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陆小曼,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她与诗人徐志摩的爱情纠葛,或者“民国才女”、“社交名媛”一类的身份标签。她被称为“徐志摩一生最爱的女子”、胡适称赞她是“北平城不得不看的一道风景”、她还是郁达夫口中赞不绝口的“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顶着这样名号的陆小曼,大概很难让人想象,她还是一名原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在我们感叹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往事之余,她个人卓绝的艺术才能不应蒙尘在闲谈之下。历经两年时间打磨出版的《曼庐墨戏——陆小曼的艺术世界》,便是希望透过整本画册收录的书画作品和文献,以及多位学者和后人的文字,让世人全面了解一个真实的陆小曼。
出身名门的陆小曼,18岁便精通英文和法文。爱好文学戏剧的她,曾翻译了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英国作家嘉耐德的《萤火虫》、《泰戈尔短篇小说集》等作品。她擅长表演京戏、昆曲,还是上海天马剧艺社的骨干。能歌善舞的她,在绘画方面更是成绩斐然。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陆小曼开始变得离群索居。在投入整理编撰徐志摩文集的同时,还捡起了画笔,拜贺天健、刘海粟为师,潜心学画、写字。于1936年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之后接连举办个人画展、画作入选全国美展,更是在1958年进入上海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师。陆小曼的绘画成就主要在于其不俗媚的水墨画,对清代王鉴尤为精研,她的山绘画风苍秀妍丽,轻盈细腻,充满柔情。
陆小曼 《黄山小景》 纸本设色
目前上海正热的展览“画院掇英——上海中国画院藏女画师作品展”,展出了12位已故知名女画师的作品,陆小曼即位列其中。
而在此之前,陆小曼的个展“曼庐墨戏——陆小曼的艺术世界”于去年11月在上海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原海关图书馆旧址)一楼展出,成为沪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前往,同名画册也于开展日正式发布。展览与画册上的“曼庐墨戏”,来自陆小曼的书房斋号「蔓庐/曼庐」。海上著名书画、金石家钱瘦铁(字叔厓)是陆小曼的师长。对陆小曼的诗文书画多有交流,曾以篆体为陆小曼的册页题有「蔓庐雅集墨戏」六字,运笔遒劲,气息高雅,上款“小曼大家”,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陆的推崇。画册封面上“蔓庐墨戏”即取自于此题字,意趣兼生。全书393页,收录陆氏后人收藏的部分陆小曼作品、同时代画家作品、文化名人的文稿文献等。
这本图册的红色底、金丝纹样的封面装帧灵感,源于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其赠予陆小曼的丝巾。这条极具孟加拉风情的金丝头巾,织绘了印度大象和荷花的图案,织工精美,颜色鲜艳,金丝华丽。陆小曼及其后人保存的丝巾年代已久,为了将头巾图案完美地呈现,设计师依据丝巾上的图案进行了重绘,才有了现在图册的封面。陆小曼保存的泰戈尔画像与丝巾
这本书在上海雅昌印制,为了尽可能还原金丝头巾的工艺质感,封面的衬布选用了一款“泰丝布”。布上的印刷,摈弃了传统烫金,采用了一种在书籍印刷中极少使用,而在复制韚丝唐卡时才会使用的的丝印金粉工艺。经过无数次的打版、测试和调试,终于成功地将金丝图案的光泽感在书籍装帧上得到了呈现。头巾除了金丝图案外,还有大量的金丝排布的条纹。同时,书本三面边缘滚金边,使得整本书的观感与金丝头巾更为统一。内页则选用柔软的纸张,与布面外封装帧完美融合,全书可完整摊开,外封红色元素贯穿其中。
“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些珍贵的文物编撰成册,用事实说话,让世人真正全面了解姑婆(陆小曼)的艺术才华。”“现在有关纪念姑婆的文章与书籍非常多,近些年来对徐陆爱情及姑婆的评价更是褒多贬少,但是作为陆小曼的亲属,并不希望姑婆的形象仅是借寄在徐志摩的光环之下,或者世人只关注徐陆爱情的凄美,我们更希望陆小曼原有的才华被世人所了解,对她的生平与过往有更公正客观的评判。”
民国以来,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号召下,女性开始走出闺房,步入学堂接受教育,甚至走出国门,接触更为广大的世界。她们在不同领域,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在自我与外界的矛盾与冲突中,一点点挣扎着获得自我的觉醒,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启示。像陆小曼这样的新女性,便为民国那一段纷繁动魄的历史,添上了崭新而明艳的一笔。一如祝君波先生在序文中写的:“她的画、诗、文以及广泛的社交,使她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时代的印记。”亦如文化学者淳子老师,在图册撰文的结尾写道:“历史是一幅浩瀚的长卷,上面有陆小曼的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