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家周陋之无疑是充满矛盾的,外表粗犷而内心细腻敏感,因经历坎坷觉得人性复杂却又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和老友们喝酒写诗侃大山,却又在独处时冷静而理性地处理每一个色块和每一根线条。有挣扎,有改变,不变的是他在为人为艺上对于极致和纯粹的追求。
2022年5月28日,2022影响未来艺术嘉年华—“周陋之油画展”在步步高梅溪新天地·梅溪书院L3梅溪展厅开幕,展出了艺术家周陋之在2020年至今创作的新作31幅。这是继2017年的前行美术馆个展后,周陋之再次举办个展,从这五年中创作的100多幅作品中挑选出最能代表他全新面貌的作品展出。这个展览因此被称为“焕新展”。
展览现场
被打开的一扇窗
此次展出的作品均为2020年以后的创作,都是在疫情期间产生。与以往表现西北山水不同,作品主题既有表现家庭生活,也有对往日游览过的西藏山水的追忆。
因为疫情原因,周陋之一直保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极其规律:早上在小区楼下的面馆吃一碗面,然后去学校,中午回来吃午饭和午休,下午再去学校。学校有一间属于他的工作室,除了上课就会在工作室画画。疫情防控最严的时候也没有落下过一天,一天扫码三次。即使遇到寒暑假,他仍会坚持每天到学校工作室“打卡”。
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该画些什么。
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周陋之尝试画过一批黑白山水图,他想用极致的黑白来凸显西藏山水极致的美。连续创作3年后,周陋之接到了来自朋友们的关心:“他们还以为我心理有什么问题。”也有朋友建议他做些改变,周陋之认真考虑之后接纳了这个意见:“能指出问题的朋友,都是真的朋友。”
艺术家周陋之(右五)与开幕式嘉宾在“陋之先生的被子”前合影
家里的一扇窗为周陋之的创作打开了一扇窗。
“那天我吃饭喝了点酒,抬头一看家里的亮窗有点不对劲,原来被晾晒的被单遮住了,感觉非常有意思。我就尝试画了一张,觉得非常漂亮,然后又连续画了两张。”这三张画的颜色来自于三原色,非常纯粹,薄而亮。周陋之本来要取名为《陋之先生的被子》,却被妻子阻止了,改为了现在的《暖春》《立夏》《初秋》。
“我一边画就一边琢磨,就是想要把画画得薄一点,用了大量的稀释剂,然后让颜色变得单纯。油画的表现手法有很多,一般给人印象是非常厚的。我就想反其道而行之,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人总要不停改变、探索。”
在画被单之前,周陋之已经通过那扇窗观察楼下那片草坪很久了,完成了好几幅以草坪为主题的作品。一片草坪,一条马路,旁边还有一排工棚,都变成了他作品中的一条线和一个色块。
被提炼的具象
此次展出了许多以西藏为题材的创作。西藏是周陋之最喜欢的旅游地,曾经多次入藏,最近一次是2019年。原本打算再去一次,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作品《天空之寺》是本次展览的第一件作品,与前言并置
展厅入口的第一张作品《天空之寺》就来自西藏印象:这张以明亮的黄色为主色调的作品,画面上有一条细细的线,打破了构图的同时,还与画面的宁静达成了高度契合。
“西藏空气里没有尘埃和水汽,就像是在一个真空里,包括寺庙中的棕黄、喇嘛红等所有的颜色都非常纯正。”周陋之介绍,那条线其实是寺院中的经柱,在太阳的照射下将影子投射到寺院的院墙之上。虽然时隔多年,他依然被那一根细细的影子而情绪激动。
周陋之坚持旅游的时候不写生:“这样就不会被图像束缚住。”他将所有的形象凝练成一条平静的直线,或者是一个明亮的色块。画面理性、简洁、干净,很多人都以为他在进行抽象创作,周陋之否认这种说法,他的作品只是对具象的高度提炼。
观众在展览现场
周陋之越来越喜欢马蒂斯:“之前我很喜欢马蒂斯的素描,他的素描画得很轻松,不坚硬,有型但是人物感觉很自由。现在我喜欢他的每一个时期,特别是剪纸。造型和色彩运用得非常好,用一张简单的衬纸,效果一下就出来了!”朋友送了周陋之一本罗斯科的画册,这是他第一次认真了解罗斯科:“单看素描就觉得,他的造型能力太强了!第二年我自己买了一本罗斯科画册,才发现罗斯科早期时候的造型就已经相当厉害了。抽象对于造型、色彩和力度更为讲究。是不是有抽象思维的人才能画出抽象的作品?但是我不属于抽象思维的人。我做事也不是那种数学家、哲学家的抽象风格。”
安静的画面
在朋友眼中,周陋之是一个相当随意且洒脱的人,他的艺术之路颇为传奇。
周陋之,196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下过乡,做过木工,进过工厂,198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当了三年老师之后,他辞职接管了家里的摩托车修理店,一干就是十年,因为出色的手艺和良好的声誉成为了朋友圈里最早的那批“万元户”,请客喝酒吃饭相当豪爽。2001年,周陋之经人引荐再次走上教师岗位,成为长沙大学附中一名美术老师。
在十年修理摩托车的时间里,周陋之并没有放弃绘画。他在开店的第四年重新拿起了画笔,开始了纸本上的探索:“我一直想要在画面呈现安静。”
周陋之作品中有明亮的块和平静的线
