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来自岭南水乡的艺术家钟雪梅,以平实厚重的笔触,扎根生活的深层感觉,为我们带来具有南方厚土情怀的如诗画作。
钟雪梅作品中最吸引人的是对当地风情景致的人文表达。风景不单是风景,更浸润着艺术家对此方水土深刻的理解与情感。在她笔下,无论是拔河、龙舟、渔耕,还是骑楼、古树、老街,平常的现实与她的丹青热梦交织,此中情意便显得深邃悠长……
正如岭南水乡画派的创始人叶其青先生对钟雪梅的评价:“猎奇之景,纵无情而或可还有‘冲击’;平常之景,则实赖对景之熟、用情之深方可成章。雪梅的创作实践都很实在地诠释了这一规律。”
图 | 钟雪梅外出写生
DIALOGUE
Q =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A = 钟雪梅
Q1:请介绍您的艺术经历?
A: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很喜欢绘画,总喜欢在老师教的图画里添加东西,老师教画一台电视机,我就在荧屏里添只白天鹅,并把外壳涂上木纹,老师教画一个茶壶,我就把铅笔盒上的熊猫吃竹子图案照样画上去,还沾沾自喜地拿去跟同学比拼。父亲知道我喜欢画画,就在我小学二年级时,让我跟着一位曾在电影院从事美术工作的退休张姓老画师学画。张老师爱画画,爱养鱼养花,爱画画的孩子们向他请教,总能得到他的耐心指导。
每逢星期天我就把平时临习的画作交给张老师点评。那个时候是自由发挥,喜欢什么就画什么。我在张老师指导下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获得我的首个绘画奖励。那就是“小学三年级一等奖”,别看这“小儿科”的名堂简直微不足道,却大大鼓舞着我。
《抗衡》
108×72 厘米
1991年
初中三年级,张老师对我说:“镇里有一群热爱画画的青年人,由叶其青老师带领,画得很好,现在把你推荐到更大的场面去学习吧。”
张老师指的是八十年代初由叶老师带领的“容奇青年美术组”,即现在的“容桂美术协会”。在张老师的引荐下,我认识了叶老师,并加入这个美术群体。叶老师把他的作品拿给我们学习、临摹。教我们从简单的线描速写入手,带我们去写生实践。记得那个年代,出一趟广州不容易,但叶老师经常带我们去看展览、逛书店,让我们开阔视野增广见闻。在这个艺术殿堂里,我认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在成长路上,不单懂技艺,更懂得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获益良多。
《一池春水半是云》
110X96 厘米
1994年
叶老师因材施教、以身作则,几十年如一日笔耕创作,既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勇毅,亦有严谨治艺、厚积薄发的专注与坚守,这些都深深感染着我们这一群美术爱好者。我在叶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高中三年级便取得可喜成绩。1986年参加芬兰第七届国际青少年艺术比赛获得金奖,这令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坚定要在艺术道路上继续钻研。
自八十年代初加入容奇青年美术组至今,度过三十几个寒暑,只为执着一份丹青梦,这里有许多欢乐的记忆,有许多为了追梦而付出的汗水、坚持拼搏留下的烙印。
《香泉》
81X92 厘米
1991年
我生长在一个草根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机械检修工,母亲是一名电焊工人。在成长求学的路上,父母亲给了我不辞劳苦的关心照料,为支持我学艺,更是倾注了他们太多的期望与精力。由于水乡画创作的重要元素是需要长期在塘边田头郊野写生才能把握,所以往往要把画架搬到写生现场,三尺或四尺斗方的画作还能凑合,但对于创作四尺以上的画作就存在局限。父亲为了支持我的绘画梦,将自己足以徒手设计、组装自行车的看家本领,用在了画架及画具的改造上。可以说,在我的每件画具中,都浸润着父母亲的手泽与汗水,饱含着亲情的热度。
除了家庭对我绘画的全力支持,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更重要的是感谢一位恩师——叶其青老师。
《大海的故乡》
188×143 厘米
2021年
Q2:您的作品主要表现岭南水乡的风景,在您看来,家乡的人、习俗、景致有何特点?您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
A:从小生长在岭南水乡,这里有我儿时的记忆,青春的梦想。家乡的景物特别亲切、熟悉、可爱,正是动也情,静也情。在这里打拼多年,注入了多年的感情与岁月。为了继承和弘扬岭南水乡画这特有的文化品牌,我把全身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里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这里,我是一位视绘画为终身事业的追梦者。
《松桂里》
91x108 厘米
2010年
无感情的艺术品是不会打动人的,我怀着对这片故土深厚的热爱去表现景物。这当中也需要讲究画面的审美情趣、笔法技巧,这取决于画者的文化修养、内涵、价值取向和对当下现实的思考与判断。
有论者说,外地人就画不出这样的水乡,我认为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外乡人初来乍到,对这方水土当然不会有多少感情与生活积淀,画出来,也多是浅表印象,缺少厚度与温度。但当他在这里生活若干岁月,真真正正地将感情融入的时候,作品的表述,或许会大为改观吧!
