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疫情袭来,很多人被迫告别了物理意义上的博物馆,但我们割不断血脉深处的文化羁绊。每当瘟疫与战争的阴云逼近世界,我们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更需要回首往事,从尘封的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更需要从那些传承千百年、亿万年的器物中,寻找文明的星星之火。而我们也从博物馆中汲取信心和勇气,伤痛无尽,薪火不灭。
博物馆是警示器。灾难的遗迹,表露出历史的伤痕,战争的遗存,又时刻提醒我们,反思人类自身的渺小与荒诞。那些湮灭的岁月,正通过博物馆重现,告诫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再给遗忘一次提示。
博物馆是纪念碑。璨若星河的国宝,昭示着文明的沧桑变化与凝聚传承,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以更加具象的方式被梳理和呈现。文化的古老与多样,与他们多舛的命运共同构成丰富的历史基因,废墟和复建的波动中,再给重生一次纪念。
博物馆是见证者。无论幸福与创造、还是瘟疫与战争,博物馆都温柔地凝视着我们,把我们视若珍宝的、弃之如敝履的都收纳其中,再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发掘,抖落历史的尘埃,探究文明的密码,让我们在恐惧中得到慰藉,在迷茫时有勇气面对未来。
这,就是博物馆的力量。
▍瘟疫,博物馆里存储着至暗时刻的记忆
几千年来,人类不断与各类传染疾病作斗争,天花、鼠疫、霍乱、非典、包括此时此刻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每一次与传染疾病的斗争,人类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黑死病”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远不能抹去的记忆,它如同死神一样带走了一多半欧洲人的生命。
在德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这样一件造型奇异的服装,它出现于1650~1750年,那时正是“黑死病”的爆发期。
看到这件藏品,我们会联想到许多游戏中“鸟嘴医生”这一诡异的形象。他们身穿黑色长袍,手持一根长木棍,头戴一顶黑色宽檐帽,将整个头藏进去。长嘴的猛禽造型,覆盖着佩戴者的口鼻,鸟嘴长度可达到30厘米,长嘴两侧靠近鼻子的位置有两个孔,这样阴森恐怖的外型让人不寒而栗,很多人认为他是瘟疫和死神的象征。
《第五人格》游戏中的鸟嘴医生
“鸟嘴医生”的确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之所以有如此怪异的装扮,也是受时代所限。“鸟嘴医生”出现在鼠疫横行的中世纪,黑死病横行欧洲大陆,给世界造成7500万人死亡,欧洲人口锐减50%。
英国 Welcome Collection 博物馆的藏品
黑死病传染性极高,为了治病救人,医生们天天接触死神,成了当时的高危人群。法国一位叫查尔斯·德洛姆的医生发明了一套防护服,来保护医生,减少黑死病对医生们的传染,“鸟嘴医生”就此问世。这套防护服是用浸过蜡油、羊脂的油布制成,从头到脚将医生紧紧包裹起来,巨大的鸟嘴面具里放着棉花和一些香料,帮助过滤医生吸入的空气,手中长长的手杖是他们用来接触病人为患者看病的工具。
这套防护服显然没有办法抵御黑死病,“鸟嘴医生”的死亡率也很高,只要是他们出现的地方,必然会有瘟疫和死亡降临。他们除了为患者治病,还帮助患者立遗嘱、做心理疏导,解剖和掩埋尸体等活也都是他们来做。在他们的身上也有了“死亡”、“黑暗”、“恐怖”的印迹。
1910 年的水彩重制版,英国 Welcome Collection 博物馆藏品
“鸟嘴医生”作为人类与瘟疫抗争的一线人员,是与病魔斗争的逆行者,是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见证者。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些形象时,除了觉得他们神秘外,更多了一份敬意。
随着医学的发展,“鸟嘴医生”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静静的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中,为我们记录着这段黑暗恐怖的历史。还有很多以瘟疫为主题的展览,帮助我们认识了解人类与瘟疫抗争的历史,告诫人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史为鉴。
▍博物馆也记录瘟疫中的人性之光
同样是黑死病,在曼彻斯特有一座亚姆村瘟疫博物馆,它为后人讲述着17世纪亚姆村人与黑死病抗争的故事。
亚姆村瘟疫博物馆
亚姆村位于英伦半岛南北接壤处,1665年的一天,村里的裁缝接触了来自伦敦的一些布料,因布料中携带了病毒,导致裁缝一家被感染,黑死病因此席卷了整个小村。
人类面对瘟疫时很容易因恐慌而失去理智,但这里的村民却为了阻止黑死病蔓延,理智地选择了自我隔离。牧师威廉姆·莫泊桑和村民们在村子出口筑起了石墙、立起了界碑,禁止人们出入。被感染的人们自觉带着食物封闭隔离到地窖中,但他们再也没能从地窖中走出来。随着病毒不断的扩散,村子里的死亡率不断上升,最终仅有344人的小村庄,只有70人侥幸的活了下来,而且70人中有33人是孩子。亚姆村的村民通过自我隔离,用生命保全了英国北部的其他地区。
亚姆村瘟疫博物馆
“走的话未必能活,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话就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们愿意试试,因为善良需要传递下去,后人们要记住善良。”这段话是牧师威廉姆·莫泊桑当时留下的,刻在了亚姆村中央空地的纪念碑上。
亚姆村瘟疫博物馆
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空地上还立着许多墓碑,矿工莱德写给女儿:“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医生写给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他们将勇敢和善良传递给后人。
