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提香诞辰532周年之际,中国画坛有机会走近这位来自威尼斯画派的绘画大师,对这位集肖像、风景、神话和宗教主题之大成的关键人物致以崇高敬意,也渴望从他饱含真挚情感和溢满画面旺盛生命力的稳健笔调中,沿着明亮而富于变化的“光色语法”寻找绘画的内在生命和当下启示。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没有任何美学上的问题是他精湛而灵巧的笔触所不能解决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当世享誉盛名并流传后世的天才画家,也难逃444年前那场可怕的威尼斯鼠疫,致使巨星陨落,享年88岁。这与2020的境遇又是何其富有关联。令人欣慰的是,提香和他所留下的财富并未消失,亦如他那幅旷世杰作《天上与人间的爱》中的流云飘舞与彩霞飞渡,提香用热烈而富有生机的画面激励着后世。从威尼斯到北京,从意大利到中国,从历史到当下,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带给2020的礼物是乐观和人文主义的光芒,他以色彩映现人类的情感,温暖世界的心灵。
在提香艺术语义的氛围中,“光与色”构成了“中意艺术盛典:提香绘画大赛”的主调。来自意大利的提香艺术基金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联合主办这次从地中海连线太平洋,从卡多瑞接通中国的绘画盛典,不仅是对“文艺复兴”艺术真谛的再次重温,更是在21世纪“全球转型”的重要时刻,中欧艺术再续“来自马可波罗的礼物”前缘的行为自觉。
在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早在2019年意大利社会各界就开始期盼与中国各个领域的合作;同样中国方面也是十分盼望与意大利的友谊继续凝结为新世纪的果实。作为东西方两个具有最为悠久艺术传统的国家,中意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令人期待。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一直秉持全球视野与在地属性的关联,运用“中国油画本体探索与东西方艺术相互关照——靳尚谊具象艺术创作教学研究项目”,与“提香绘画大赛”形成互动,这在学术层面至少可以产生两方面的现实意义:
其一,通过在油画这个特定领域具有深厚积淀的意大利画家、艺术史家、博物馆和基金会的专家们凝结的“外国视角”,观看油画传入中国的百余年来当今新一代画家群目前所处的实况,以“意大利经验”为中国油画的本体探索形成“外部眼光”的回探与访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并总结油画在中国继续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中肯意见;
其二,在看画角度融入“意大利眼光”后,为中国的绘画和新一代画家们(他们中许多已是各大美院骨干教师,也有众多热爱绘画的年轻画家)搭建一个“全球性”的视角,从而促发中国的画家们不仅将“中国经验”介绍给西方,还将一种“观看眼光”提升到更为本体和全球的层面,从而对“作画”产生反作用力,更坚实促进新世纪中国绘画在“稳基础”与“合时代”两个方面都有所实质性思考,并汇流为创作方法论层面的启发,为中国绘画的发展逐步建立具有自我辨析和思考属性的内层机制。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油画家和教育家,靳尚谊先生早在1980年代初就多次亲赴各国的博物馆现场研究西方油画的原作,一方面寻源问道,一方面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可以说他是较早以国际视野和本体意识思考油画基本规律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靳尚谊先生在中国艺术发展多元纷繁的复杂历史进程中,保持了冷静而敏锐的视角,他多次提出要为中国油画补课的意见,并通过画室中的教学和学术讲座长期提醒年轻的油画家们不要仅仅迷恋在新风格模仿和引进的表层,更要以透视性的本质逻辑重视“绘画水平”的核心问题,为绘画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关键的意见。在中国社会进入“后高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此刻,曾经各种“新风格引进”带给画家的“短暂乐趣”已无法满足新一代画家群体的时候,绘画界才真正领会到靳先生提出的这个关键意见的现实意义。
在绘画的本体论与当代性都十分重要的艺术新阶段,艺术世界中出现了“新绘画”、“元绘画”、“后绘画”、“观念绘画”、“主流绘画”、“新学院绘画”等等不同的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事实判断,此刻的确在艺术史进程的脚步中不断涌出新的绘画议题。如果长期关注实践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往往汇聚了东西方相互关照的多层维度。不可否认,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在前一个阶段的不断引入和扩充丰富了新一代画家群体个人创作可供选择的方式,风格和形态已不是问题的全部关键。当下的状况是,画家们施展才华的路径多了,“工具箱”好了,希望出好画的愿望也强烈而自觉了。在更为广义的层面,如果以作为总体艺术家群体范畴的最宏观角度出发,如何做好每位画家各自的创作和探索,在画家自己选择的绘画路径中收获创造性的喜悦过程,并完成一张最后的“好画”,这个朴素的问题,已然是当今艺术家群体内心的最大公约数。也藉由此,这次以纪念提香为初衷的绘画大赛留给画坛的启发或许才刚刚开始。
当今,历史进入新阶段以来,面对突如其来与层出不穷的各类新情况和新问题,仍然需要保持“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既发挥“敢想敢干”的磅礴气概,又在实践中保持定力,把握规律。“2020”,已经成为全球一个“新词汇”,它对当下和未来意味着什么,正在引起普遍关注。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就如历史上的鼠疫和黑死病,疫情终将“历史化”,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不会终结,人类的进程还将继续,机遇和危机也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疫情继续产生威胁的此刻,人类不仅勇敢智慧,也比以往更懂得珍惜美好。如果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505年前提香所绘《天上与人间的爱》中的画面,如画所绘,艺术与爱可温暖世人,给人力量,让人类精神永生、不朽。
