苏州博物馆是一处神圣之地。
卢俊舟《故园情》,180×48cm,2016年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其独立性与学术性享誉艺术界,而此前,这里从未举办过当代书法艺术展览。这次为卢俊舟的破例,是基于艺术家刘丹和徐累的推介,也是其艺术成就赢得了苏州博物馆的肯定。
苏州博物馆
芭莎:能谈谈你为这次苏州博物馆的个展专门创作的作品吗?
卢俊舟:我理解的展览本身就是一个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展览这个大作品的一部分。苏州是我特别喜欢的城市,也许在大家心目中对苏州的印象是基于明清以来所建立起来的高雅江南情调。我不希望自己在苏州做展览是去“献媚”,而是真正能够展示自己对艺术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同时也期待能有作品与苏州这座城市相关。
如果说专门创作的话,有这么三件作品:《吴越春秋》源于对苏州的历史片段解读;《壁》则是受贝聿铭先生的展厅设计启发,是与展厅空间的联系;《梦》这件作品是意外偶成,也可以说是自然的馈赠。
卢俊舟《吴越春秋》,220×22×40cm,2018年
卢俊舟《吴越春秋》局部
芭莎:《吴越春秋》这幅作品有何重要意义?
卢俊舟:在苏博做展览,我希望能有作品与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产生关系,也希望这件作品能呈现叙事感。
伍子胥这个人物对于苏州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吴越春秋》的文本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描述太宰构陷,忠臣赴死“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段落。用朱砂书写在40块放大版的木牍上,用斧头劈砍,再用墨包拓印,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作品的体量是根据展厅的空间决定的。在呈现上,拓片悬挂在展厅的墙面上,展览之初是将木板散堆铺在地面上;后来又将木板连接起来做成书简,卷起放置于展厅中间。
作品强调了书法语言的空间意识和结构转换,也搭建了书法艺术通向装置艺术的桥梁。我希望它呈现了我对苏州这段历史的观感,以及对传承与重建的思考。
“平行”卢俊舟个展展览现场
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
纵观卢俊舟的作品,我们很难将其视为一位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卢俊舟的创作思维和在作品中所呈现的多元性俨然已经具备了当代艺术的气质,而他拿捏文本的熟稔却仍然基于古典的东方美学。
卢俊舟《人中龙》,137×22×2cm,2014年
从小学习书法的卢俊舟,在少年时代便已经取得了不少荣誉,他笑称这些荣誉早早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卢俊舟《咏凉天》,94×69cm,2012年
书法对于卢俊舟而言,既是一个入口,也是一个出口。习字的少年从临摹经典开始,一步步探索着书法世界。
卢俊舟《夜徘徊》,140×23cm,2012年
芭莎:学习传统书法对你的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卢俊舟: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书法的法度和样式都与社会进程紧密相关,特别是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它暗含了一种规定,是一种控制,让人有规矩。但我理解的艺术是不应该被规定的。我认为传统书法在很大程度上讲并不是艺术行为,历史上大部分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书家往往在当时是非主流的。传统是巨大的艺术宝藏,如今我的一切艺术表达都是建立在学习传统书法的基础上。
卢俊舟《看花人》,180×48cm,2016年
芭莎:你认为“传统法度”对于当代语境下的书法意义何在?
卢俊舟: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书法法度与样式,呈现出的是汉字结构美、笔画线条的书写美、章法的形式美以及气质美等等。我想所谓的法度,应该就是美学的规律。我们应该寻求传统法度中的美感和东方美学的气质,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做到极致都会出现美感。
如果把法度当作规矩,它就变成了程式化的产物。艺术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传统书法里所呈现的美,是古人在他们的时代所创造的,而我们难以再回到那个语境中。如今许多所谓的传统书法,都是在模仿一个很表面的样式。我们的生活经历、社会的空间语境,都与那个年代完全不同。大多数古人的作品是具有实用性的,但在今天,书法作为书写语言最原本的功能已经失去。于我而言,创作书法作品就是在创作艺术作品。
“平行”卢俊舟个展展览现场
当代性不必刻意追求
对于艺术创作,卢俊舟总是严肃以待。书法是他最有力的艺术“武器”,但作为操纵“武器”的人,时刻保持清醒尤为重要。卢俊舟的观点犀利精准,书法艺术在当下的生存困境同样也是艺术家的困境,批判亦是自省。
卢俊舟《冇4》,180×48cm,2018年
芭莎:文本对于创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
卢俊舟:在展览现场,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放释文,他们认为如果能读得出来参与感会更强。我不放释文,其实就是代表我的观念。我所写的文本是我自己选择的,传统经典诗词中的语言和文字的美感,为我的书写带来冲动,但我希望人们看到作品时,理解的是我的语言。如果我让观众回到原文本里去,那么对于不说中文的人来说,它依然是一种障碍。对于我的创作而言,我会非常在意文本的存在,但面对观众时,我又希望文本消失。
卢俊舟《云龙天马》,140×230cm,2012年
芭莎: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当代性?
卢俊舟:我们生活在当下,一切思考跟当下有关,这就是当代性。我从来没有刻意去表现当代性,艺术也是对历史、对当下、对未来的思考。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那么这个时代中的空间氛围、文化氛围与生活节奏都会对创作产生影响。
卢俊舟《尘埃》,46×34cm,2018年
卢俊舟的思考远远超出了书法的语境,甚至也不再受限于艺术本身。他从未刻意强调自己的身份,无论是书法家还是艺术家,对于卢俊舟来说,都没那么重要。
“平行”卢俊舟个展展览现场
在采访的最后,卢俊舟再次聊到了艺术的本体,在他的心目中,任何艺术形式的变化都逃离不开其本质。从此刻开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真诚总是可以通往更远的地方。
卢俊舟《梦》,直径216cm,2018年
艺术归根结底是创造美,而美有不同的格调,有不同的情绪和理解,美的根本在于真。本真就会纯善,纯善的人一切都是大美。
——卢俊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