“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以勇敢的牺牲精神,拯救了后来的人们。”这是亚姆村瘟疫博物馆一块牌匾上的话。
如今的亚姆村早已恢复生机,亚姆村瘟疫博物馆不仅为后人讲述了当年感人的故事,将善良传递下来,也通过相关文物展现了他们在灾难后是如何振作起来,恢复生产和生活的。
世界各地还有很多博物馆将人类与瘟疫抗争的“记忆”留存了下来,用博物馆特有的方式守护着人类的智慧、经验和教训,给后人以警示和启发。
▍博物馆的伤痕,见证战争的残酷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除了瘟疫就是战争。在战争中,博物馆也成为了炮火下的牺牲品。很多文物被大肆地掠夺、毁坏,甚至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都随着战争永远的消失了。
“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每个人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声巨响,屹立了上千年的巴米扬大佛瞬间化为灰烬。如今,空荡荡的洞窟犹如巨大的伤疤,向阿富汗和国际社会提供着历史的警示。
巴米扬大佛废墟
提及阿富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战争,它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区之一,长期处于战火中。其实阿富汗是一个拥有4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它历经一个又一个的鼎盛王朝,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交汇点,被称为“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更有学者赋予阿富汗“亚洲之心”的美誉。
金冠 黄金 公元25-50年
这件精美的金冠就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它出土于2000多年前“黄金之丘”蒂拉丘地遗址的六号墓,出土时还戴在墓主人头顶上。它由六部分组成,是可以拆分的,基座是一圈装饰着六瓣形花朵的带状环,五棵树是生命之树,立在花环之上,有四棵树上还站着张开翅膀的大鸟。金冠全部由薄薄的黄金片组成,可以想象它当时戴在金冠主人头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除了“金冠”,下面这些精美的文物也都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花形发饰 蒂拉丘地3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
蒂拉丘地出土的圆形徽章 金
神人驭龙吊坠 蒂拉丘地2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石榴石、青金石、玛瑙、珍珠
公羊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
长袍颈饰 蒂拉丘地5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石榴石、黄铁矿
门下女子饰板 贝格拉姆第13室 公元1世纪
女神雕像 贝格拉姆第10室 公元1世纪
彩绘高足杯 贝格拉姆第10室 公元1世纪 玻璃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建于1919年,曾拥有10万余件珍贵文物。这座博物馆靠近地标性建筑达鲁拉曼宫,在战争中,很多炮弹打偏后就会落到博物馆中,使博物馆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993年,一枚火箭击中了博物馆的屋顶,许多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也被摧毁,人们乘机盗走和破坏了许多文物。“据1995年统计,70%的藏品被盗。剩下的30%展品中,许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紧那罗水壶 贝格拉姆第13室 公元1世纪 陶
骑海豚的丘比特扣饰 蒂拉丘地2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
心形饰 蒂拉丘地2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 绿松石
勇士纹扣饰 蒂拉丘地3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
经历战火的博物馆远不止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这一家。
埃及著名的马拉维国家博物馆在战争中惨遭洗劫,博物馆千余件文物毁损、丢失。
战争中的马拉维国家博物馆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十一大博物馆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原馆藏近30万件珍贵文物,但因战争遭到抢劫者的洗劫和破坏,大量文物丢失。巴格达博物馆和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国家博物馆也在战争中惨遭破坏。
而对于我们而言,离我们最近的,也是最熟悉的,莫过于八国联军掠夺圆明园了。1860年皇家博物馆圆明园被劫掠、焚烧,大量瑰宝流落国外。大火不但焚毁了一座旷世名园,对人类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破坏。
在一次一次的战争中,人类失去了博物馆,失去了对历史的记忆。“文物是一个国家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一个民族古老文明的形象载体,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血脉。”战乱对于文物的破坏是永久性的,是无法弥补的。战后博物馆的恢复也是漫长的,即使恢复开放,也将永远留下战争的印迹。