2020年“提香绘画大赛”落户中国,由意大利提香艺术基金会主席玛利亚∙乔万娜∙克丽缇和中国著名油画家、艺术教育家靳尚谊担任首席评委,评委会评委还包括艺术史学家、欧洲策展人伯纳德∙艾克玛教授,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刘刚教授,威尼斯画派与提香艺术研究专家马緹∙德普,中国油画家徐芒耀教授,卡多瑞碧切瑞博物馆馆长劳拉∙赞多内拉∙弗莱切尔女士,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教授和中国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明博士。由中意两国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经过严谨专业的评选,形成了本次以“追光合奏”为主题的学术邀请展以下两个单元的艺术家名单,分别是:
“评委会提名奖单元”参展艺术家:马佳伟、马轲、马晓腾、王晓伟、王滢露、石煜、付蕊、庄重、任哲、孙尧、孙逊、杨洋、杨澄、来源、肖进、吴银杉、何振浩、宋光智、张义波、张春华、张峻明、陈子君、林笑初、赵培智、钟剑秋、贺羽、袁元、栗子、徐志广、康蕾、蒋博宇、路昊、裴咏梅、翟欣建、霍友峰(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佳伟 圣托里尼NO.1 布面油画 80X65cm 2017
马轲 持芒果的女人 97x83cm 布面油画 2020
马晓腾《游泳池》布面丙烯50cmⅩ70cm2016年
王晓伟《山河春华图》10mX3.2m,丙烯,矿物质颜料2020年
王滢露 柯尔克孜少年的故事 60X 60 cm 布面丙烯+布料拼贴 2019
石煜 阿西西教堂 50x60cm 纸上油画 2019
付蕊 辛巳月甲寅日 80cm×120cm布面油画 2019
庄重 《山水含清晖之一》布面油彩 60x80cm 2018-2019
任哲 美术馆-2 80×100cm 2018年 布面油画
孙尧 《无地-黛安娜的休憩 》60x80cm 布面油画 2020
孙逊《春》,145x112cm,布面丙烯,2018
杨洋《迷墙》no.4 布面油画 2016年 175/195com
杨澄 无题05 布面丙烯 95×95cm 2020年
来源 《伊娜与她的小布偶》 布面油画 55.8×97cm 2019年
肖进《裸行人世间:如人饮水》80x120cm布面油画2010年
吴银杉 人物肖像 《牛满子》 布面油画.61 x 50 cm 2016年
何振浩《大河谷》布面油画 70cm-70cm 2018年
宋光智 《寻觅者 之十三》 木版 60x90cm 2002年
张义波《金色时节》布面油画180×130cm2017年
张春华 剧照 200X160cm 2019 布面油画
张峻明《木工车间》 布面油画 50x60cm 2015年
陈子君 万物生长 NO.4 布上油彩、丙烯 133X222cm 2018年
林笑初 《韩琪肖像·红》 布面油画 70×100cm 2015年
赵培智作品《春之声》210-300cm,布面丙烯、油彩2020年
钟剑秋《西藏赛马节》亚麻布,油画,120×80cm. 2010年
贺羽《女建筑师》 80x57cm 2018 布面油彩 2019
袁元《LL女士》布面油画140×100cm2019
栗子 躯干 70x60x15cm 综合材料 2018
徐志广《夜的海》布面油画,100×190cm,2020年
康蕾《2007自画像》坦培拉24×25cm 2007年
蒋博宇《Lost rivers》布面油画 200cm×360cm 2017年—2020年
路昊《梦回巴黎》布面油画56X80cm2005年7月至2006年11月
裴咏梅《灵通山-白云寺》布面油画 46x33cm 布面油画 2011
翟欣建《小提琴演奏家刘育熙》布面油画 132X97cm
霍友峰,《预言I》,锌版,49.5x39.5cm,2016年
“赛事奖项单元”参展艺术家:王龙生、王婉、王焜、叶海鸿、白冰洋、仝紫云、朱传奇、朱俊河、刘双、刘宇、刘丽伟、刘翠萍、安娜∙卡基米娜、许丹桂、李方东、李垚、李瑶瑶、杨世斌、杨金河、吴盛捷、吴强杰、沈嘉仁、张小龙、张忆周、张苗、张俊奎、张津浩、张垒、陈长海、陈宁、陈逸青、陈燕菲、苟中卿、赵沐熹、胡子超、费扬滔、姚起、袁伟、凌韵、高清声、黄见晗、黄东涛、覃超、程晓捷、穆力兵、鞠煜林(按姓氏笔划排序)。
晨雾-王龙生-油画-125x95cm- 2018年-风景
床-王婉-油画-30×40cm-2016-静物
静止-白冰洋-油画-120x90cm-2019年-动物
正月-白冰洋-油画-60x87cm-2019年-肖像
审视-仝紫云-油画-120x80cm-2009-静物
审视3-仝紫云-油画-110x80cm-2018-静物
沉思的男人-朱俊河-油画-76-146cm- 2016年-肖像
在圣保罗医院的安德烈斯-刘双-油画-35x50cm-2020-肖像
《汤老师》-刘宇-油画-66.5×96.5cm- 2020年9月-肖像
吉他和少女-刘翠萍-油画-95cmx120cm-2016-人体
《2020·水》-安娜·卡基米娜-混合媒介-101x65cm-2020年8月-其他
城市里的风景-许丹桂122 x 110 cm
《工作室一角》-李方东-坦培拉-60X45cm-2019-静物
《关于405》-李方东-坦培拉-60X45cm-2020-风景
沉默的犀牛-李瑶瑶-丙烯-80-80cm-2017年-动物
Hotel of Firenze-吴盛捷-油画-100×80-2020-风景
墙·生命-吴强杰-素描-42cm×40cm-2020年-风景
《雪醉一春影》-张小龙-丙烯-70cm-100cm-2019-风景
似水流年-张忆周-油画-100cm×138cm-2015-肖像
《与东巴文字对话之盼》-张苗-铜板画-25cm×30cm-2015-其他
长林风草-张津浩-木刻-95×62cm-2018年-风景
乌菲齐美术馆里的对话-陈逸青-油画-80cm×60cm-2020-肖像
the crow and stone-陈燕菲-油画-40×60cm-2019-动物
境No.2-苟中卿-坦培拉-75x100cm-2020年-其他
《隔之五》-赵沐熹-木板油画-150 ×180 -2018 年-风景
丛林-姚起-混合媒介- 52-62cm -2018-其他
《S·F肖像》-凌韵-油画-42cmX49cm-2014-肖像
Interior-高清声-油画-92cm x 92cm-2017-风景
Nuit Blanche-高清声-油画-92cm x 122cm-2017-风景
在工作室的自画像-黄见晗-油画-140x80cm-2019年12月-肖像
初雪-黄东涛-丙烯-85×95-2018-风景
面膜-覃超-油画-50×50cm-2015-肖像
Dans le 6-程晓捷-油画-130x160cm-2018-其他
《晚归》-鞠煜林-油画-120cm×70cm-2018-风景
本次邀请展作为中意两国学术交流的新成果,凝聚着从北京到威尼斯的真挚情感,也让中国的艺术家们得以更亲近感受作为人类共同经验的意大利艺术之永恒魅力。提香,作为“文艺复兴”光线和彩色的引领者,化作一束光,让我们在追光的合奏中走进彼此之间由爱和温暖积蓄的海洋里。