周陋之并非生来安静。当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热血青年开始考虑如何安静,这怎么想都不太正常:“一个人开始思考产生变化或者已经变化很大,肯定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一定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在大学时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变得安静,而且对一些热闹的人和事保持距离。”
在六年的时间里,周陋之与水平线相伴,没有老师可以指导,独自摸索前行:“白天修摩托车,晚上画静物素描,有时候一个月也画不了一张。那时候单纯地想保留一点火种。”老师钟以勤和母亲给了他来自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回到教师岗位后,周陋之开始用色彩。他将对色彩的敏感归功于老师钟以勤的影响:“钟老师画画都不打底稿,将颜色调好之后就直接上画布。钟老师是吴大羽先生的学生,钟老师后来在创作中深受老师影响,那种对于色彩的把握和感觉后来也影响了我。”
这两幅作品明显带有早期风格
周陋之想把色彩画得丰富一点,让颜色内敛一点。这种画法对颜料的要求非常高,对画家本人的要求也很高。看上去薄薄一层,其实经过了反复涂抹,每一张都在几十遍以上。大多时候,周陋之会在同一个时间段多幅作品创作。画得差不多了,就暂时放一下。过段时间翻出来看看,是否有修改。青绿山水、黑白山水等系列,就这样先后产生。
干净的无人境
从2014年举办首次个展后,周陋之先后举办了数次个展,并参加了一些群展。除了做展览,周陋之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但是他的创作没有停。
这两件作品中的线条,几乎在同一水平线
策展人彭君尧在开幕式致辞
这个展览筹备时间长达五年,策展人彭君尧见证他的不断变化:最开始看到的是2019年和2020年创作的黑白山水,后来每次去都能看到新的变化产生,最直观的就是颜色变得丰富,除了以前的蓝色和绿色,现在出现了高纯度的红色、粉红和黄色。彭君尧在布展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将艺术家的两张作品拼接在一起,不同作品中的两条线居然出现在同样的位置,看上去也非常契合。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袁霆轩在开幕式上致辞
而对于这种变化,学术主持袁霆轩认为,很难按照惯例将周陋之的作品清晰地分为几个阶段,因为作品的连续性非常强,而且作品里的那份干净也一脉相承。他对周陋之的工作室印象非常深刻:非常干净,所有画具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上满满的稀释液也摆放得井井有条。这种干净与周陋之的画面可以找到共通点。周陋之的作品中鲜有人的形象出现。袁霆轩认为,所有的风景画都是艺术家本人,无人境就是个人境。
在粗犷的外表下,周陋之有一颗敏感而诗意的心。他极其喜欢“干净”,画面干净,画室干净,为人处世也讲究“干干净净”。周陋之很喜欢西藏,言语中多次提到那里很“干净”。在西藏的旅行中,周陋之和妻子跟着转山的人一路前行,后来实在跟不上就坐在旁边休息。看着转山的人从身边走过,周陋之不自觉泪流满面:“就像那种被打开的水龙头,眼泪像自来水流出来,一直流了很久,怎么关也关不住。不是因为缺氧,就是觉得内心的某个地方被触动了。我没有信仰,但是有自己的坚持。”
在长沙砚瓦池长大的周陋之,被同在那一片老城区长大的左汉中形容为“没有巷子气”。一个朋友的分享也让他思考神奇的血缘关系:“有人说从作品看,我不像湖南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审视过这个问题。后来一想,我可能真的不是湖南人。我的祖父是从江苏迁到湖南。我觉得他讲得还是有点道理。血缘就是很神奇。”加上父母管束严格,周陋之虽然调皮但是底线分明。
创作中的周陋之在学校工作室
将开启的新生活
这个展览也标志着周陋之的艺术事业迎来了一个新起点。上个月,周陋之从工作20余年的教师岗位上退休,去年置下的新工作室已经交房进入装修中。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在两个月后带着他大大小小的数不清的作品搬入“新家”。
在展览开幕前夕,周陋之剪掉了多年来极具个性的长发。一场展览,为他即将开启的新生活添上了满满的仪式感。
周陋之憧憬着:“我以后的人生估计就是在那间工作室里度过了。”他对今后的创作不做规划,“这种阶段性创作不在我的计划之中。艺术家的创作是一条线,很难提前做规划和计划,想到就做下去了。”在风景创作之余,周陋之还创作了很多静物、花鸟的作品,与风景系列的绘画语言和方式完全不同。
在策展人彭君尧看来,周陋之初心不改、不断求新求变的艺术人生,正好展示出湖南艺术家的特有气质,从而成为了继去年“空行”参展艺术家李知宝、常岩、刘峰之后,被影响未来艺术嘉年华推出的又一位被挖掘和隆重呈现的湖南在地艺术家。
“影响未来艺术嘉年华每年都会关注到湖南本土艺术家的发展。最近三年疫情对艺术行业影响很大,但我们从未停止和放弃。这时候的大众更需要艺术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和美的启迪,艺术家更需要交流展示的平台,将他们的精彩作品与更多人分享。梅溪展厅将在步步高集团的引领下,不忘初心,为推介湖南本土艺术家、为大众带来更加多元的艺术文化滋养持续地做出我们的努力和探索。”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