▍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
“战争简直是人间地狱。失窃的不仅仅是成吨的文物,还有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在阿富汗的小孩连本国的民歌都不会唱了,怎样才能重拾往日的骄傲呢?”这是阿富汗珍宝展的负责人希伯特,在决定让文物“流浪”海外时曾经说过的话。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生活都无处着落时,仍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已关闭的博物馆内,将大量文物秘密转移到安全区域保护起来。2003年,当人们以为已经永远失去这批宝藏时,它们在总统府地库中被重新发现。
被炸后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为了不让这些文物像巴米扬大佛一样被毁掉,他们挑选了231件(套)珍贵藏品,决定将这批文物送出阿富汗。于是,阿富汗的这批文物以全球巡展的名义,开启了长达14年的全球“流浪”。
故宫博物院 浴火重生: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特展 海报
这些文物在世界各地“流浪”了十多年后,在2017年3月,故宫博物院“接待”了这批特殊的文物。举办了“浴火重生: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特展”。按照原计划,这批文物在故宫展览结束后将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展出,但因意外,展览被取消,这批文物被迫要回到战火中的阿富汗。
听到这一消息,很多网友纷纷@自己省内的博物馆,希望可以帮帮这批在外“流浪”的文物。
经历过战争的中国人比阿富汗人民更要明白文物对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性,不能让文物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中国人经历过的苦难,不希望在阿富汗重新上演。
于是,我国的文博机构协商后,决定在国内各大博物馆开启巡展接力守护,并表示“如果我们没有找到展览地点,会在国内的一个博物馆里进行暂存,同时照样会向阿富汗方面支付借展费用。”“借展费用绝大部分都是支付给阿富汗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阿富汗这批文物开启了它们在中国长达三年的巡展。
敦煌博物馆 丝路秘宝: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品展 海报
2017北京故宫的“浴火重生”展结束后,敦煌博物馆第一个拿起了“接力棒”。他们在展览的推介中写道:“这是一场国际接力,如同这批国家宝藏的考古发现一样:无数仁人志士和学者,超越种族和宗教分野,不遗余力甚至付出生命,让人类文明的遗存不被野蛮扼杀,使我们重新看到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看到战乱带来的创伤,看到和平、友谊、共享和希望!”
接下来这批文物在成都、南京、郑州、深圳、长沙、香港、清华大学等博物馆成功巡展,共同守护着这批颠沛流离的文物。
各地巡展海报
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多展一阵,等局势好了再还回去。”“我们也曾经历过这一切,所以我们知道这背后的痛苦和屈辱。”
在2021年11月23日,故宫博物院的官网还公布了《关于共同推动保护阿富汗文化遗产的倡议书》,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内的22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发出《倡议书》呼吁:“在阿富汗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之际,本次倡仪致力于更好地保护阿富汗的文化遗产,增强全世界对阿富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关注,进一步促进阿富汗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让世界遗产能够作为人类文明的无价见证永世留存!”
《关于共同推动保护阿富汗文化遗产的倡议书》
如今这批国宝已安全回到了阿富汗,全球巡展让人类文明的遗迹得以保存,“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愿文物们不再颠沛流离。
在新生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石碑上镌刻着“文化存 则国家生”,石碑上的裂痕记录着战争给博物馆带来的痛苦。
镌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标语
▍结语
战争和瘟疫是冷酷和恐怖的,从生理和心理上摧残着人类。或许我们在平时并不太关注这些安安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但当我们亲自靠近并深入了解这些文物时,它们所散发出的力量让人震撼。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史册,是有温度的、是博爱的,是充满力量的。“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作为无可比拟的发现之地,博物馆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并让我们敞开心胸接受新思想。”
“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它是包容的,是开放的。虽然因为疫情很多博物馆无法正常开放,但我们相信等疫情散去,它依然会张开双手迎接每位观者的到来,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来自博物馆的力量!
注: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王丽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