祝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王萌
2020年12月29日
关于作者:
王萌
王萌,知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策展委员会委员,大学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在核心期刊发表10篇论文,发表艺术评论50万字。
出版11本学术专著: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主编《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从现代出发》(副主编)、《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
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
其他策展作品还有:“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INK NOW:水墨形态”(威狮当代艺术中心)、“视界:抽象艺术的语汇”(四川省美术馆)、“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试验展\798站)”(北京798青研会空间)、“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领升艺术机构)、“‘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798北京名泰空间)、“开启与攀越——水墨现代性之路研究展”(潍坊博物馆)、“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代码视界——丛云峰作品展”(芳草地798空间)、“物状态——田园个展”(798山艺术空间)、“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纪”(今日美术馆,以学术指导形式整体策划)、“关注的目光——李洋水墨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安静的普陀山——陶娜:一次绘画行动”(普陀山全景+山门空间)、“叙述的语言——当代绘画推动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艺术空间)、“追光合奏——‘2020中意艺术盛典:提香绘画大赛’学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艺术空间)、“LIZI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Liquid Shadow——廖培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意味:刘刚”(深圳Lia艺术空间)和“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中国美术馆)等。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
Wang Meng was born in Shandong in 1983 and he is now based in Beijing. He i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at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a noted curator, an art critic, and a scholar of contemporary art. He received hi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degrees from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Art History and Art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He serves as a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member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nnual Art Critics Assembly, the academic secretary for the Mixed Media Paint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a member of the Curatorial Committee of the Beijing Artists Association. Exhibitions he curated have been named an Outstanding Exhibition in China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on two occasions, and the Best Beijing Exhibition of the Year by the Beijing Ministry of Culture on three occasions.
He has published eleven academic monographs.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theoretical work Museums as Inspirational Sites of Cultural Occurrence: The Proposal of a New Idea and the three experimental reports A New Context Derived from Ink, New Generation of Abstract Art, and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Painting Today. He was lead editor on three research reports, Image Study: The Logic of Presentation in the Ink and Wash Process, Concept and Language in the Painting Process, and The Working of Non-Figurative Systems, as well as the volumes Visual Paradise: The Artistic World of Yu Xingze, The Will of 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Opening the View Wider: The Ecology of Ink Painting Art, and Beginning with the Modern (deputy editor-in-chief).
