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开幕周期间,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邀请22位来自海内外著名的策展人、摄影评论家和艺术家开启关于摄影的对谈,为现场观众奉献了四场视觉与艺术、感触与思考的知识盛宴。
近年来,摄影实践活动在全球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聚焦于个体,集体或社会机构。 为质询档案馆作为真实事件和集体记忆的中间者作用,艺术家,档案管理人员和策展人都将收集和整理过去的图像作为他们工作的重点。 再语境化,并置和操纵旨在使观看者参与集体无意识的活动,从而引发对我们过去和现在的新思考。 照片的实质性和意义也同样面临考验: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人们可以前所未有地使用镜头进行图片生产和影像保存,我们正在重新发掘现在和过去的图像在技术革新中所丢失的影像记忆。
李枪的作品《我们的记忆为什么总是黑白》是利用出版的各种现成品杂志中的图像和文字,通过一种 “撕”的、破坏性的行为方式,将多种图像、信息予以纠缠与掩盖,形成了媒体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宣传与真相的关系形态,从而也产生出了一种新的遣词空间。“我的作品更多考虑的是现实事件和图像背后的信息。我们生活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去发现‘真相’背后的其他‘真相’。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在信息碎片化的情况下,可以重新构建一些有价值的图像。”
中国当代摄影中的真实、虚构与自传
主持人:
王欢 刘玗《停泊在车站的愚人船》、张文心《映射之地》策展人
嘉宾:
范西 《客厅》展览艺术家
李媛媛&阳芷倩 展览《喂,吸力小子!》策展人
彭可 《广场爱恋症》展览艺术家
屏控小姐 《无意识拳》展览艺术家
易连 《痴人说梦》展览艺术家
张文心 《映射之地》展览艺术家
抛开有关图像中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讨论(自摄影发明之初最典型的问题),中国年轻摄影师探索着以图像和叙事结合延伸出虚构故事的无限可能性——无论他们关注的是自我,艺术家的 创作环境或形而上的问题。 这次的对话将通过六位中国年轻艺术家与策展人们在面对虚构与现实结合的叙事过程中进行讨论,同时对所描述事实的真实性保持已见。
范西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客厅》。“整件作品是带有叙事感的线索的。在考虑‘摄影’和‘我’的关系上,我更倾向用一个完整的空间和路径来去构成我的作品。在空间上运用了一种错位的布置,地面和墙面是错位的,包括从入口开始半封闭半开放的设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我想以‘图像生成的过程’来完成这个作品,所以我把观众在整个空间的体验、光线、路径等全部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展厅中有一张关于客厅照片,看似是标准的客厅照片,其中却有很多东西以混乱时间和次序在移动,两扇窗外风景的时间是不对等的,和观众的视角也是错位的。整件作品想要塑造出一种可以生长的图像方式。”
主持人王欢:“艺术家进入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当我们面临一个抽象的概念时,如何用一个具象的东西去进入它。范西选择‘客厅’这样一种具象的空间,其实更加容易去想象,包括她如何用摄影的方式与现场搭建相结合,对客厅进行一种所谓“白盒子”式的还原,是对影像的一些颠覆的尝试。”
《喂,吸力小子!》展览的策展人李媛媛和阳芷倩在展览中将这个虚拟人物——“吸力小子”作为展览的主体,通过从“爱恋”资料库模型中随机抽取7个排除型样本的方式,在游戏主角(7位艺术家)与爱恋对象(“吸力小子”)之间折射出7种“拟社交”序列。 “整个展览都与‘虚拟’相关,因为整个展览就是以虚拟的人物形象作为展览的主体。我们邀请了七位艺术家分别制造和烘托与虚拟人物的关系,有情绪化的过程,也运用了一些方法论,生成了7个叙事系列,同时我们也做了关于策展方式和方法的尝试。”
彭可对摄影媒介下所表现的活跃状态的样貌,自我反省和心理效应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广场爱恋症》中,她的图像记录并揭示了当今城市生活中那些复杂共生的生态系统,人际之间相互依存的联结关系以及外部剧烈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潜在影响。“广场爱恋症”,顾名思义,一种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而产生的极度享受与迷恋感。对于在生活中一直经历着地理及心理上频繁变动的艺术家彭可来说,高速变化以及人流密集的城市空间给予了她丰富的感觉材料。她的图像记录与揭示了今天城市生活中的某种复杂共生的生态系统、人际之间相互依存的联结关系以及外部剧烈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潜在影响。