《沧桑砥柱半江桥》
180x98 厘米
2016年
《上清湾》
220X98 厘米
2009年
Q3:您的作品风格既厚重严整,又具备传统中国画的雅致,接近生活,给人亲切感。您认为作品会反映艺术家的性格吗?能否谈一谈自己的审美偏好?
A:人的个性品格会流露在作品中,或者可以成为作品的底色,但我认为,随着后天修养的提升、阅历的积累,会渐渐地丰富作品的内涵,超越本性表现的范围。最早的时候,那原来的底色是有影响的,比如个性不拘小节的,有可能作品就大体大气,没那么琐碎,但后天的学养积累、艺术实践,有可能更大程度地体现在作品中,这部分才是主色调。
我的作品比较注重写实,偏重于用比较朴素的语言来表述眼前的景、心中的景。我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未完善的地方,我正在探索更能表达心中景的手法,持续地实践。
《筛香》
145X169 厘米
2004年
Q4:多年来从事艺术创作,您是否形成一些根本的创作看法与观点?
A:多年来从事艺术创作,我觉得画一幅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人云亦云,作品是从生活中得出来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以我更倾向于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以大自然为师,与大自然对话这种实践。
《老墟》
139X96 厘米
1992年
Q5:您一天大概会花多长时间在艺术创作上?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兴趣爱好?
A:除了应付一些日常的、突发的活动杂务外,一天大概花四、五个小时进行艺术创作,平时也喜欢侍弄一些花草,也喜欢下厨,为家人做点可口小菜就好开心了,可惜事务繁琐,也没多少下厨的机会。
《古榕风》
98X90 厘米
2006年
Q6:您认为艺术家应该如何提升自己?
A:不断去实践,但一定要尊重两个老师,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现实生活,尤其是后者。早有前人总结: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既要学传统,也要在现实里面找出一些新的观念和新的语景作为绘画的表现手法。
叶其青老师常说,出好作品,作者应努力做到“三厚”——感情厚,学识厚,技法厚。我希望能从这几方面去努力、去积累、去提升自己。
PROFILE
钟雪梅,1969年生于广东顺德。自幼喜爱画画,以饱满的对家乡风物挚爱之情,状写身边景物,长期以来坚持美术创作。作品曾在国内外展览入选或获奖,并在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1984年加入容奇画会,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钟雪梅画集》《乡土情怀·钟雪梅画集》。
艺术履历
1986年《神农尝百草》入选“第七届国际青少年绘画展”并获“金奖”
1988年《村桥》入选广东省“绿化广东作品展”
1991年《香泉》入选广东省“南粤城乡作品展”
1991年《抗衡》入选“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作品展”
1994年《一池春水半是云》入选“广东省庆祝建国45周年作品展”
2002年 出版《钟雪梅画集》
2005年《筛香》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
2005年《桃园春晓》入选“御林军杯·广东省女子美术书法展”
2005年《春潮急》入选“2005广东省体育美术作品展览”
2008年 举办“水乡风华”钟雪梅国画展
2015年 出版《乡土情怀·钟雪梅画集》
2018年 举办“乡土情怀·钟雪梅国画作品展”
2018年 《晓圃清秋》入选“《融》(多伦多/温哥华)顺德海内外书画名家展”
2021年《花照一村明》入选“全球水墨画大展2021”
ARTWORKS
《闸口》
63x51 厘米
1990年
《春风拂槛图》
136X68 厘米
2005年
《一境清荫》
136x68 厘米
2021年
《耕云播绿》
180×98cm
2021年
《夏日》
136x68 厘米
2012年
《春风社鼓起群龙》
165x98 厘米
2016年
《春潮急》
170X140 厘米
2005年
《花果映闲泉》
105x95 厘米
2017年
《响滩》
98X90 厘米
2003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