His major curatorial projects were the Sishang Art Museum Lab Project, which included three exhibitio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Painting Today” (First Season), “A New Context Derived from Ink” (Second Season), and “New Generation of Abstract Art” (Third Season) (Named an Outstanding Exhibition in China in 2013-2014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he Zhengguan Art Museum Research Room Project, which included three exhibitions, “Image Study: The Logic of Presentation in the Ink and Wash Process” (I), “Concept and Language in the Painting Process” (II), and “The Working of Non-Figurative Systems” (III) (Named an Outstanding Exhibition in China in 2015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is other curatorial projects include “Beginning with the Modern: Fifteen Expressions by Fifteen Artists”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INK NOW” (See Well international Art Center), “View: An Abstract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Sichuan Art Museum), “Opening the View Wider: The Ecology of Ink Painting Art” (Weihai Art Museum), “Here and Now: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vitational & Sino-Korean Youth Art Exchange” (Korean Cultural Center), “Polygon: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of New Abstraction” (798 Young Researchers Association Space, Beijing), “The Will of 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798 Lingsheng Art), “’Crossing’ Pop Art on Broken Branches: Kim Jun-sik” (Mingtai Space, Beijing), “Developing and Surmoun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Ink” (Weifang Museum), “A Mysterious New Boundary: Zhang Yongxu” (Turpan Museum), “The Sight Code: A Cong Yunfeng Solo Exhibition” (Parkview Green Art 798), “Etats d’objets: Exposition de Tian Yuan” (Mountain Art, Beijing), “Visual Paradise: The Three Worlds of Yu Xingze” (Sishang Art Museum, Beijing), “Fold: The Art of Wang Taiping (1992-2012)” (Beijing Fine Art Academy Museum), “Menina: Wang Ningya” (Today Art Museum, academic advisor), “Eyes of Concern: Li Yang’s Ink Painting Exhibition”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Li Zi” (Visionarea Art Space, Italy), “Liquid Shadow: Liao Pei” (Visionarea Art Space, Italy), “Implication: Liu Gang” (Lia Art Space Shenzhen), and “Mutual Reference of Civilizations: World Images in the Context of Prints”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During the Year of Chinese Culture in Australia (2011) and the Year of Chinese Culture in Germany (2012), he served as a member of the curatorial teams for “A New Horiz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and “The Form of Formless: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Kunstwerk Carlshütte),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held in Canberra and Büdelsdorf.
作者:王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