屏控小姐是这位观念艺术家多个ID中的一个。《无意识拳》是一次用图像来进行的观念游戏和对现实的反应,是对图像所包含的政治性以及对图像的思考或本能之下所产生的政治运用。“观念和行为和图像之间的密切关系,其实在艺术史上也是由来已久,比如超现实主义,曼雷、马格利特、还有杜尚老师都用图像开过玩笑,或者开过图像的玩笑。《无意识拳》是一次用图像来进行的观念游戏,和对现实的反映,是对图像所包含的政治性,政治性使用图像的思考,或者是本能。”
对谈:镜头背后的女性们
主持人:
何伊宁 策展人,2019年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奖评委
嘉宾:
曹斐 艺术家,2019年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评委
纳撒尼尔·盖斯凯尔 《回眸印度摄影:从殖民到当代》策展人
映里 艺术家,2019集美·阿尔勒艺术顾问及女性摄影师奖评委
露斯·勒巴特 摄影史学家,《发明的传奇-从防毒面具到洗衣机》展览策展人,2019年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评委
普西安玛拉·N 《回眸印度摄影:从殖民到当代》展览策展人,2019年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评委
今天的性别歧视在艺术和摄影中是什么样的? 女性对摄影和影像艺术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这次演讲将重点介绍来自中国,印度,日本和欧洲专注于镜头影像的女性艺术家所做出的贡献。
曹斐从一种去性别化的角度,与观众分享了从早期到现在10多年的创作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身份多元化,以及对这种身份的游移。曹斐提到,“我关注到现在很多年轻一代的人,Ta们选择了没有性别。很多年轻人觉得Ta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Ta的性别不是He,也不是Her,Ta可能在选择了中性的,甚至也不是中性,就是没有性别的状态。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天人类对我自己身份认同排除简单的二元区分,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
映里从自己不同时期的4个系列的摄影作品作为切入点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90年代在日本作为独立摄影师的创作,与荣荣相识之后的合作,以及孩子出生后的作品。映里谈到,同样的作品,观众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欣赏时所体会到的感受都会不同,所以作品所体现出的性别感或者说差别性,也是由观看者决定的。我们需要打开摄影所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也是一种超越性别或者多样性差别的挑战。
纳撒尼尔·盖斯凯尔策划的《回眸印度摄影:从殖民到当代》讲述的是19世纪印度摄影早期的历史。策展人为我们带来了关于策展方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或者是说是绕过了直接讨论艺术家作品(比如将女性以及作品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一种很不一样的策展研究和呈现方式,让观众去观看在印度殖民和后殖民时代摄影师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一种非常复杂的凝视的关系。“从摄影师的角度,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印度殖民化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通过镜头展现出来的。”
摄影史学者露斯·勒巴特为我们分享了她最近正在研究的一个项目,关于从1839年到1999年女性摄影师。她邀请了全世界各地不同的女性作者来书写这本书,并关注来自不同国际不同地域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我特别想做的,就是把全世界的优秀女性摄影师作品展现给大家,让她们能被更多的观众看到。我们作为女性,也为女性群体发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行动。”
普西安玛拉·N是一位多重身份的艺术家,从事过雕塑、摄影,同时也是导演、制作人,她的职业生涯一直以来是作为一个实践者,在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创作。她的作品在表演中通过挪用或者戏仿的方式回应了图像历史中女性的身份问题。在分享会上,她为观众分享了本次参展作品中许多创作的过程、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编辑:赵洁心
摄影:陈昕怡、肖瑞昀
录音整理:文梓涵、邢桓语
作者: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