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托物言志,寓意含蓄”——是王建顺油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观察点。《辘轳》就是这类题材中一幅经典之作。它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在抗争恶劣生存环境中的无奈与不屈,意在唤醒人们意识中,那渐渐淡了的“挣断井绳”的精神。
2008年初的那场大雪,覆盖了黄河两岸望不到尽头的大片区域,也催促王建顺提前结束了一个多月在北方的采风,回来到了他的家乡洛阳。临近春节,在走亲访友中,无意间发现了靠近黄河边的一个偏远村落里,有一口被废弃多年的水井,还有架在井台上锈迹斑斑的辘轳。这让他喜出望外,象得了宝贝似地把它釆集回来。
从落雪的厚度和重量感上看,画面上的雪,显然是被阳光照射过几日之后的景象,由于天气寒冷,积雪融化的慢,甚至有点结冻的感觉。我细致观察着这幅画,发现在圆滚滚的辘轳上,还搭着一层冻得发硬的塑料薄膜,雪压在薄膜上,显得很不稳固的,倘若有人一碰,恐怕即可就掉落,而厚重的雪能静静趴在辘轳上,说明没人光顾过这里。
那面斑驳脱落的土墙上,还挂着一捆绕了若干圈的井绳,一些尚未融化的雪花,散散落落地黏在绳子上,等待太阳的照射,好把自己融化在井绳里,仿佛那段绳子需要它的湿润似的。一旦有了机会,它还能缠住那个倔强的辘轳。
井口旁还放着一只敞着口的、破了底的旧水桶,一层厚厚的雪,遮住了那破了相的塌底,有了雪的遮挡,看上去不那么伤心了。而一只扁担的头,搭在了它的桶沿上,生怕人们不知道,它们是一伙的。那只桶不满足于只装了半桶雪,好象“屈才”的样子。
那口废了多年的井,已见不着当年的平滑和光亮了,甚至看不见那黑洞洞的井口了,隐约可辨的,是井口上方,搭了一些枝条般的“网”,好象是怕孩子们不小心掉下去。那儿见不着雪,应该是落进了深不见底的井里……这是三个月后,我看到的刚刚收笔的《辘轳》。
《辘轳》表现了什么?画家又想告诉我们什么?画中的雪又寓意着什么?观察这幅画,让我的心情复杂起来。第一印象,当然是“悲惨”的,场景的惨状,天气的寒冷,器具的残破,被弃的命运,所有这些元素,哪一样,不都指向了一个主题——悲苦?这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底层民众的苦,祖辈们为那口活命水的苦……表面看,他们的苦,是恶劣生存条件造成的,仔细想,也还是恶劣生存环境造成的。这让我记起了鲁迅先生《秋夜》:“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依我对建顺的了解,他的作品,很少只表现单一主题的,往往是根据观者的感受,由他们去体悟。但对于这幅画,我有些费解。难道建顺是要表达井水的苦涩与民众的苦涩是难以摆脱的?难道他看透了苦命的百姓,盼来盼去却盼来了“透心凉”?难道他也承认,谁也不愿再挑那个“黄水汤”?我怅然了,怅然到要去先人们那里找点东西。
结果是失望的。他们借喻“辘轳″所表达的,简直比我更“怅然”。多愁善感的李后主,所吟的“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比他“一江春水″还伤了许多,那仅仅是秋天来的早。多情种子纳兰,得意时“正是辘轳金井”,失意了,却埋怨“满砌落花红冷”,好象“多情总被无情扰”似的。五代时的李璟,高兴了,“柳堤芳草径”,伤心了,“梦断辘轳金井”,倒象一幅《魂断蓝桥》倒影。积极点的,要属贫民色彩的诗人贾岛了,他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文人劲儿:“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这种执着和痴迷,倒令人生出钦佩之感。
我觉的,生活在我们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着实不易。他们除了人斗之外,总是在没完没了地与天斗、与地斗,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哪一个,不是在这种“斗”中,感天动地的。愚公老人与大山斗,竟感动了神仙;李冰父子与水患斗,竟搞出都江堰那么伟大的工程;林县人民与缺水斗,竟创造出“人工天河”;三北地区的人们与风沙斗,竟筑起了令世界刮目的“绿色长城”……可以说,自古以来,“抗争”、“不服″,——才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主旋律。《辘轳》呢?《辘轳》有抗争精神吗?
我发现,建顺要表达的东西,还是藏的深了点。表面看,“悲苦″、“悲凉”、“悲惨”——通过那场大雪,既显出了它的“寒意”,同时,也掩盖了它“雪藏″的深意。它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漆黑一团、暗无天日的《悲惨世界》,而是安静的、在寒冷中煎熬的慢长日子,一种渐渐远去的苦涩,与一种悄然而至的幸福,象南辕北辙一样,两者的距离越拉越远。而沉浸在“幸福之乡”的人们,有谁,还会多看一眼被遗弃在角落里的废井和辘轳?有谁,还会关注它们曾经存在与否?有谁,还会在乎它们残存的痕迹象白雪一样,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苦涩的岁月渐渐远去,幸福的日子一天天多起来的当下,谁还在意我们的抗争精神消磨与否?谁还在意“精神不死″才是更持久的民族基因?而注入我们骨子里和血液中的“不死因子″,还剩多少?那些没有偿过苦涩滋味的人,又有多少能理解苦涩的生活和生活的苦涩呢?
那条缠成了圈型的井绳,还挂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仿佛在示意着我们:你们祖辈的生存,曾维系在我的身上……而那架仍屹立在井口的辘轳,尽管老了许多,但腰身还硬朗,亦在挑战井绳:来吧,老夫一息尚存,就不怕你多缠绕一次,摇吧,有本事把那苦涩都摇干净……
“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
建顺是幸运的,及时捕捉到这一瞬间。他要感谢那场大雪,帮助他完成了这幅难得的《辘轳》。他也没让我们失望,借着白雪的掩护,悄无声息地让我们作深入的思考,并且,他把这种思考,定格在了画面中有重量感的白雪上,让它长久地、静静地遮盖住不再锈蚀的辘轳,任寒风,吹也吹不散,任烈日,再也无法融化它。
2019年7月23日
作者:邓小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