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走近何多苓——《何多苓文献集》”新书首发式现场
2019年6月9日下午,“走近何多苓——《何多苓文献集》”新书首发式在言几又·成都IFS旗舰店举行。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言几又承办,四川美术出版社协办。首发式现场的大屏幕上穿插投放着何多苓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和生活照片,主持人谢礼恒同学者、川大教授易丹,诗人翟永明,何多苓美术馆馆长赵欢与何多苓本人一起分享艺术家在各个时期的创作,人生中的有趣经历以及幕后的一些小故事。
关于《何多苓文献集》
作为何多苓人生首部文献集,书中收录了何多苓几十年创作生涯各时期的重要作品,分六个部分呈现了艺术家何多苓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口述,以及对同时代友人进行的深入采访。其中包括著名雕塑家朱成,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著名诗人翟永明,以及在不同时期与何多苓先生有着共鸣的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他的艺术人生。
何多苓美术馆馆长赵欢透露,早在美术馆筹备阶段,对何多苓艺术创作资料的搜集、整理等工作便已开始,历时三年,《何多苓文献集》终于完成。“很早就听父辈讲述过何老师和他那一辈人的故事,其实他们的创作和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在编辑文献集和梳理创作脉络时,我们试图通过何多苓老师各个时期的阶段来展开,像青少年时期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下乡阶段的个人爱好,恢复高考进入川美,回到成都后在成都画院的时间段和80年代伤痕时期以及90年代玉林西路,小酒馆、白夜这些当年文艺青年聚集地等,都将背后的故事和作品联系在了一起,以此更立体的呈现一位艺术家的方方面面,并分享给各位读者。”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画 96x130cm 1981年
又能画,又能写
“这本书我大概在两周前拿到,通读一遍后个人认为它的意义与价值超过以往任何一部呈现何多苓艺术生涯经历的文献集”。对于《何多苓文献集》,学者、川大教授易丹如是评价道。
90年代初期,易丹与吕澎共同书写中国现代艺术史时曾深入阅读过何多苓的作品,对艺术家本人也很熟悉。在他看来,何多苓的艺术创作在今天中国发展的艺术史语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文献集中所讲述的创作背后的故事,尤其是艺术家口述的部分,特别有意思。“何多苓的写作中,没有概念化的语句,文字也没有精雕细琢,平凡、高级,读起来特别舒服。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很‘嫉妒’又能画又能写的何多苓!”
《雪雁》 连环画 1984年
《带阁楼的房子》组画 1986年
在中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的发展历程中,何多苓显得有些孤独,不跟潮流。“他有一种对孤独的向往,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也正是这种向往导致了他艺术道路中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从早期作品到《俄罗斯森林》、《杂花》,都体现了这种孤独感。”易丹把这些定义为带有强烈文学性,试图避开任何想要理解何多苓的努力的孤独感。
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 布面油画 150x200cm 2017年
《杂花写生-七十而立卷》 50x200cm 2018年
“艺术家绘画中一直带有文学性,在我看来,绘画语言本身的创造和成熟度只是何多苓艺术中的一个成就,更重要的特点就是作品中文学性的叙事。从《春风已经苏醒》到《杂花》,都带有中国古代文人画气质。画面从构图,人物选择,人物和周边环境的关系,都是有故事的,有一种色彩、形体、线条、明暗对比之外的叙述的欲望,这也成为他的特质。”易丹分享文献集中何多苓20几岁在凉山当知青的一段自述时谈到,与当时大部分人都想要回到城市的心态不同,何多苓很享受那段一个人呆着,到处‘混吃’,跑到山坡读书、睡觉的生活,他天生就应该是“隐士”。
潮流之外的“诗意”表达
诗人翟永明作为何多苓画作中多次被描绘的女性对象,谈到《小翟》及其他关于自己的肖像时谈到,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的肖像,更多的是何多苓个人内在精神性的投射对象。对于画作中的“诗意”表达,也从作家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
