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汉阳陵&二十四节气”之小雪话羊

一、小雪知多少

       1、小雪释义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2、小雪养生

      在中国北方,小雪时节,一般的人家都要吃涮羊肉。一般的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这个季节宜吃的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等;宜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

       提到了小雪节气养生第一佳品,涮羊肉,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汉的羊吧!

二、西汉时期的羊业

      1.西汉养羊业的发展规模
       从目前考古资料看,驯化后的羊以河南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山羊为最早,绵羊以内蒙古赤峰红山后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出土的绵羊为最早,后来的殷墟遗址中发现绵羊头骨,因而有殷羊的命名。羊的品种也发展为绵羊和山羊两大类。这时养羊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且对羊的区分更加细化,同时牧羊成为一个专职:还有专家认为夏的始祖大禹是游牧部落的牧羊人。夏商时期祭祀大典宰杀的羊、一次多达几百只。养羊也成为致富的重要手段。夏商周时期的丧葬.祭祀、生活中羊的身影无处不在。秦汉时,羊的饲养更加普遍。《汉书》中记载的楚怀王孙心在民间为人牧羊,后被项梁立为楚怀王;西汉大将军卫青年少时也放过羊;武帝时的卜式,因羊而富,后在上林苑中专为皇帝牧羊,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养羊方法,后人称为卜氏养羊法。

      国家养羊规模非常庞大,《汉官六种.汉旧仪补遗卷上》中记载“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择取教习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牺牲。”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时,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使其联络西域诸国,合击匈奴。这些以万计的牛羊为国家饲养。作为北方和西域的游牧民族,养羊数量以百万计。武帝时常惠和匈奴--战就俘获马牛驴蠃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史书中也记载西汉时期国家对有战功的军队奖赏羊酒,对西域归顺者赏羊酒,有重大庆贺赏民羊酒等等,这些都是很庞大的数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养羊是一个很发达的养殖业。

     从史书和竹简中记载分析,西汉时期对畜牧业比较重视,由中央到地方分层管理,中央由太仆的属官六牧师苑令管理全国的畜牧业,六牧师苑令又直辖有三十六所牧师苑,每苑具体由苑监负责管理,最底层具体负责饲养的管理者为啬夫。因此羊业的管理机构由中央代地方具体官职为太仆——六牧师苑令、丞——三十六所牧师苑监郎——啬夫。
       除这些机构外,还有皇家上林苑。上林苑中的上林主要职能是为皇家饲养六畜和各种珍禽异兽.上林中饲养羊也是一-项主要工作。武帝时期的养羊能手卜式,得到武帝的赏识,在上林中为武帝养羊。

三、西汉人生活中的羊

     羊的特点是“性温良、知跪乳之恩"。“羊”字在周代以后一直作为“祥”的通假字用。汉代人生活必须品铜镜中的吉语都用“羊”。中国文字中以羊为偏旁的多为表达吉祥美好的意思
     1.美食中的羊
     《说文》中说,羊在六畜中主给膳,即羊是古人的主食,所以“我将我享。维羊维牛。"《周礼.天官家宰》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徐、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茂。"有关羊肉的吃法记载很多,清代段玉载《说文解字注》中说“牛曰脚。羊日騰。豕日曉。皆香美之名也。”脉为肉汤即羹。汉时关于羊的美食更多,如羊羹,羊羹分不加佐料的纯羊羹和加佐料的羊羹,加佐料的羊羹有曼菁叶羊奠等;腊羊,在马王堆汉墓遣册中有腊羊的记录。腊羊是将羊皮毛去掉,经火火烘烤再晒成肉干而成;用羊肉、骨髓膏羊乳这三样可做成汉代烧饼或髓饼,饼肥味美。以上关于羊的美食是有明确记载和经过考证的。我们知道的只是一小部分,单从西汉马王堆汉墓遣册的记录了解,关于肉食的做法有十多中,有羹、炙、炮、煎、熬、蒸、烩、脯、腊、醢等。所以汉代关于羊的吃法既讲究又多样。

       2.西汉生活用具中用羊图案装饰
     为了表示美感和吉祥美好愿望,羊的身影还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图案绘画中。以羊为羊的图案装饰在西汉社会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建筑材料,到生活用具,再到丧葬用品,无所不包。

      3.交通工具中的羊及羊车

      羊作为交通工具,主要是骑,骑羊是北方游牧民族少儿练习骑射的一种方法,既用于实战又用于娱乐。羊身形小,练习骑术时不会有危险,适合少儿练习。

       总之,汉代的羊业和人们对羊的喜好达到一个高峰,养殖规模空前,管理机构由上而下组织齐全,食用方面也有了创新的种类,人们对羊的喜爱延伸到西汉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西汉对羊在品行上也加以赞美,墓葬中出土的陶羊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的情况。通过考古实物资料和史料印证,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西汉时期羊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四、阳陵陶羊

      西汉帝陵—汉阳陵出土的陶羊较多,说明羊在汉代和人们关系密切。汉阳陵陶羊均出土于帝陵陪葬坑和大臣陪葬墓中,种类为绵羊和山羊,数量有数百件之多。陶羊均为泥质灰陶,全身施彩。绵羊的颜色,可分为黑色和橙红色两种,身长0.41米,高0.44米。双耳略垂,腿细长,臀肥细尾。造型栩栩如生,山羊也为黑色和橙红色两大类,山羊身长0.40米,高0.25米。其躯体肥壮,短尾上扬,圆耳平伸,原有木角,已腐朽,在耳旁留有小圆孔。神情温顺自然,造型生动逼真雕塑工艺精湛。陶山羊分母羊和公羊。二者体型基本相同,母羊胡须较短。公羊胡须粗长。

       西汉的丧葬观念为“视死如视生”,大量陶羊出现在陪葬坑中,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养羊业、饮食、生活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为我们研究西汉人们赋予羊的一种崇尚行为提供帮助和佐证。

      摘自:石宁,《汉阳陵出土陶羊与西汉时期的羊》,《农业考古》 2015年04期。

 


作者:汉阳陵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