《小翟》 布面油画 167.5x110cm 1987年
在她看来,与时代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时髦艺术家不同的是,何多苓始终在潮流之外,对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何多苓身上的标签,诸如‘伤痕艺术’、‘抒情现实主义’都是有问题的,不是那么成立,也不够全面。同样,‘诗意’作为艺术家的部分属性,也不能够完全概括艺术家几十年的艺术创作。”
“80年代作为一个特殊的时代,文学、艺术思想特别活跃,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大家在创作和思维上都很自由。不仅是绘画,摄影、电影、诗歌,都是如此。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何多苓的艺术创作自成体系,非常完整,与时代有疏离,也有融合,这种疏离是他自身气质所带来的;90年代,艺术家的作品有了一些变化,这与时代也是相关的。”翟永明回忆起一件对她来说印象深刻的事,就是何多苓给学生开书单。“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不能仅仅只关心艺术,必须对其他领域也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不断探索艺术的根源和更多可能性。艺术家在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探索和语言上的追求,虽然学习的是油画,在将语言推向极致的过程中,他对中国传统艺术也有着更深的理解,包括传统文人画,这些气质在身上也有所呈现。对于其它艺术领域的修养,在文学、建筑、音乐上的造诣都是令人吃惊的,他也将这些融入到了绘画创作当中,并随着修养的不断提升而与画作相融汇。在看似简单的画作背后,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全面的理解和综合功力的表达。”
有关青春,有关沙子堰
如果说赵雷的《成都》让玉林路的小酒馆成为当下文艺青年的打卡地,那么90年代的沙子堰,便是成都最早的艺术区。
“当时何多苓的工作室只有18平米,成都也没有现浇建筑的房子,我从报纸中发现了沙子堰。”翟永明讲到当时去看房,发现是现浇的,居然有50平米的空间,赶紧买了下来。之后,又通知艺术家周春芽。后来郭伟,赵能智,何森都来到那里,沈晓彤、马达也在附近租了房子,一时间,沙子堰成为了画家的据点,慢慢形成比较成气候的艺术区。“唐蕾在附近开了‘小酒馆’,我开了‘白夜’。当时外地来的艺术家和作家朋友,都会来玉林西路,形成了文学和艺术界的有趣现象。”
《迷楼系列·秋》 布面油画 160x120cm 1994年
“从最早的10几平,到开间的沙子堰时期,再到老蓝顶,现在的新蓝顶,我的艺术生涯和某些地点是联系在一起的,房屋的面积越来越大,我画的内容也都不一样。”何多苓回忆自己在沙子堰时期绘画风格时谈到,那会开始慢慢发生了转变。“一是我觉得自己觉得到了转变的时候了,第二个是受了影响,就开始喜欢中国的古画了,尤其是宋画。”
画作背后的小故事
“我自己手上的画作,2000以后的比较多,《带阁楼的房子》那组连环画是保留了下来的。”谈到画作背后的故事时,何多苓分享了现藏于龙美术馆的早期创作《乌鸦是美丽的》。
《乌鸦是美丽的》 布面油画 89.8x70cm 1988年
“这幅画是我为一个朋友画的,1988年在日本福冈办展时机构想要收藏,被我婉拒了。当时拿回北京送到朋友那儿,跟他换了一套他用了很久的索尼连体音响,连带着拿回来一些CD。我觉得太值了!拿回来放到家里,朋友过来都羡慕不已,我也很得意。后来去美国,还卖了3000块钱。其实艺术家的作品流向市场后,走向都是不可控的。很开心《乌鸦是美丽的》这幅作品被龙美术馆这类认真收藏当代艺术的机构所收藏。”
对于《何多苓文献集》,何多苓本人谈到,书里有我画的画,关于我的相关的文字,更多的是我的经历对于这个时代的反映。与单独的每一幅画作相比,文献集更像我从年轻时走向艺术之路,到现在还在从事这一职业的个人编年史。“我并不认为画画是很重要的事,毕竟它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也不能促进国民经济。我坚持把画画这件事当做是个人的事,最初是因为喜欢,现在还是喜欢。能够画画,能对喜欢它的人起到一定作用,真的很幸运。文献集的出版是否值得大说特说,我自己又究竟做了些什么,其实是没有把握的,这只是我做的一件事情而已。希望在我所创造的这一个小小的世界里,大家有兴趣来体验!我喜欢音乐,建筑,文学,但我想到的一切,都是以画来表达的。”
作者:李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